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藏高原

增加 48,96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orphan|timeclass=2019"wikitable" align="right"|-08-16T04:00:01+00:00}}{{refimprove|timestyle=2019-08-16T04"background:00:01+00:00}}#FFB6C1" align= center| ''' <big> 青藏高原</big> ''' (Qinghai|-Tibet Plateau)是| [[ File: 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 青藏 原12.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p1.qhimgs4.com/t01d6be8ce7a344a3b0.jpg ,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图链接]]脉南缘,北至[[昆仑山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9%9D%92%E8%97%8F%E9%AB%98%E5%8E%9F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
[[file:中国 青藏高 原21.jpg|缩略图|[http://img.mp.sohu.com/q_70,c_zoom,w_640/upload/20170710/3b3d652cca214bdeaaf530652a832a5d_th.jpg 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 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9%9D%92%E8%97%8F%E9%AB%98%E5%8E%9F 图片来自搜狐网]]、[[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ref>[http://www.itpcas.cas.cn/kxcb/kpwz/200811/t20081108_2034936.html 青藏高原-形成原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11-08</ref>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参考资料==
{{Reflist}}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占全中国23%面积,被誉为“世界屋脊”“第三极”。 它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平均海拔4000m以上,为东亚、南亚等许多大河流发源地。 快速导航大事记词条图册关系表知乎精选中文名称 青藏高原所属国家 中国占地面积 约250万平方千米自然资源 水、土地、动物、植物、矿产、光照、地热区域范围 北纬26°~39°,东经73°~104°主要山脉 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等 外文名称 Qinghai-Tibet Plateau/Tibetan Plateau省份 青海海拔高度 3000-5000米方言 藏语别名 青康藏高原、世界屋脊、第三极发源河流 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展开概况知乎精选最新1大事记2形成演化3地质地貌地质环境地貌特征科考成果4区域范围位置境域区域划分5气候特征总体特点气候分区产生影响6水系状况概况主要河流主要湖泊7主要山脉8资源概况水资源土地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光照资源地热资源9环境问题冰川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10人文历史原始社会商周至唐五代两宋元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华民国现代发展11高原文化象雄文化生活习惯文化节庆12旅游景点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塔尔寺13词条图册1大事记2006年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2001-2002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2形成演化编辑青藏高原青藏高原(8)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1][2]青藏高原全貌图青藏高原全貌图 3地质地貌编辑地质环境●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4)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3] ●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 柴达木地层区: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 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 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 羌塘-昌都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 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 喜马拉雅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3] 地层地层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在东西方向上较均匀,变化不大,而南北方向上变化较大,在几个主要断裂带上,莫霍面均发生错断。例如,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北侧,莫霍面比南侧抬升了8公里。同周围的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要大一倍。[3] ●岩浆地带 1.祁连构造岩浆带 祁连构造岩浆带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喷溢外,沿中祁连隆起带还发育了两条花岗岩带,以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形成巨大岩基。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4)2.柴达木构造岩浆带 柴达木构造岩浆带的岩浆活动主要见于盆地边缘,下古生代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为褶皱基底的主体。 3.金沙江构造岩浆带 金沙江构造岩浆带有两条花岗岩带与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及三叠纪巴塘群中基性火山岩带相伴。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同熔型特征。 4.唐古拉构造岩浆带 唐古拉构造岩浆带与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相伴,在其南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形成岩基;在其北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呈小岩株,侵入于侏罗系中。 5.冈底斯构造岩浆带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由钙碱性中酸性-酸性侵入杂岩组成巨大岩基,南北宽50~100公里,沿冈底斯山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向西与拉达克花岗岩相连。 6.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 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沿喜马拉雅低分水岭,东起康马,向西经拉格岗日,至马拉山,展布着一个穹隆带。穹隆核部为花岗岩。[3]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地震活动 青藏高原地质带青藏高原地质带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内地震的主要地区,不但地震强度大、频次高、而且活动规律性强。青藏高原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现代构造活动的表现,高原四周都是逆冲事件,内部散布着拉张性的地震活动,这一地震活动规律表明,高原的隆生是现今青藏地区地质构造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震活动的背景。此外,青藏高原南部位于板块碰撞边界,但近代地震活动并不强烈。而高原西缘的逆冲性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总体地震活动总体呈现4大特点: 一是分布面广,并伴有少量火山活动; 二是地震活动强度高,截至2013年的近50年间,青藏高原7级以上地震多达40余个,历史最高震级达8.5级(1950年察隅地震); 三是地震密集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两大特殊构造区,壳内强震活动基本位于地壳厚度大于35千米的地区; 四是有两个中深源的地震活动中心,分别是帕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和缅甸地区,最大震源深度383千米。 地貌特征青藏高原地貌图青藏高原地貌图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冰川冰川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4]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5] 科考成果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科考发现,冈底斯山先于喜马拉雅山隆升到现在的高度。喜马拉雅山阻挡南亚季风气团向北传输,使青藏高原逐渐变干变冷。高原隆升后,青藏地区生物形成“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模式演化。 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亚洲水塔失衡伴随灾害频发,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阿汝冰川发生冰崩,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威胁亚洲水塔命运,需要建立科学预警体系。 过去35年间,青藏高原生长季平均植被指数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来其增加趋势减缓;青藏高原碳汇功能显著增加,但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可能降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高山树线上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但压缩了高寒灌丛—草甸的生存空间,可能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种消失的风险;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系统也造成潜在风险。[6] 4区域范围编辑位置境域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区域划分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亚(高原)区。 名称 简介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海拔一般在45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地面起伏不大,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很高的山脉,但它们的相对高度不大。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藏南谷地 藏南谷地又称藏南山地。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同冈底斯山间。为雅鲁藏布江等河上游河谷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300~500千米。海拔3000~4000米。河谷沿岸多局部平原。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处东经90°16′~99°10′、北纬35°20′~39°25′之间,是青海省内最大的高原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阔处400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区。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东同甘肃省河西走廊为邻,南靠柴达木盆地,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250~400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西段地势高,平行岭谷紧密相间。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分。在今青海省中、南部。北起布尔汗布达山、祁连山,南至四川西北边境,东到西倾山,西南抵唐古拉山。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点为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川藏高山峡谷区 川藏高山峡谷区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云南省西北部。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山河相间。自东向西,有九顶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等。海拔3000~4500米。5气候特征编辑总体特点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7]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8] 气候分区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8] 产生影响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7] 6水系状况编辑概况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主要河流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9] 重要河流名称 简介 图片长江 长江源于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南侧的冰川。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10]  黄河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980米),以卡日曲为正源,向东北和玛曲、扎曲汇合后,东流注入扎陵湖、鄂陵湖。[11] 黄河黄河澜沧江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纵贯西藏东部和南西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中国国境。 澜沧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河之一,流贯在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怒江 怒江又名潞江,古称黑水、泸水,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南麓,向南流经西藏东部和云南西部。 怒江怒江主要湖泊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12] 重要湖泊名称 简介 图片青海湖 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在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系断层陷落所成。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13]  色林湖 色林湖湖面高度4530米,湖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18.27700毫克/升。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扎加藏布河注入此湖。[14] 色林湖色林湖纳木错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当雄和班戈县境内,海拔47l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全名为纳木错秋莫多古贡扎玛,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14] 纳木错纳木错班公湖 班公湖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的国际性湖泊,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2米。[14] 班公湖班公湖7主要山脉编辑名称 简介 图片昆仑山脉 昆仑山脉西起新疆境内帕米尔高原,东至青海西部及四川西北的山脉,总称为昆仑山系,是亚洲中部巨大山系。长2500公里,包括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及藏北的可可西里山等。  喀喇昆仑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及巴基斯坦东北部,东延至中国西藏自治区北部,全长约40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多雪峰和巨大冰川。  唐古拉山脉 唐古拉山脉横卧青藏高原中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南延伸接横断山脉怒山,是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它北起小唐古拉山,南至西藏安多一线,南北宽达160公里。唐古拉山的主体部分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但相对高度多在500米左右。  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位于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及西藏东部呈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海拔2000~6000米。北部山岭多雪峰冰川,河谷深切,地形险峻,海拔在4500~5000米,最高峰贡嘎山达7590米。  冈底斯山 冈底斯山西起阿里地区狮泉河,南界印度河上源噶尔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上游谷地,为藏北与后藏的分界线。长1040公里,南北平均约80公里,山岭平均海拔5800~6000米。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边境地带,东段进入中国境内。地处西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之间。山系西起克什米尔的喃咖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7756米),略呈向南突出的弧形,长约2450千米;南北宽200—350千米;总面积594400平方千米。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近东西走向。西侧冈底斯山脉,东侧横断山脉。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15]  8资源概况编辑水资源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高原冰川总面积4.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融水量约为350亿立方米。高原湖泊总面积36889平方千米。青藏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6386.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8.35%。水资源总量占中国的22.71%。[8] 土地资源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按气候、水利、土质、坡度等限制因素划分耕地资源,一等土地占17.7%,二等土地占27.6%,三等土地占53.1%,其余1.5%等外地属退耕土地。宜牧土地资源分布在人口稀少的高寒无林地域,草地生态环境不一,宜牧的性能差别也很大。宜林土地中有95%集中于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横断山区,在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东昆仑——西秦岭及河湟谷地也有零星分布。[8][16] 动物资源青藏高原青藏高原(4)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在己列出的中国濒危及受威胁的1009种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170种以上,高原上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椎动物已知有95种(中国现列出301种)。 植物资源青藏高原有维管束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50%以上、总种数的34.3%。 ●草地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全区天然草地类型归结为高山草甸草地类、高山灌丛草甸草地类、亚高山疏林灌木草甸草地类、高山草原草地类、高山山地荒漠草地类、高寒沼泽草地类、山地灌丛草地类和高山稀疏及垫状草地类八类。高山高寒草地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森林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林区,还是中国少有的原始林区,常见的树种有乔松、高山松、云南松、铁杉,大果红杉、西藏柏和祁连圆柏等,其森林类型主要有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松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低山热带森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松林等。青藏高原虽然森林类型多样、树种繁多,但森林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面积也较小,但其森林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特别是西藏,森林蓄积量达到22.66亿立方米。 ●经济作物 青稞藏语称为“乃”,也称裸大麦,米大麦。青稞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藏区,是藏民的重要食物之一。青稞在藏区栽培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最多可达到80%以上。青稞属大麦类,分为白色和黑色两种,生长期约四个月,具耐寒、耐旱的特性,所以适宜生长在寒冷、干旱、无霜期短的青藏高原地区。[17]高原草地高原草地 矿产资源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铬、铜、铅、锌、水晶、石棉、盐湖、水热矿产储量较大;银、金、锡、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比较可观。 青藏高原的铜矿分布广泛,规模和储量都较大,矿床类型多,伴生矿种多,常常是与铅、锌、钻、银等矿共生的复合型多金属矿床。最典型的铜矿是藏东的玉龙铜矿,初步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达650万吨。[8] 光照资源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000~8500兆焦耳/平方米,多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年日照时数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少于2500小时外,大多数地区为2500~3400小时。光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Category:660 18] 地热资源地热地热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其中许多都是高温沸泉,温度超过了当地的沸点,特别是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羊八井地热田成为中国较早开发的一个地热田,被用来发电、取暖和温室灌溉等。[8] 9环境问题编辑冰川消融冰川消融冰川消融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19]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20]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沙化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21] 水土流失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在青海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39.5%、31.6%和22.5%,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22]水土流失(长江源)水土流失(长江源) 10人文历史编辑原始社会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发源地,辽阔的高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但是,由于高原地理环境和其它因素的限制,考古工作者仅在20世纪的前半期,于甘、青接壤的黄河两岸,曾有一些采集和发现;进入50年代以后,才在整个高原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曾在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它器物发现。 迄今已发现的不同时代的石器,其器形及加工,都具有黄河流域的石器特征,又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细石器的年代尚待鉴定,但亦与中国北部、西部的细石器同属一种类型。[23] 商周至唐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居住着以游牧为主的西羌诸族部。商代泛称“羌方”;周代称西部边民为戎人,南部边民为蛮人;秦、汉之际,始称诸族部为亚羌人;后汉王朝曾与甘、青地区的先零、烧当诸羌部有往来,诸羌又与西藏地方的唐托、发羌诸部有联系。 4世纪初,鲜卑族吐谷浑部从辽东沿阴山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与青海的西海诸族部和西藏的蕃域诸族部的西羌人,有了直接往来。隋代统一中国,势力远及青海湖以西,除与吐谷浑部交往,还与西女国、大羊同、苏毗、党项、附国、西南诸蛮等诸羌部也有通好往来,并通过诸羌部接触到白兰、嘉良、悉补野等部。 悉补野部是善域诸族部的一支,世居雅隆河流域,到6世纪与7世纪之交的隋开皇年间,逐渐成为蕃域诸族部联盟的首领,势力遍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广阔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西羌150余族部兼并融合,组成了几个地方政权。[24] 公元7世纪初期,唐朝代隋而兴。约略与此同时,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补野部首领,先后征服波堡、娘堡、工堡、达堡以及珞域、门域、小羊同(象雄)等十余地区诸部族,定都逻姿(逻些),建立了吐蕃王朝。 青藏高原农业种植区青藏高原农业种植区(2)吐蕃赞普(王)于本部设置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大军政区域,并西据羊同、北入苏毗(孙波)、东抵尔多弥,先后占领白兰、党项(弥药),西山诸国、吐谷浑(阿柴)、于阗(李域),勃律诸属国,长期与唐朝争夺西域四镇,到8世纪后期,与唐朝的朔方、河西、陇右、剑甫诸道节度对峙,武力远及南沼(绦域)、泥婆罗、天竺(印度)、以及大食、突厥等国,设置了于阗(李域)、沙州、凉州、多弥、武胜军、东道等重镇驻军,雄霸祖国西睡,为青藏高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光辉的贡献。 9世纪中叶,赞普遇弑,吐蕃王朝灭亡。吐蕃本土王族分裂内哄,长期交争不已,吐蕃辖地诸部族纷纷自立,甘、肃、瓜、沙等州为唐朝规附。不久,整个青藏高原上进发了奴隶和属民大暴动,吐蕃在各地的建制被彻底摧毁,荡然无存。[25] 五代两宋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中原地区历经梁、唐、晋、汉、周和北宋、南宋的政权更迭,实力转弱,无暇西顾;自宋初以大渡河划界,更与吐蕃诸部往来阻隔。仅只有西凉(六谷)、邈川等地方首领,曾接受过朝廷的封赠。以党项(弥药)人为主体的西夏王朝,构成宋代北部威胁,而青海唃厮罗(宗喀)政权,则是宋朝屏辅。 在吐蕃王朝故土,分为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三个地方,除磨榆(拉达克)、古格、布让三处政权传世较长;其余如亚泽、逻娑、武三咩、雅隆等地方政权均始终未能得到发展;在桑噶、达堡、工堡、波堡等地及藏曲河流域仍然处在彼此不相统属的分裂割据状态。从1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封建制度的地方政权。在吐蕃王朝,旧日辖地,门域、珞域和喀木、脱思麻等处,更加分散成为众多的游牧群落;而吐蕃王朝极盛时期,曾抵达过的大理、于阗(李域)、加湿弥罗,则逐渐与当地诸部族交错杂处。[26] 元朝时期进入13世纪后期,元朝统一全中国,由中书省在甘肃、陕西、云南等地设置行省的同时,开始“郡县吐蕃之地”正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建政设治。元朝以青藏高原为吐蕃王朝故地,遂统称其地为“吐蕃”;于中央特设宣政院(初名释教总制院),直辖其地。遇事则设行宣政院,并派官兵前往。 宣改院直辖吐著宣慰使司三处:一、在脱思麻地方;二、在喀木地方;三、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在原吐蕃王朝本土。置府于萨斯迦,任命乌思藏地方长官兼宣慰使。在纳里速古鲁孙,是沿袭吐蕃王朝灭亡以后当地所建磨域(拉达克)、古格、布让三个地方政权旧制,于纳里速(列城)置元帅府。在乌思(前藏)、藏(后藏),则是以当时佛教各派与地方酋豪紧密结合的政教首领、各置六个万户、并于两地方之间置一个万户,合为十三万户。[27] 明朝时期明代统一中国以后,裁撤了"宣政院"建置,摒弃了"吐蕃"这一过时的称谓,改建两个都指挥使司和一个军民元帅府,直接受命于朝廷。朵甘都指挥使司:在答思麻及喀木地方,大体上相当于元代吐蕃等处和吐蕃等路两宣慰使司故地。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最初辖治十三万户;不久即以诸王受封而逐渐取代。 青藏高原牧区青藏高原牧区(2) 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即纳里速古鲁孙旧辖拉达克、古格、布让三个地方政权。治所在俄力思(列城)。明朝在乌思藏以及与其接壤的的朵甘地区,对于其 五个实力强盛的政教领袖,先后分封王爵,而以列伍栋的怕木竹万户受封阐化王之后势力最强。此外,明朝还封过各教派领袖为若干法王,但法王不能世袭,亦无封地,徒具虚名。仅有大宝、大乘、大慈三法王,在民间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明朝对高原部族亦泛称为“西藩人”。[28] 清朝时期青藏高原荒漠区青藏高原荒漠区清朝设理藩院(清末改理藩部),与六部同等,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满族、蒙古族人总称藏族为“唐古特人”;称西藏人为“图伯特人”;因而称青藏高原为“唐古特”,称西藏则为“图伯特”(西藏英文为Tibet由此而来)。清初废止明朝朵甘和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及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建制,停止对诸王的分封,任命各地厄鲁特诸部蒙古汗王及土司,土官等管理地方事务。清朝独崇黄教格鲁派,先后册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康熙朝时,分卫(前藏)、藏(后藏)和阿里,定名西藏,并派钦差驻藏办事。废除当地蒙古汗王职权。雍正朝时,置青海办事大臣,驻西宁,管理安多地方事务。又置西藏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驻拉萨会同达赖、班禅,督导噶厦政府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至于喀木康地方,一部分由驻藏大臣管理至澜沧江之东;一部分则由川陕总督管理至金沙江之西,旋归四川总督管理。直至清末,始在喀木专设川滇边务大臣一职,会同四川总督及驻藏大臣,管理 方事务。[29]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各省起义成功,帝制废除,由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设置甘肃、四川等省建制,设青海蒙番宣慰使,划川边为特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青海省,驻西宁;民国二十八年(1939)建西康省,驻康定。民国初年中央设置管 總志西藏、蒙古事务机构(民国二十九年起,称蒙藏委员会),西藏地方推翻驻藏大臣后,未能建成共和体制;中央曾恢复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名号,并任命驻藏办事长官,由于英国离间和各种原因未能赴任。英国曾策划将青藏高原划作内藏、外藏,并企图吞并门隅、珞瑜、下察隅地区,但始终被历届中央政府和达赖所拒绝。达赖迫使班禅离藏旅居内地,卫(前藏)、藏(后藏)和阿里地区遂由达赖督导噶厦地方政府管理,分设阿里、藏、卫、珞喀、羌塘、达工以及多麦(康)等专区,下辖若干宗、豀(县、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世班禅在南京设立办事处,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三世达赖在南京设立办事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三世达赖圆寂,国民政府应西藏地方请求,派员前往处理,后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于拉萨。[30]青藏高原——拉萨青藏高原——拉萨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的交通面貌有了改善,陆续实现“通汽车、通飞机和通火车”的目标:1954年12月25日,青藏、川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1956年5月26日,北京至拉萨的航线试航成功;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为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青藏高原特色经济体现在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过程。特色农牧业有高原牧业、种植业;特色工业有清洁能源地热、风能、水电等产业、优势矿业、民族特需品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有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但高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下。青藏铁路青藏铁路 11高原文化编辑象雄文化象雄文化遗址象雄文化遗址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象雄文化以阿里冈底斯山一带冈仁波齐为中心而发端,从初期敬畏宇宙自然,开始对神山、圣湖、神灵等原始崇拜,列为原始的“本”的意识形态,然后逐渐形成了象雄文化中各个有所仪式或内容区别的“本教”,例如笃本、恰本等等,比较混乱的存在在象雄文化中。萨满教就是属于象雄文化中本教早期的一类教派,以杀生祭祀、巫术、占卜等为主要的仪轨。 象雄文化包括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哲学,以及天文学等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成为青藏高原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31] 生活习惯●穿着 藏袍藏袍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32] ●饮食 1.酥油 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2.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 3.糌粑 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糌粑”,是藏民的主食。 4.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32] ●住居 1.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一般常见的住宅形式为2-3层的石砌碉楼,人住上层,一楼为仓库或圈养牲口家畜。墙壁粉刷成白色,阳台、窗前种植花草,在高原晴空万里的衬托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 2.农村 农村的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平房,屋顶以夯土打实抹平,堆放牦牛粪及木材等燃料,屋角还插有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风中飘扬。 3.游牧区 帐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间的居所,为了便于游牧的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拆迁容易,中央以木杆支撑,周围以毛绳拉开钉在地上即可。帐篷内的空间大约在10-15平方米,内有以石头围成的灶台,可作简单炊煮。帐篷以氆氇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坚韧,相当保暖。[32] ●传统娱乐 1.藏族歌舞 藏族歌舞藏族歌舞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一般分“跳果谐”、“跳弦子”、“卓”和“热巴”等几种。[32] 2.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33] 文化节庆●藏历年 藏族的节庆中,以藏历过年最隆重。从藏历12月初,藏人就陆续开始过年的准备,培养青稞苗,准备“卡赛”(以酥油炸制的面粉点心)、“鲁过”(以酥油花雕塑而成的羊头)、“切玛”等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34] ●雪顿节 “雪顿”汉意为“奶酪宴会”,又称藏戏节,西藏自治区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 ●沐浴节 藏族传统节日。藏语称“嘎玛日吉”,意为洗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节期是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为期7天,故又称“沐浴周”。 ●跑马射箭盛会 跑马射箭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原本只是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后来加入跑马、骑射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而演变成跑马射箭盛会。[3412旅游景点编辑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国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35大昭寺大昭寺大昭寺大昭寺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旧城八角街中心。始建于7世纪中叶,现存建筑为11世纪以后陆续建成的。寺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多平方米。分前庭、主殿和拉章(活佛公署)三部分。主殿居中,厅堂环绕。寺院建筑风格为汉藏合璧,浑然一体。 罗布林卡罗布林卡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意为宝贝园林,由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命名。初为达赖喇嘛的夏宫,从七世达赖喇嘛开始,历辈达赖喇嘛夏天都要从冬宫布达拉宫移居于此,在此处理政务。现已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整个公园由建筑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占地约36万平方米。 塔尔寺塔尔寺塔尔寺塔尔寺坐落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及溪水之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堤塔、过门塔等。整个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融会了汉藏两种庙宇的建筑传统。 13词条图册1 / 3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农业种植区青藏高原农业种植区青藏高原牧区青藏高原牧区参考资料:1.青藏高原-形成原因 2.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3.青藏高原地质 4.青藏高原-冰川 5.冰川地貌 6.生态系统趋好 潜在风险增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7.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8.青藏高原 9.青藏高原 10.长江 11.黄河 12.西藏大小湖泊共有1500多个 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 13.青海湖(青海) 14.青藏高原-湖泊 15.青藏高原-山脉 16.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 17.青稞 18.中国青藏高原气候资源特点 19.青藏高原冰川不断融化 近20亿人生命线受威胁 20.青藏高原冰川过去30年间退缩15% 21.青藏高原沙化严重可能成全球沙源(组图) 22.青藏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水环境急剧恶化 23.原始社会 24.唐代以前诸族、部 (公元1-6世纪) 25.唐时期吐蕃及吐蕃辖地 (公元618-907) 26.五代、两宋时期吐蕃诸部 (908-1279) 27.元朝时期 (1280-1367) 28.明朝时期 (1368-1644 29.清朝时期 (1644一1911) 30.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9) 31.留住尘封数千年的象雄文明 32.青藏高原-衣食住行 33.藏戏:中国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34.青藏高原-文化节庆 35.布达拉宫 词条标签:自然现象 自然 生物物种 地理 地点 地形地貌
32,9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