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昌璞

增加 5,95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孙昌璞 ,1962 | 图像 = [[File:孙昌璞.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xwlxb/200906/W020100512790398409295.jpg 原图链接]]]| | 性别 = 男| 出生日期 =1962 年7月 出生于 |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 籍贯 = 辽宁省普兰店市 | 职业 = 理论物理学家 ,中国科 | 母校 =东北师范大 院院士、发展 物理系}}<big><big>'''孙昌璞'''</big></big><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1/sxwlxb-200906-t20090624_1792018.html 中国 科学院 院士, ] </ref></big><big><ref>[http://www.csrc.ac.cn/~suncp/indexc.html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讲座教授 ] </ref></big><big><ref>[1] , http://gscaep.ac.cn/index.php/divisions/view?id=1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 院长。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3] ,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孙昌璞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ref></big>
中文名孙昌璞 <br> 理论物理学家。1962年7月 辽宁省普兰店市 。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 日期1962年7月 职 业院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从事量子 物理 、数 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曾获国 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br>== 毕业院 教育背景 ==* 1984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该 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于南开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7年07月-1988年06月东北师范大学,助教;* 1988年07年-1990年06月, 东北师范大学 物理系,讲师。* 1989年09年-1992年07月, 南开大学 [3] 数学研究所,物理系,博士;* 1990年07年-1992年11月,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2年12月-1996年09月,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6年10月-2007年11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成就* 2007年12月-2012年06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2009 年11月 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1 年11月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2012年07月-至今,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教授* 2015年05月-至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 研究方向及领域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 科研成果 ==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构造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给出其微观解释,并应用到量子信息存储。建立了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发现了量子临界环境的动力学敏感性及其对诱导退相干的增强效应。研究了纳米机械冷却和基于超导量子电路的量子信息处理,提出了固体系统实现量子态传输的理论方案。建立了量子绝热过程的非绝热修正理论,指出了诱导规范场可观测效应和它分离手征分子的方案。== 主要奖项及荣誉==*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三等奖。* 1995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二等奖。* 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 一等奖。* 2001年获美国ISI(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二等奖。==学术成就及著作==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其中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是该领域国际上三个开创性工作之一,获美国ISI“经典引文奖”。 该论文入 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 美国《科学》1995年专刊介绍中国科学 发展 ,提及了这个工作。基于这个研究,他用代数方法构造了杨-Baxter方程新解, 由此发展了基于原子自旋波激发的量子存储方案。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发展了两种量子绝热近似方法的非绝热修正理论。 十多年后,人们从实验角度开始关注和应用相关的理论观念,孙昌璞等也由此提出了类似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分离手征分子的理论方案。 在20世纪90年代初,孙昌璞建立了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的因子化模型,由此发现,具有内部关联的环境出现量子相变时, 与它耦合的系统的退相干会被显著增强。他于2006年预言的这种量子临界环境的动力学敏感性,在2008年后被德国、加拿大、 意大利和 国的5个实验所检验和证实。孙昌璞还提出了与电荷量子比特耦合进行纳米机械振子致冷的主动机制, 德国冷却LC介观电路的实验原理与此一致。他与日本理化学所合作发现,反演对称性破坏的约瑟夫森多结系统, 会发生自然原子电偶极选择定则所禁戒的跃迁,从而形成循环结构的三能级人工原子。日本和德国联合实验证实了这种人工原子的存在。<br>最近,他研究了低维纳米结构中单光子的传输和探测,探索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物理基础,分析了空间结构对光捕获 复合物LH2中细菌叶绿素(BChl)的激发能量转移中的影响。文章被推荐为封面文章发表在JCP上。 孙昌璞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他指导的研究生有6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人获2006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美国Los Alamos 国家 实验室的Director Fellowship。<br>出版信息:<br>[1]. “The q-deformed boson realization of the quantum group SU(n)q and its representations”, C. P. Sun and H. C. Fu, J. Phys. A: Math. Gen. 22, l983 (1989)<br>[2]. “Generalizing 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s and observable effects of an induced gauge field”, C. P. Sun and M. L. Ge, Phys. Rev. D 41, 1349 (1990)<br>[3]. “Exact dynamics of a quantum dissipative system in a constant external field”, C. P. Sun and L.H. Yu, Phys. Rev. A 51, 1845 (1995)<br>[4]. “Decay of Loschmidt Echo Enhanced by Quantum Criticality”, H. T. Quan, Z. Song, X. F. Liu, P. Zanardi, and C. P. Sun, Phys. Rev. Lett. 96, 140604 (2006)<br>[5]. “Quantum Routing of Single Photons with a Cyclic Three-Level System”, Lan Zhou, Li-Ping Yang, Yong Li, and C. P. Sun, Phys. Rev. Lett 111, 103604 (2013)<br> == 参考资料=={{Reflist}}== 外部链接 ==[http://www.sohu.com/a/258763679_372479 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育之我见 | 孙昌璞]搜狐] 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的博客[http://pet.lnnu.edu.cn/webroot/pet/xyxw/20171201/37007.html 中国 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教授来我院指导工作]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8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