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5
次編輯
變更
邁克爾·揚
,無編輯摘要
'''迈克尔·沃倫·扬'''({{lang-en|'''Michael Warren Young'''}},{{bd|1949年|3月28日}}),美国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学位,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学]]教员,后成为该校副校长。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ref>[http://www.shawprize.org/gb/shaw.php?tmp=3&twoid=94&threeid=219&fourid=370 得奖人简介]</ref>,後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杰弗里·霍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f name="nobel-2017">{{cite web|url=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7/|title=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publisher=Nobel Foundation|accessdate=2 October 2017}}</ref><ref name="Nobel_Med_2017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7/press-releas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ref><ref name="Nobel_Med_2017_Ch1">[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7/11/2017.html 2017諾貝爾生醫獎——晝夜節律]</ref><ref name="Nobel_Med_2017_Ch2">[https://geneonline.news/index.php/2017/10/12/nobelprize-2017-circadian-rhythm/ 2017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掌管晝夜律動的生理時鐘]</ref><ref name="Nobel_Med_2017_Ch3">[https://tw.saowen.com/a/8411ebd437df39eecd4dd90abf6b6e4b1dcb21021d20e135c890100a4d590a0b 新晉諾獎得主邁克爾·揚:我用果蠅揭開生物鐘的面紗]</ref>
。
==''' [[迈克尔·扬]] 的 [[生理時鐘]]研究'''<ref name="Nobel_Med_2017_Ch3"/>==
==='''源起'''===
想想下列情況:
* 下午3點已飢腸轆轆,但過了晚餐時間就沒有食慾了;晚上7、8點左右就想上床睡覺,然後凌晨4點左右醒來就無法再入睡。
* 從[[美國]]東海岸飛到西海岸,其間有3小時的[[時差]],為期一週的商務旅行或度假後,身體才剛適應新地區的作息時間表,卻又必須馬上返回東海岸,再次要適應以前在東海岸的例行時間表。
想到這些是否有時感覺生理時鐘在和自己開玩笑!
==='''拿[[果蠅]]當作人作實驗'''===
[[迈克尔·扬]] 和同事作了以下實驗:
* 幾乎每天都讓一批[[果蠅]]從[[紐約]]到[[舊金山]] 或 從[[舊金山]]到[[紐約]],用以模擬旅行的[[時差]]效應。[[果蠅]]被放在恆溫箱內進行模擬旅行,一路上,恆溫箱中的燈隨著兩個城市之間太陽的起落而照亮或熄滅,模擬如同我們人類經歷從 A地 到 B地 一路上的[[時差]]效應。
* 利用橫貫大陸的高速公路識別,研究了幾種基因的功能,這些基因似乎正是[[生物時鐘]]構件中的齒輪,而[[生物時鐘]]則控制著從果蠅到老鼠和人類等大量生物的晝夜週期。
===‘’‘人類生物時鐘’‘’===
* 人類[[生物時鐘]]的主要齒是[[交叉上核]]([[SCN]]),即腦底面一個區域([[海馬]])的[[神經細胞]]簇。每天早上,當光刺激[[視網膜]]的時候,特定的神經就向[[SCN]]傳遞訊號,而[[SCN]]則控制著大量[[生物]][[活性物質]]的產生週期。
** 例如[[nSCN]]刺激稱為[[松果腺]]的一個[[間腦]]區域。根據來自[[SCN]]的指令,[[松果腺]]有規律地產生[[褪黑激素]],即所謂[[睡眠荷爾蒙]。隨著白晝逐漸轉為黑夜,[[松果腺]]慢慢開始產生更多的[[褪黑激素]]。隨著這種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的提高,人體溫度略有下降,從而增強了睡眠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