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澳鄉

增加 3,442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南澳鄉'''(泰雅語:'''Kbbu'''',為臺灣宜蘭縣下轄的一個,位於宜蘭縣最南端,北鄰冬山鄉…”
'''南澳鄉'''([[泰雅語]]:'''Kbbu'''',為[[臺灣]][[宜蘭縣]]下轄的一個[[鄉 (中華民國)|鄉]],位於宜蘭縣最南端,北鄰[[冬山鄉]],東北接[[蘇澳鎮 (台灣)|蘇澳鎮]],東南濱[[太平洋]],南鄰[[花蓮縣]][[秀林鄉]],西南鄰[[臺中市]][[和平區 (台灣)|和平區]],西與西北毗[[大同鄉 (台灣)|大同鄉]],是宜蘭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在全國所有三級行政區之中,人口密度居全國倒數第五,面積則高居全國第八。該鄉屬宜蘭縣[[山地鄉|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另一個為[[大同鄉 (台灣)|大同鄉]]),境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泰雅族]]為主。

== 歷史 ==
文獻上南澳地名,開始見於[[清朝|清]][[嘉慶]]15年(1810年),當時因此地位居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大正]]元年(1912年),改稱'''南澳''',[[昭和]]7年(1932年)成上一社,名曰'''南澳社''',南澳這個地名就為大家所接受

[[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隸屬「後山」範圍之內,長期間維持部落社會的型態。台灣開港之後即有少數之歐洲人發覺南澳為無政府地帶,因而企圖在此真空地區建立小殖民地,而有[[大南澳事件]]的發生{。

清治末期,清國政府厲行[[沈葆楨#開山“撫番”|開山撫番]]政策,[[同治]]13年(1874年)清軍入侵[[南澳溪]]北岸,南澳[[泰雅族]]人[[出草]]反抗。[[光緒]]16年(1890年)[[劉銘傳]]派兵入侵,焚燒部落,清軍搶奪糧食等物資。

[[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年)[[宜蘭廳]]下新設'''南澳支廳''',支廳位置在大南澳地區的浪速(Naniwa,今蘇澳鎮朝陽里)。大正9年(1920年)施行州郡街-{庄}-制,改為[[臺北州|台北州]][[蘇澳郡]][[蕃地 (蘇澳郡)|蕃地]]。戰後,台北縣'''南澳鄉'''正式成立,民國39年(1950年)又改隸於宜蘭縣之下。
===次分區===
分為東澳地區(東岳)、南澳地區(南澳、碧侯、金岳、金洋、武塔)、澳花地區(澳花)。

'''東澳地區'''
:位於南澳鄉北區,因日治時期的漢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線]][[蘇花公路]]為分界,西側的山區今劃為本鄉東岳村,東側的沿海地區今劃為[[蘇澳鎮 (臺灣)|蘇澳鎮]]東澳里。1913年由哥各朱社頭目哈泳.巴達(Xayun-pata)所創立,過去稱伊藥(lyo),因東澳山中盛產貴重藥草lyo (金線蓮)而得名,隨著金線蓮的減少,現今通常以多必優為名。
'''南澳地區'''
:位於南澳鄉中區,是全鄉的中心與人口主要聚集地,鄉治所在地位於南澳村。因日治時期的漢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線]][[蘇花公路]]為分界,西側的山區今劃分為南澳、碧候、金岳、金洋、武塔等五村;東側的沿海地區今劃為[[蘇澳鎮 (臺灣)|蘇澳鎮]]朝陽、南強等兩里,這七個村里合稱為[[大南澳]]地區。主要居民為[[泰雅族]]南澳群。
'''澳花地區'''
:位於南澳鄉南區,與[[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以[[和平溪]](大濁水溪)為分界,本地區行政區劃為澳花村,主要居民由原來的莫瑤社(Moyau )、巴玻凱凱社(Babo-Kaikai)、巴波里奧社(Babo-Lelao庫巴玻)、利有亨社(Leyoxen)、太魯閣群(Taroko)遷入後組成。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