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rndike{{Infobox person| 姓名 = '''s puzzle box 桑代克 迷津实验'''| 圖像 = [[File: 桑代 克(1874克0.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91fde159aa668fbf.png?size=319x480 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 1874-1949 ) | 國籍 = 美国| 别名 = Edward Lee Thorndike| 職業 = 美国心理学家 , | 知名作品 = 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教育心理学》,《动物智慧》。}}==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中文名称 !! 国籍 !! 毕业院校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 职业|-| 爱德华·李·桑代克 || 美国 || 哥伦比亚大学 ||麻省 || 1874年8月31日|| 1949年8月9日|| 心理学家|-|} == '''生平简介''' ==桑代克(Edward LeeThorndike,1874-1949)1874年8月31日出生于美国麻省,父亲本来是律师 ,后来当了牧师。作为一个孩子,其貌不扬,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高中的成绩一直处在前一二名。1891年,踏上了康涅狄格州米德尔顿的卫斯理大学,主修英文。1895年毕业时,获得了50年来最高的平均成绩。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在上大学三年级以前他不记得"听说过或见过心理学这个词",当时他必须选一门必修课。在读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之后,他才对心理学感兴趣。他去哈佛继续研究生工作,计划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可是,听了詹姆斯的两次课之后,他就完全迷住最后一门课程了。 1896年,他在哈佛获得另一个文学学士学位,1897年获硕士学位。尽管对詹姆斯非常尊敬,他却选择了一个非常没有詹姆斯特色的课题"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在后来的生活中,他说,当初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获取学分和毕业文凭的需要……当时明显没有对动物的特别兴趣"。当时詹姆斯不再搞实验心理学,但他同意了这个选题,并把他家地下室里的一块地方提供给没有足够大实验室的桑代克作动物试验。 1898年,桑代克追求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未果(后来桑代克与这位女士终成眷属),时值哥伦比亚大学聘请 他 为大学评议员, 提 供给他奖学金,他带着两只受过最好训练的小鸡到了纽约,在这个研究起来更方便的地方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詹姆斯·麦克金·卡特尔,当时这位教授正在进行通过人体测验来测量智力的研究。桑代克尽管后来也进行过精神测验,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只得继续进行自己的动物学习研究。他完成了他著名的迷笼研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 桑代克在1899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一位心理学讲师,根据卡特尔的建议,桑代克把他的动物研究技术应用于儿童及年轻人,之后他越来越多的用人做测试对象,并把大量时间花在人类学习、教育心理测验等领域。除了用一年的时间去俄亥俄州克里夫兰西部保留地大学做教员之外,他成果颇丰的一生中的其余时间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度过的。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共出五百零七种书、专论和学术论文,这创纪录的成就,后来的心理学家,可能除了皮亚杰之外,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这一富有成果的生命于1949年8月9日只差几个星期就到他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刻结束了。 =='''主要著作''' ==《动物智慧》(1911) 《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 《智力测验》(1927) 《人类的学习》(1931) 《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 《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主要贡献'''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 出了 贡献。 (3)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 一 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 系 列 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点表现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具有机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即刺激-反应单元。但是他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毫无疑问,桑代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 学习 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 的 定 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 律 和强化的作用,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 '''学习联结''' ==基本点第一,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又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桑代克所用的"情境"一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行为主义所用的"刺激"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桑代克认为 , 所谓情境,既 包括 大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同样,反应的含义不仅指机体的外显活动变化,还包括观念、意象等"内部反应"。 第二,对联结机制的解释,桑代克完全站在本能主义的立场上。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许多联结的"原本趋向",即在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时,在人的头脑中各神经元就形成了许多"原本的联结"。这是"人的本性",它决定了后天联结的趋向。因此,桑代克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中的一种联结倾向,并使之加强;而不唤起其他联结倾向,或使其他联结倾向减弱。这样,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就完全抹杀了人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把学习看成是本能的、被动的,或是完全受情境决定的过程。 第三,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学习的过程完全是盲目的或尝试错误的,这就更进一步地抹杀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桑代克提出形成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即所谓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准备律的含义是,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早期的练习律注意到联结的频因效果,认为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经常使用会使联结的力量加强;经常不用,则联结的力量减弱。到20世纪30年代初,桑代克修改他提出的学习定律,首先放弃了频率因素,认为单纯的反复练习并不能增强其联结,而只有将 练习律 与效果律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早期的效果律注意到奖励 和 惩罚的作用,认为某情境与某反应联结伴随着奖赏时,联结力量增强;如果伴随惩罚时,联结力量就削弱。后来桑代克认为奖赏的 效果 比惩罚的效果更好,而特别强调奖赏的作用。桑代克首先注意到奖赏的强化学习作用,为后来强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开辟了途径。 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呢?首先,我们应当看到,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学习理论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学习过程,并提出一系列学习定 律 ,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存在着许多缺点和观点上的错误。 缺陷第一,由于哲学思想的局限,桑代克忽视了学习的认知特性。他一味强调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和机械化。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充其量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而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人类的学习却恰恰是以认知过程为主。这就使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由于桑代克接受了本能主义的思想观点,在他的学习理论中忽视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这就抹杀了人类学习的最突出的特征,即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桑代克坚持了弗洛伦斯(P.Flouress,1794-1867)关于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类的观点,把人类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完全 等 。1912 同起来。我们不否认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对动物学习的某些研究结果亦可作为研究人类学习的参考资料。但是,人类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无论如何都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人类的学习要比动物的学习复杂得多,用解释动物简单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必然是不充分的或片面的。 虽然,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但它至今仍然对学校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教学影响桑代克发现的尝试错误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或途径。自然,人类的尝试错误决非盲目的,通常是有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学过的知识或经验去解决问题,而不要让学生盲目地对待疑难问题。桑代克的练习律,即机械识记在学习中并不是毫无功效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机械识记和过度学习在知识学习中的一定作用,尤其是一些外文单词的识记和历史 年 代及一些数理常数的记忆,仍然需要多次重复的运用和反复的识记才能保持得更好。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当然,正如桑代克所认识到的,奖励的作用要优于惩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适 当 选 地运用惩罚也会收到其他办法起不到的效果=='''迷笼实验'''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 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图(二)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联结主义''' ==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 为 主义心理学之前,是 美国心理学 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桑代克称它为联结,以便与观念联想区别开,认为动物没有观念和观念的联想,而联结不仅动物有,人也有。1911年他在《动物智慧》中提出:动物由多次"尝试错误与偶然成功"形成联结是学习(练习律);一个成功动作得到满意效果印入机体加强联结,也是学习(效果律)。A.培因说过,儿童学说话,散乱动作偶然得到满意结果便被保持,不满意动作中止;重复多次,满意动作便形成有意动作。动物学家L.摩根曾用培因的联结思想解释动物行为,提出"尝试错误"术语,设想过动物实验。桑代克在学习方面几乎全用培因的理论而首创迷笼实验,总结出以"试误-偶成"方法和联结概念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和联结主义心理学体系。1905年他确定心理学对象为"心理行为",其基本单位是情境(刺激)或心理状态和反应动作的联结。 联结有天生本能的和获得习惯的两大类,每类又有动作之间、观念之间以及动作和观念之间等等联结,一切联结的总和就是心理行为整体。它表明人和动物的心理有连续性,两者差别只是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这就抹杀了人的心理特点。桑代克用神经联结解释心理联结,认为两者一一对应。神经心理学家D.O.赫布支持这种观点,K.S.拉什利则用脑局部损伤实验证明,损坏与心理联结相应的脑区,其他区域有补偿作用,否认联结一一对应和脑功能定位说。И.П.巴甫洛夫以神经暂时联系说反对拉什利的观点,支持桑代克。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又称新联想主义。他不同意理性主义者说他是原子论和机械论者,将他与行为主义者J.B.华生并列,而自称是机能主义者。其实,他是在W.詹姆斯、J.杜威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之后,使机能心理学向华生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生物学化的过渡者。他应用联结主义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影响极大,也引起许多批评和争论,促使他提出"相属原则"(意义联系)修订练习律,用奖赏补充效果律。新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将他的奖赏和试误法同巴甫洛夫的强化和条件反射相结合,提出应答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说,形成操作主义的行为主义。 == '''学习理论''' ==试误说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桑代克把从动物的实验研究中所揭示的种种规律应用于人类的学习,认为人的学习可塑性要比动物大得多,行为也更复杂,但也是基于本能,以刺激反应的联结为准则的。因此,桑代克把人类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类:(1)普通动物式的形成联结,例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打鼓;(2)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例如2岁儿童学习听到母亲一词就想到母亲,或者想到糖时就说出糖这个词;(3)分析或抽象,例如一个学音乐的人学习对一个声音的倍音发生反应;(4)选择性的思维或推理,例如儿童应用有关造句法的各种规律和词根的意义来学习一句拉丁文的含义。 学习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这个定律分为两个次律: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3)效果律(Law of Effect)。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总之,桑代克强调刺激与反应形成的一切联结都以应用和满足而增强,以失用和烦恼而减弱。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两条主要的学习定律。教师应当了解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喜悦上。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先将作业中的乐趣讲给学生听,或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儿童的准备;要仔细地规定和严格地控制反应的顺序,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所需的习惯;要注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疲劳和厌倦;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可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因而导致气馁。 "共同要素说"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进乘法的演算,因为加法和乘法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桑代克反对形式学科,主张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三者关系'''==1.动物和人类具有某些先天的或遗传的本性,即所谓不学而 会 的本能,如好斗、乌合、残忍、好奇、建设和游戏等。桑代克特别强调动物和人类的先天本性,认为这些遗传的本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倾向。他在第一卷中写道: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发轫之初一也就是产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结合的瞬间一就具有无数关于未来行为的确定倾向,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和他将要发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已形成的绾结。这两个生殖细胞的结构早巳确定他在一定的情况之下将要按一定的方式来看、来听、来感受和来动作。他的理智和道德也正和他的身体器官和运动一样,一部分乃是胚胎在它的生命发轫之初所具有的性质的后果。 2.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桑代克在第一卷中写道:一个人终身的情况和作为乃是他在起初所具有的结构和在生前生后感受的一切影响的共同效果。前者称为"本性",后者则称为环境。他又在第二卷中写道:一个人的所有智慧、品格、才能都是先天本性及所受训练的产物。他批评遗传决定论者,因强调先天本性具有决定的作用,却忽视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环境决定论者,因偏重环境的影响,却忘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根据人的先天本性的不同而变化的。他 主 席,1917年 张:人是境遇所造化,但其最后的模型一半为本性、种族、血统以及受生时的情景所规定。境遇改变人性,只是受改变的本性有所不同,改变就不能一致。由此可推出两条原则: (1)同样的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法拉弟(Faraday)在药店 当 选 学徒的经历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使他成 为 英 国 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达尔文在海上考察一星期,使他成为发明进化论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青年人都送到药店做学徒,然后都派遣到海上去作科学考察,其结果不会把他们都培养成法拉弟和达尔文;也不会使他们都成为普通的化学 家 、物理学家和自然 科学 家。 (2)个体对环境具有选择性。例如,拥有书籍,但不去阅读,或读了书也可以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又如,某种环境可以使某一个人感到满意,如鱼得水,而却使另一个人感到厌恶,竭力拒绝。就像自然界的动物适者生存,人也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从环境中选择某种状态,从而规定了自身的智慧与品格。 3.教育的作用就是改变人性,造福人类。桑代克强调人的天赋本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他反对性善说和性恶说,认为这是两种极端的意见,前者以为本性都是对的,而后者则以为本性全是错的、不可靠的。而事实上,本性中有好的趋向,也有不好的趋向。如母性的慈爱、好奇心和残忍性等。教育的作用就是对本性中好的趋向加以利导,而对那些不好的趋向加以消除。从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概念出发来解释,人的本性也就是先天所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或绾结。这些先天的联结或绾结,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的某些联结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联结加以消除,并且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 与此同时,桑代克还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因此他指出,有组织的教育事业要特别重视以下3点: (1)在人性中,那些较为原始和基本的特性,如精力、能力、耐力、领导才能、同情心和崇高的情操等,无不受到大千世界的刺激。如果人的本性不反映这些特性的需要,并随时准备对其所获得的刺激作出反应,仅仅依靠课堂里获得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2)如何释放能量,如何利用各种能力去从事专门的智力和道德活动,都不是由先天的特性所决定的。自然提供了资本,学校应从事这项有益的事业。我们虽不能创造智力,但我们可以防止由于经 院 制度所造成的对智力的可悲的浪费。我们虽不能使人类的同情心加倍,但我们可以保持人类的同情心,杜绝那种感情用事的施舍行为。 (3)道德比智力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教育应在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习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桑代克看来,人性由天赋本性和环境所造就,有善有恶,教育的真正任务就是以天赋本能为出发点,控制环境,扬善除恶,从而改变人性,因此教育可以对人类的幸福作出巨大的贡献。 == '''评价'''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 '''与马斯洛''' ==马斯洛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正在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论文,关于灵长目类的研究已经有了开创性的进展,但由于他犹太人的背景,生活前途并不光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四处游说,为他争取职位,为此差点丢掉了自己的教席。马斯洛终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 院 士 的科学助理,作为桑代克的助手,他要协助桑代克完成"人性和社会秩序"这个长达五年的庞大研究计划。马斯洛深知他所得到的来之不易,桑代克是他生命中的福星,而桑代克对他的计划充满了信心,对他的助手也充满了希望。 马斯洛是一个个性非常突出的人,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继续深入的方式或内容,会坚决地弃之,他的性情决定他不能坚持做任何不喜欢的工作。在实验中,他认为桑代克的"人性和社会秩序"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马斯洛认为所有人类活动中都是基因和文化因素的混合体。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马斯洛以学术的方式,给导师呈上一份备忘录,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整个观念进行了尖锐的辩驳。 桑代克很快对这份备忘录作出了反应,他把马斯洛叫到办公室。此时的马斯洛也非常担心自己被解雇。他自己非常清楚,如果丢掉了这个职位,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况且,再也不会有这样优越的科研条件了。然而,桑代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首先告诉马斯洛智商测试结果是195分,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桑代克向惊呆的马斯洛表示,如果他找不到一个永久性的职位,桑代克愿意资助他一辈子。但是桑代克坦率地告诉马斯洛:"我不喜欢你对支配力和性行为的研究,我希望你别继续下去了。但是如果连我都不相信智力测试的结果,那么谁还会相信呢?所以我想,还是应该让你自己独立思考。这样,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最后,桑代克把自己的办公室和书桌都交给马斯洛使用,并让他以后放手去干,每个月到桑代克这儿领薪水。桑代克和马斯洛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历史证明了。"这样,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马斯洛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动机与人格理论是对世界心理学的伟大贡献,他所开创的人本心理学对整个社会科学、实业界及广泛的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桑代克,确如马斯洛所感,是他生命中的福星,以宽厚和深邃的理解之光照亮了马斯洛的研究之路,从而也凸显了自身伟大的人格力量。--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 这是一个和谐的人格生态,科学环境生态。马斯洛的天才与个性,桑代克的人格与远见,世界对于伟大思想家的需求,它代表着社会生态的一个完整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个人的因素,都将成为整个系统中的环节和链条,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桑代克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家的福星,更是象征与代表了社会生态系统中完整稳定而美丽和谐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