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义理'''(Joseph Bailie)(1860~1935),加拿大籍美国人。林业学家。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来华,就职于苏州长老会。后因发起拒毒会,进行拒毒宣传,为旅华西侨所不满,愤而离职,改就京师大学堂任英文教习。此时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与古典哲学。宣统二年(1910年),应金陵大学之聘,担任数学教授。{{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裴义理| 外文名 = Joseph Bailie| 图像 = [[File:裴义理.jpg|有框|居中|裴义理获贝尔法斯特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到美国专攻神学]]| 图像说明 =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325321589&di=6699d934b22f923b3c1fbd8ed0752075&imgtype=jpg&src=http%3A%2F%2Fcimg.fx361.com%2Fimages%2F2018%2F03%2F02%2Fwsbl201412wsbl20141225-1-l.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A3%B4%E4%B9%89%E7%90%86&step_word=&hs=0&pn=2&spn=0&di=2087138480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120973993%2C2155868671&os=1527518510%2C2899720488&simid=3268526460%2C199594517&adpicid=0&lpn=0&ln=49&fr=&fmq=154831522756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read.wo.com.cn%2Fzz%2FData%2Fqkimages%2Fwsbl%2Fwsbl201412%2Fwsbl20141225-1-l.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t6jw1_z%26e3Bo5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zzAzdH3FT57viAzdH3FMw2wztgjCwpws52_z%26e3Bwfrx%3F4w2wztgjG7t1%3Dml0FEEbd-dbnE-9CB8-bDB0-8n88bcE80Abn%264w2wztgjC51j%3Dofks%26yjw6%3Dda89%26tff7j%3D8d&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网]| 出生日期 = 1860年07月11日 | 逝世日期 = 1935年 | 国籍 = 加拿大| 职业 = 林业学家}}== '''目录''' =='''成长经历'''<br><br>'''主要成就'''<br> == '''成长经历''' ==1860年,裴义理生于爱尔兰,获贝尔法斯特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到美国专攻神学。1890年由基督教会派遣,来华传教,在苏州长老会供职。不久,应聘到北京担任京师大学堂教习。<br><br> 1910年,应金陵大学聘请,担任算学教授。裴义理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裴义理在金陵大学任职期间,有一天,他去班上讲课,还没有开口,眼中泪珠滚滚而下,全班同学不解其意。他悲愤地说:“中国不得了!”因为那时盛传各国将要瓜分中国,因而他那一腔愤恨悲悯之情,逼着热泪滚了出来。<br><br> 1911年,任金陵大学教习的裴义理 “深感农业改进之重要”,找到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民族实业家张謇,讲述了自己 “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裴义理和张謇等人发起成立了 “中国义农会”,得到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等30位民国要人 “竭力襄助”,由华洋董事组成董事会,故又称 “华洋义赈会”。政府还专门拨紫金山、青龙山官荒土地4000亩,作为开垦造林之用。裴义理亲自动手,并创办灾民子弟学校,传授林木种植技术,使参加以工代赈的农民人数越来越多,种植的林木质量越来越高。<br><br> 1911年,豫东各地荒旱。灾民涌入南京,乞讨求生,扶老携幼,一时逾4万人,嗷嗷待哺。不但其情可悯,且有损市容及治安。裴义理向校方请求,将校园余地拨出,由他亲身领导难民破土而耕,种植番薯及各种豆类;又请准政府,将紫金山区荒地约2000亩开垦,捡出大小山石为材,沿坡筑路,并搭盖简单的农舍于山坡上下,以工代赈。结果数千人以此为生。<br><br>1914年,他发起创办全国历史最久的金陵大学农科,采用半工半读制度,造就实用人才。1915年春添设林科,裴义理为农林科科长。裴义理在农业教育事业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启了中国4年制本科农业教育的先河。<br><br> 1919年,裴义理到吉林筹划垦荒工作,被土匪刺伤回美国休养。1925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沈阳等地创办工人补习学校。1926年,来江苏南京、安徽和县组织保林合作社,推行农村复兴委员会造林、护林计划,筹建苗圃育苗,使江苏、安徽林业又有所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返美。<br><br> 1933年第三次来华,在安徽和县等地筹划乡村建设。1934年因病回国,1935年11月为病痛所苦而自杀。<br><br>== '''主要成就''' ==裴义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一个传教士成为热心中国农业事业、热心解决中国农民实际痛苦的国际友人。他在中国的工作,超过了福音的传播。裴义理创办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农林科初创时期,仅有经费5000元,教员二三人,学生十几名。然因方针正确,办法合适,从办学起到抗战开始,毕业生约1200余人,占全国高等农业学校毕业生的三分之一;而从事农业教育及农业改良工作的,占总数的95%。到1948年为止,我国在欧美留学农业的学生全国约计256人;而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却有120余人,约半数。全国农业机关都有农学院的学生。金陵大学农林科在中国农业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裴义理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他逝世后,金陵大学农学院楼被命名为裴义理楼 (今南京大学化学系楼),就是纪念他创办农林科功勋的。<br><br> 裴义理加入 “华北华洋义赈会”期间,提出 “赈灾不如防灾,防灾要振兴农业,振兴农业要先加强农业教育”。他建议,将赈灾余款的3/4捐给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4捐给北京燕京大学。他的这项主张为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看到我国农民生活实在贫困,认为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须先从改良农林事业着手。于是,他联合江苏、安徽士绅,参与创办义农会,宗旨是“招选贫民,酌给费用,开垦荒地,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法”。他曾晋谒孙中山先生,请求提倡造林防止水灾,还购买鼓楼金陵大学校园周围的岗地作为苗圃,派学生帮助安徽灾民造林。<br><br> 1913年,孙中山莅临金陵大学,领衔在义农会呼吁书上签名,并批准拨给紫金山、青龙山官荒地4000亩作为义农会垦荒造林之用。专门召集贫民垦荒地、筑路、烧窑、辟苗圃,营造垦民住宅,以工代赈。裴义理亲自督垦,指导种植,备积劳苦。如今的紫金山麓密林葱茏,松涛无垠。东郊风景区巨木蔽日,遐迩闻名,乃至于石头城得享 “绿色南京”之美誉。这都是当年裴义理发起和组织造林而打下的基础。<br><br> 1915年清明日,他因事去上海,见扫墓人多植树于墓地,因而得到启发,即函请农总长张謇,建议政府让老百姓于清明节前后,在荒山、河堤以及房前、屋后等处种植树苗,以防水土流失并增加收入,被采纳。我国植树节来源于此。裴义理还私人投资在安徽和县设立苗圃,无偿提供苗木给农民造林,选派黄宗发、凌旭东、夏之时等学生,到皖北协助放赈,并提出保留苏皖乡村的大树,用每年采集种子的办法,使拥有者逐年有所收入,坚定其爱护树木之念。1934年,他来到安徽和县,擘划农村建设,并设立苗圃,育苗300万株,组织林业合作社,推行村育林计划,使和县林业有所发展。<br><br> 1920年,山东大旱成灾,他又去那里引导大批鲁民出关,在吉林一带定居。东北发生霍乱,他设法建立起一所医院,专门治疗霍乱。他在东北所做的一切引起了日本人的憎恨,把他赶出了东北。1925年,他来到上海,开办了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大力组织和推广农业合作社,成为 “二合”的创始人之一。<br><br> 裴义理最爱和青年、儿童在一起。他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裴义理曾经郑重地对他的学生艾黎说: “你年纪尚轻,还可大有作为,然而所望于君者,不要做一寻常的外国人,专门剥削中国以自肥。你应帮助中国、救护中国,使中国人能完全自立。”裴义理帮助我国青年,不以困苦而灰心、不以劳瘁而泯志,其精神令人敬佩。1920年,英美工党排斥华工很厉害,留美工科学生几乎没有入工厂实习的机会。裴义理亲自往各工厂游说,晓以利害,使得福特等英美大工厂相继同意中国学生去实习。前后四五年,留美学生受他帮助的约几百人。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回来都成了当时中国工程界的著名工程师。在抗战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为中国的工合事业作出了贡献,如刘广沛、林福裕、吴去非、毛北屏、黄小民、译锦韬和梁士纯等。<ref>[http://dangan.njau.edu.cn/info/1020/1081.htm 裴义理 作家:档案馆],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2015-12-1</ref><br><br>==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