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0
次編輯
變更
罗烽
,無編輯摘要
'''罗烽''' ({{bd|1909年||1991年|10月23日}})原名[[傅乃琦]]。[[辽宁]][[沈阳]]苏家屯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ref name=zgzjw>[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3513.shtml 罗烽 (1909~1991),中国作家网,于2015-03-23查阅]</ref><ref name= shishi>作家罗烽逝世,人民日报1991年10月26日</ref>曾任中共北满处委候补委员。创办《文艺》、《夜哨》周刊,1935年在上海加入左联;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委员、东北文艺家协会代主任、中共旅大特区委员会文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东北文联第一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顾问;著有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集《粮食》,剧本《台儿庄》、《总动员》;另有深圳大学副教授。 ==人物 生平== 罗烽是初中毕业。1928 青少年时期较早地接受了“五·四”以来的革命思想,于1928 年 在黑龙江省呼海铁路传习所学习期间 参加[[ 革命,次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ref name=zgzjw/><ref name=shishi/>同年与[[白朗 (作家)|白朗]]结婚。<ref name=lnrb>[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41203/lnrb1462858.html 罗烽白朗:烈火与冰雪中的一世坚守,辽宁日报,2014-12-03]{{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历任中共呼海铁路特别支部宣传干事、支书。1931年初,任中共哈尔滨东区区委宣传委员 。1932 。 1932 年起,在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的直接领导下,在北满开展革命文艺活动。历任中共北满省委候补委员,《夜哨》文艺周刊主编。经杨靖宇同意,白朗成为罗烽的助手。1934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遭破坏 。1934 。 1934 年6月,罗烽因叛徒出卖而被当局逮捕,白朗受到当局严密监视。罗烽保释出狱后,1935年和白朗离开哈尔滨赴[[上海]]。罗烽加入[[左联]],担任上海文艺家协会驻会秘书 ,以后他辗转于上海、武汉、重庆,担任上海文艺协会秘书、上海文艺界战时服务团宣传部长、主编半月刊《哨岗》。此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剧本,主要有长诗《碑》三部曲、中篇小说《莫云与韩尔谟少尉》,长篇小说《满洲的囚徒》等,其中《满洲的囚徒》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是罗烽的代表作之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ref name=zgzjw/><ref name=shishi/><ref name=lnrb/>罗烽从1930年代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ref name=zgzjw/>
1937年[[七七事变]]后,罗烽和白朗参加了上海的文艺界战地服务团,在街头从事募捐、慰劳伤员和难民的工作。不久,罗烽和白朗撤离上海,抵达[[武汉]]。1938年夏,罗烽和白朗先后到达[[重庆]],在[[江津]]居住3个月。1941年[[皖南事变]]后,经[[周恩来]]关怀,白朗以八路军办事处家属身份,同[[草明]]等人乘车赴延安。不久,罗烽化装成[[榆林]][[邓宝珊]]军部军政人员,与[[艾青]]、[[张什]]等人也到达延安。<ref name=lnrb/>
1941年罗烽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执委会主席(之一),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长。<ref name=zgzjw/>1942 他的论文《高尔基论艺术与思想》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1942 年5月,罗烽和白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ref name=lnrb/>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罗烽和白朗离开延安回东北工作。<ref name=lnrb/>罗烽历任西满军区、吉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合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ref name=zgzjw/>领导新成立的中共合江省委宣传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创建并整顿文教各部门的机构,最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病情稍有缓解,就主动要求以《东北日报》记者身份赴“哈南前线”采访。在前方,刚发表第一篇通讯《哈南前线纪行》,便被[[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电召回哈尔滨接受新任务。回到哈尔滨后,任中苏友好协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兼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文委常委,负责筹建“东北文协”。<ref name=lnrb/>
1991年10月23日,罗烽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ref name=zgzjw/><ref name=shishi/>
==人物婚姻==
罗烽与[[白朗]]都是沈阳人,罗烽本名傅乃琦,白朗本名[[刘东兰]]。他们是姨表兄妹,罗烽比白朗大三岁。
他们的父辈是连襟,都在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的军医处供职,在齐齐哈尔驻防期间,两家住在同一所宅院里。白朗的母亲很喜欢罗烽,就向罗烽的母亲提出:将与罗烽同龄的大女儿许配给他。不料这个大女儿因患肺病英年早逝,随后就把白朗许配给罗烽。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罗烽对这个小妹妹总是呵护有加。
1929年是罗烽的大喜年。这一年他已经年满20岁了,不仅在铁路上找到工作,还与白朗结了婚。罗烽参加工作不久,就接触到秘密的革命组织,很快就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了呼兰至北安线的“呼海铁路”特别支部的宣传委员。他编印地下宣传品,散发给铁路工人们,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1931年初,在党内担任哈尔滨东区宣传委员,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杨靖宇的委派,领导北满的文艺宣传工作。他为了编印这些宣传品,经常是早出晚归,废寝忘食。为了不让妻子为他担心,他没有向白朗透露出丝毫的革命秘密。
“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天傍晚,他俩坐在松花江的石堤上,谈论着沈阳的“九一八”事变,白朗非常惦念住在那里的寡母、幼弟,以及公婆,她劝丈夫回沈阳投身反日斗争。
罗烽见此,就从口袋掏出他们编印的宣传品给她看,公开了自己的秘密活动。白朗读了这些宣传品,明白了很多事情和道理,打开了眼界,也受到了鼓舞,就要求参加到革命工作中来。后经杨靖宇的同意,白朗成了罗烽的助手,共同担负起反日宣传品的编辑印刷工作。他们的家也就成了党的秘密印刷机关。
后来奉上级指示,罗烽与白朗的工作重点转向文艺活动,他们与哈尔滨西区宣传部的金剑啸一起,团结了许多左翼文艺青年,如萧军、萧红、梁山丁、金人等,在长春《大同报》和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副刊,发表很多反日文章。不久,还创办了《文艺》周刊,组织星星剧团,进一步扩大党的宣传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宣传群众,鼓舞群众,他们分别创作发表了很多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从此夫妻携手走上革命文艺道路。
然而,他们几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有坎坷,也有坦途。经历的磨难不少,影响到创作才华的发挥,直到1978年才得到彻底平反。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