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增加 7,80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用禅悟与僧格折服了元朝.jpg|thumb|350px|right|[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3c661ad4c914e83b644b80dcb9bca4…”
[[File: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用禅悟与僧格折服了元朝.jpg|thumb|350px|right|[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3c661ad4c914e83b644b80dcb9bca46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用禅悟与僧格折服了元朝''',有这么一位禅师,他可以说是用自己清澈的禅悟,乃至出尘的文字般若和僧格的这种高洁的风骨,他折服了整个一个朝代,就是元朝。

== 原文 ==

  元朝前后几个皇帝都曾经对这位大禅师献上自己的恭敬,而且还数次册封、赐号,还追封为国师。在这样的影响下,原来只有藏传佛教的蒙古和南传佛教的云南,竟然也有了禅宗的流布,还陆续出现了一批禅宗高僧。告诉大家这位禅师就是中峰明本禅师,杭州人。

  常说自古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叫高峰原妙禅师,就是位得道高僧。他老人家一生的最大的特色就是行头陀行。我们知道头陀就是苦行的意思。硬生生的在西天目山闭关十七年生死关,他可以说也是宋朝禅宗里边这样的一个非常出格的大丈夫。

  中峰明本禅师是这位头陀禅师门下最杰出的弟子,他几乎有着跟他师父一样的风骨,一辈子非常的清苦,名满天下,但是他对这个世间的名望唯恐避之而不及。大家要知道,当时官府很多大的丛林都来迎请他,德行招感。结果他为了躲避这些名利之累,中峰明本禅师三十多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

  我们佛法讲无常,在佛陀时代,也是说比丘就不能在一棵树下超过三天。所以,中峰明本禅师有时候住在船上,有时候就在长江上下和黄河两岸到处这么云游,甚至有的时候他就随便找个寺院暂时居住一下,大家相应了,聚在一起说说法,有时候又被认出来了,那就又走了。所以他所建居的这些寺院、庵堂一律都称作叫做“幻住庵”。

  我们又讲到庵了,我现在住在白华庵。庵就是典型的民间自筹结社居住,结这个道场居住。一般寺院是政府皇上这个敕建。所以因为他在江南一带游化得非常的法缘殊胜,所以就这样的一个草根民间式的弘化方式,还被人们送一个美誉,叫江南古佛。当然,我们一听到说这样的一种超然于世外的禅师,他肯定又是紧绷绷的,没有什么生气,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完全不苟言笑的苦行僧。他也有禅者的清风明月,大修行人的圆融无碍。特别是他在世间文学和书法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可以说是当时很多的王公贵族、名流士大夫非常推崇的精神领袖。也就是说他在摄受众生的时候,其实各个阶层都是面面俱到的。

  我提一个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跟他有着亦师亦友的深厚法缘,他们之间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佛法,交流一下心得。明本禅师还给他写了一篇叫做《勉学赋》,其实是对他一种劝诫。他说古人是通过学才学艺才达到这种道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禅茶一味、禅书法也是一味,禅诗词歌赋都是一味,是实实在在,确实法有道的一味。但是他说后来的人就是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不行了,空负学道的声名,但是实际上心就流于才艺了,舍本逐末了,没有真正的禅的悟境。所以他就写了这个来勉励赵孟頫,赵孟頫大书法家妙笔生花,害怕这成为他的障道因缘,所以赵孟頫对他有决定的信心。可以说两位既是在道上的知己,在这个世间也是有非常高层的法谊!

  那么中峰明本禅师他一生留下了很多的语录、文集,甚至有上千首的诗偈,他对后世的禅宗,特别是净土宗,阿弥陀佛都有非常深广的影响。

  他写的一百零八首《怀净土诗》,可以说是独赞净土,力劝世人、求生西方。给大家读一首,他说,大梦宅中无一法,万法皆空,于无法处有千差。因果不乱。回观自性离分别。就是念念阿弥陀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重开白蕅华。将来七宝池,莲花化生。所以白蕅华我们普陀山也叫做小白华山。

  大家听了诗以后,希望我们也像中峰明本禅师在诗中勉励我们一样,及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这是真法、正法,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法,最容易成功的法。南无阿弥陀佛!<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renwu/197030.html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用禅悟与僧格折服了元朝]</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