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次編輯
變更
耳科学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耳科学</big>''' |- |<center>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耳科学</big>'''
|-
|<center>[[File:耳科学.jp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80%B3%E7%A7%91%E5%AD%A6&step_word=&hs=0&pn=0&spn=0&di=1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4041796161%2C888435738&os=1110388098%2C2599388164&simid=3474786996%2C465678067&adpicid=0&lpn=0&ln=934&fr=&fmq=1628657322301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m.51wendang.com%2Fpic%2Fb4ddfd856337b9311cd41234%2F1-810-jpg_6-1080-0-0-1080.jpg%26refer%3Dhttp%3A%2F%2Fm.51wenda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31249560%26t%3D2da6bc4b1300ed70508c9e76cca5a167&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4_z%26e3Bc8ojg1wg2_z%26e3Bv54AzdH3F15vAzdH3Fk911u1bcmnn0kln88v198dn9&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网站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耳科学
外文名:otology
所属学科:医学
公布年度:1989年
|}
'''耳科''',系专论治耳部疾。清初在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曾有专门从事耳科的中医。耳科在唐代时曾合并在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耳目口齿科逐渐划若干独立的小科,参见耳目口齿科条。
常见耳科疾病:
耳部外伤、[[外耳炎]]、[[中耳炎]]、中耳积水、中耳珍珠瘤、[[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突发性耳聋]]、耳咽管阻塞、[[助听器]]选配、人工电子耳手术、听力语言训练 。
==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多发群体儿童。
病因: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4.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6.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临床表现===
1.化脓性中耳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①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可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②耳痛 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躁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③耳流脓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黏液、黏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④听力减退及耳鸣 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⑤耳聋 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一般为传导性聋。
2.非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1)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可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的严重程度常有波动。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中耳积液黏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儿童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注意力不集中,或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
(2)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3)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
(4)耳鸣 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少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但是持续时间甚短,仅为数小时或1天左右。
(5)耳镜检查 急性期鼓膜周边有放射状血管纹。鼓膜紧张部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慢性者鼓膜乳白色或灰蓝色,不透明。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鼓膜活动度受限。
==外耳炎==
引起外耳炎的原因不少,其中包括细菌感染和特应性湿疹等皮肤疾病。如果耳道内壁的敏感皮肤浸泡在水中太久,例如游泳时,或倘若用棉花棒等异物搔抓,刺激耳道内壁,或长期耳垢阻塞,那么发生感染的机会也会越大。
[[真菌性]]外耳炎是一种好发于夏季,多见于气候潮湿,温暖地区的外耳疾病。中国的长江和珠江流域易发生本病。多数学者认为,外耳炎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较为多见,其诱因为游泳、淋浴、中耳长期流脓、耳内滴入不适当的药物。因此,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加上温暖的环境,使真菌容易生长。另外,挖耳损伤也为继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真菌性外耳道炎早期可无症状,但一般均有耳内发痒或奇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物。若因炎症使脱落的上皮与菌丝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盖在鼓膜表面,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若有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及流脓。检查时多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者烟灰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发霉。揭去苔膜,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当接触或移动耳部的外侧带内部分,可能会出现触痛感。然而,主要影响耳道的症状包括:发痒、耳朵有稠厚、白或黄色的渗出液、假如耳垢或渗出液阻塞耳道,则会出现部分听力丧失、渗出性、脱皮性的[[疱疹]]。
父母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带孩子去[[五官科]]医院就诊,医生会利用窥耳镜检查患儿的耳内。如果耳道出现脓汁,那么医生就会取样检查。如果医生发现孩子耳内有异物或耳垢,那么他可能会将其取去,并将耳道清理干净,他也可能开出抗生素滴耳剂。假如患儿的外耳炎是因为脂益性皮炎或特应性湿疹引起的,那么医生可能会开出类固醇滴耳剂来减轻发痒和触痛症状。治疗后,通常会在7-10天之内恢复。
===外耳炎分类===
外耳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炎。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局限性外耳炎: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弥漫性外耳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局限性外耳炎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弥漫性外耳炎病因===
弥漫性外耳炎由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或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很少为真菌等所引起.外耳道疖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一些人(如有过敏反应,牛皮癣,湿疹或脂溢性皮炎者)特别易患外耳炎.诱发因素包括进水或各种刺激物如喷发剂或染发剂液进入外耳道和由于要拭净耳道导致耳损伤.通过上皮的脱屑,像传送带那样运动由鼓膜外面向外传送脱屑,进行外耳道的自身清洁.患者用棉签人为地清洁外耳道(拭耳),干扰了自身清洁机制.由于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脱屑活动的方向相反,可将碎屑向耳道内推入,促使脱屑聚集.脱屑和耵聍吸收进入外耳道的水,引起皮肤的浸软,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如外耳道肿胀或充塞脓性脱屑时,弥漫性外耳炎患者可主诉有耳痒,耳痛,恶臭脓液流出和耳聋。牵拉耳廓或压耳屏有剧痛者,能与中耳炎鉴别。外耳道皮肤红肿且覆盖着潮湿的脓性脱屑。耳疖可引起剧痛,在成熟破溃时可排出少量含血脓液。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吸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 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炎治疗===
泳者耳常可用1:1酒精和醋的合剂在游泳后立即冲洗耳道予以预防。酒精有助于除去耳道内的水分,而醋可改变耳道内的pH。除非有扩散的蜂窝织炎或其他感染向外耳道皮肤以外扩散的迹象外,很少必要行全身抗生素治疗。
在弥漫性外耳炎中,局部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有效.首先用吸引或干的卷棉子轻巧地清洁外耳道内感染脱屑.含0.5%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多粘菌素B10000u/ml的溶液,能有效治疗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局部加用皮质类固醇如1%氢化可的松可减轻肿胀和使抗生素渗入外耳道深层;每次5滴,1日3次,持续7天.对外耳炎局部滴用2%醋酸,每次5滴,1日3次,持续1天以改变外耳道酸碱度的治疗同样有效.局部加用1%氢化可的松可减轻肿胀并增强醋酸的效用.在发病的24~48小时内,用止痛剂常有必要,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如果出现蜂窝织炎和有向耳道外扩散的趋势,可应用口服青霉素V250mg,每6小时1次,持续7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相同剂量的红霉素.
外耳道疖应让其自行溃破引流,因切开排脓可导致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生.用口服抗链球菌的抗生素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常无效.为止痛,有必要应用止痛剂,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干热敷同样有助于止痛和加速痊愈.
局限性外耳炎可能是由风热邪毒外侵和肝胆湿热上蒸导致。由风热邪毒外侵引起的局限性外耳炎会有如下症状: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检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
这是因为风热邪毒侵犯耳窍,伤及肌肤,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皮肤红赤肿胀,如椒目或粟粒样突起;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耳部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扯耳壳时疼痛加剧。
对此,可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选用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亦可选用金银花藤、野菊花、苦地胆、羊蹄草各30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外治:
①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耳部,以清热毒,行气血,消疖肿。②用黄连膏、紫金锭涂敷。
③对耳前后肿大之痰核,可用金黄膏,或紫金锭外敷。
④疖肿已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3)针刺疗法:
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脉,泄热止痛。
==视频==
<center>
===科学掏耳,有益健康===
{{#iDisplay:k0815ypyny1|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520 教育总论]]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耳科学</big>'''
|-
|<center>[[File:耳科学.jp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80%B3%E7%A7%91%E5%AD%A6&step_word=&hs=0&pn=0&spn=0&di=1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4041796161%2C888435738&os=1110388098%2C2599388164&simid=3474786996%2C465678067&adpicid=0&lpn=0&ln=934&fr=&fmq=1628657322301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m.51wendang.com%2Fpic%2Fb4ddfd856337b9311cd41234%2F1-810-jpg_6-1080-0-0-1080.jpg%26refer%3Dhttp%3A%2F%2Fm.51wenda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31249560%26t%3D2da6bc4b1300ed70508c9e76cca5a167&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4_z%26e3Bc8ojg1wg2_z%26e3Bv54AzdH3F15vAzdH3Fk911u1bcmnn0kln88v198dn9&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网站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耳科学
外文名:otology
所属学科:医学
公布年度:1989年
|}
'''耳科''',系专论治耳部疾。清初在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曾有专门从事耳科的中医。耳科在唐代时曾合并在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耳目口齿科逐渐划若干独立的小科,参见耳目口齿科条。
常见耳科疾病:
耳部外伤、[[外耳炎]]、[[中耳炎]]、中耳积水、中耳珍珠瘤、[[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突发性耳聋]]、耳咽管阻塞、[[助听器]]选配、人工电子耳手术、听力语言训练 。
==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多发群体儿童。
病因: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4.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6.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临床表现===
1.化脓性中耳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①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可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②耳痛 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躁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③耳流脓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黏液、黏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④听力减退及耳鸣 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⑤耳聋 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一般为传导性聋。
2.非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1)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可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的严重程度常有波动。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中耳积液黏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儿童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注意力不集中,或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
(2)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3)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
(4)耳鸣 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少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但是持续时间甚短,仅为数小时或1天左右。
(5)耳镜检查 急性期鼓膜周边有放射状血管纹。鼓膜紧张部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慢性者鼓膜乳白色或灰蓝色,不透明。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鼓膜活动度受限。
==外耳炎==
引起外耳炎的原因不少,其中包括细菌感染和特应性湿疹等皮肤疾病。如果耳道内壁的敏感皮肤浸泡在水中太久,例如游泳时,或倘若用棉花棒等异物搔抓,刺激耳道内壁,或长期耳垢阻塞,那么发生感染的机会也会越大。
[[真菌性]]外耳炎是一种好发于夏季,多见于气候潮湿,温暖地区的外耳疾病。中国的长江和珠江流域易发生本病。多数学者认为,外耳炎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较为多见,其诱因为游泳、淋浴、中耳长期流脓、耳内滴入不适当的药物。因此,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加上温暖的环境,使真菌容易生长。另外,挖耳损伤也为继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真菌性外耳道炎早期可无症状,但一般均有耳内发痒或奇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物。若因炎症使脱落的上皮与菌丝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盖在鼓膜表面,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若有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及流脓。检查时多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者烟灰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发霉。揭去苔膜,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当接触或移动耳部的外侧带内部分,可能会出现触痛感。然而,主要影响耳道的症状包括:发痒、耳朵有稠厚、白或黄色的渗出液、假如耳垢或渗出液阻塞耳道,则会出现部分听力丧失、渗出性、脱皮性的[[疱疹]]。
父母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带孩子去[[五官科]]医院就诊,医生会利用窥耳镜检查患儿的耳内。如果耳道出现脓汁,那么医生就会取样检查。如果医生发现孩子耳内有异物或耳垢,那么他可能会将其取去,并将耳道清理干净,他也可能开出抗生素滴耳剂。假如患儿的外耳炎是因为脂益性皮炎或特应性湿疹引起的,那么医生可能会开出类固醇滴耳剂来减轻发痒和触痛症状。治疗后,通常会在7-10天之内恢复。
===外耳炎分类===
外耳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炎。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局限性外耳炎: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弥漫性外耳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局限性外耳炎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弥漫性外耳炎病因===
弥漫性外耳炎由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或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很少为真菌等所引起.外耳道疖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一些人(如有过敏反应,牛皮癣,湿疹或脂溢性皮炎者)特别易患外耳炎.诱发因素包括进水或各种刺激物如喷发剂或染发剂液进入外耳道和由于要拭净耳道导致耳损伤.通过上皮的脱屑,像传送带那样运动由鼓膜外面向外传送脱屑,进行外耳道的自身清洁.患者用棉签人为地清洁外耳道(拭耳),干扰了自身清洁机制.由于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脱屑活动的方向相反,可将碎屑向耳道内推入,促使脱屑聚集.脱屑和耵聍吸收进入外耳道的水,引起皮肤的浸软,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如外耳道肿胀或充塞脓性脱屑时,弥漫性外耳炎患者可主诉有耳痒,耳痛,恶臭脓液流出和耳聋。牵拉耳廓或压耳屏有剧痛者,能与中耳炎鉴别。外耳道皮肤红肿且覆盖着潮湿的脓性脱屑。耳疖可引起剧痛,在成熟破溃时可排出少量含血脓液。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吸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 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炎治疗===
泳者耳常可用1:1酒精和醋的合剂在游泳后立即冲洗耳道予以预防。酒精有助于除去耳道内的水分,而醋可改变耳道内的pH。除非有扩散的蜂窝织炎或其他感染向外耳道皮肤以外扩散的迹象外,很少必要行全身抗生素治疗。
在弥漫性外耳炎中,局部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有效.首先用吸引或干的卷棉子轻巧地清洁外耳道内感染脱屑.含0.5%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多粘菌素B10000u/ml的溶液,能有效治疗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局部加用皮质类固醇如1%氢化可的松可减轻肿胀和使抗生素渗入外耳道深层;每次5滴,1日3次,持续7天.对外耳炎局部滴用2%醋酸,每次5滴,1日3次,持续1天以改变外耳道酸碱度的治疗同样有效.局部加用1%氢化可的松可减轻肿胀并增强醋酸的效用.在发病的24~48小时内,用止痛剂常有必要,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如果出现蜂窝织炎和有向耳道外扩散的趋势,可应用口服青霉素V250mg,每6小时1次,持续7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相同剂量的红霉素.
外耳道疖应让其自行溃破引流,因切开排脓可导致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生.用口服抗链球菌的抗生素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常无效.为止痛,有必要应用止痛剂,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干热敷同样有助于止痛和加速痊愈.
局限性外耳炎可能是由风热邪毒外侵和肝胆湿热上蒸导致。由风热邪毒外侵引起的局限性外耳炎会有如下症状: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检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
这是因为风热邪毒侵犯耳窍,伤及肌肤,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皮肤红赤肿胀,如椒目或粟粒样突起;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耳部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扯耳壳时疼痛加剧。
对此,可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选用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亦可选用金银花藤、野菊花、苦地胆、羊蹄草各30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外治:
①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耳部,以清热毒,行气血,消疖肿。②用黄连膏、紫金锭涂敷。
③对耳前后肿大之痰核,可用金黄膏,或紫金锭外敷。
④疖肿已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3)针刺疗法:
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脉,泄热止痛。
==视频==
<center>
===科学掏耳,有益健康===
{{#iDisplay:k0815ypyny1|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520 教育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