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次編輯
變更
傅小石
,無編輯摘要
傅小石
傅益筠
中国
汉
江西新余
1932年
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梁楷》《布袋和尚》《山鬼》《傅小石工笔画集》
==概述==
傅小石先生自幼受父亲熏陶绘画,但他不满足于仿效父亲的作品而勇于探索刻意求新,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泼墨没骨人物画风,特别擅长以国画表现手法画出具有油画效果,立体感极强的国画人体。这在目前国画人物中还极为少见。傅小石的作品生动传神,酣畅淋漓,题材丰富多彩。
傅小石先生从学生时代(1957年)起即历经坎坷。他曾被错划成右派,文革时又因保护父亲的画而被冤入狱十年,致使左腿断残。在狱中他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图案设计新探》文稿,并不断进行素描创作。在1979年平反时,他因过分激动突患脑中风,右半身偏瘫。四肢仅剩左手不残。1980年他以坚强的毅力改用左手作画,之后在南京,扬州,南通,苏州,北京以及新加坡,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各大城市先后共举办了十九次画展。美国的中国画廊及东方博物馆,澳大利亚,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美术馆均藏有他的艺术精品。香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 片厂,江苏电视台,珠江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均有播送他的专题介绍。国际日报,世界日报,台湾民主报及雄狮,艺术家等各大报刊均有登过有关他的报道,国家还四次为他出版画集。其中包括了大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的作品。傅小石先生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和执著敬业精神为世人崇敬。
===追求===
傅小石之“奇”,还在于他面对成功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寻求变化,突破自我,自水墨人物变为彩墨人物,又变为泼彩人物……开拓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领域,他融中西绘画于一炉的没骨人物画,气足神完、形神兼备、潇洒酣畅、淋漓尽致,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浓厚审美魅力,令人惊叹叫绝!<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7/iaormo6n4n7n78b.html 名人簡歷]</ref>
到底是继承父亲画风,还是另起炉灶?很多年前,刘海粟大师就勉励傅小石:“你要画呀!超过你爸爸,至少跳出他的樊篱,自立门户。”敢于突破“生命极限”的傅小石在绘画上也是一种突破姿态,选择了向许多人视为禁区的高难度的没骨人物画挺进。中国人物画是薄弱科目,而没骨人物画是在渗透性极敏感的生宣纸上,通过墨、色、水微妙变化塑造形体、神态、动势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尤要求画家具备高超的人体造型能力和熟练地驾驭笔、墨、色、纸与水相互关系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绘画创作经验才能孕育出新作,因此许多画家对此望而却步。傅小石却知难而上,继承傅抱石思变求动美学思想,为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巧妙吸取西画造型技法和水彩画用水用色技法,还采用其他画种颜料入画,使水、色、墨恰好现出神奇迷离的视觉效果。评论界认为,小石虽承接其父精妙“水法”,却更多地运用在人物画方面。小石的水墨人物、彩墨人物、泼彩人物到没骨人物,用水的难度极大,都要克服用水不当造成的烂、俗、浊、滞的毛病。墨非水不醒,色非水不丽,水助色丽墨醒使人物形象形显神清。傅小石更在用中国笔墨表现人体生理结构美上做出了很大的探索。中国人物画对人体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可谓是个空白,多半是把所有人体生理结构全部用服饰遮掩了,抹杀了人体美的表现。有专家这样评价:“小石的人体画得益于造型准确优美,用线走笔不多,笔笔勾勒在人体解剖结构位置上。赋色全依据人体体积的凹凸和阴阳背向一笔抹过,显现出人体的质感,背景的大笔渲染与人体成为强烈的艺术反差,更呈肌肤的白皙生机感。”
原是小石研习日本浮世绘后的即兴之作。“浮世”即为日语音译,是现实、世俗、浮华世界之意。由此意引申出的绘画是些瞬间欢乐,过眼烟云的画面和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场景的描绘,浮士绘是日本民族引为骄傲的画种,曾使许多欧洲画家痴心倾倒,它曾成为法国印象派乃至西方现代派美术的灵感源泉。画中浴女个个体形健康丰满,喧闹嬉戏,无拘无束,背景用大块墨晕写出了浓烈升腾的澡堂蒸汽,画面用笔明快、简练、诙谐,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和浓厚的反朴归真的艺术风味。
===绘画作品=參考文獻=={{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