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28
次編輯
變更
屈突通
,無編輯摘要
== 對抗李淵 ==
在全國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已名存實亡。一些貴族豪強、地方官吏乘機起兵,割州據郡,稱公稱王,企圖利用農民戰爭戰果,取隋而代之。在這種形勢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 [[ 李世民 ]] 亦起兵。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太原宣告起兵。七月,以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負責太原事宜,自統甲士三萬于晉陽誓師出發,並發佈檄文,告諭尊立隋代王楊侑之意。爾後沿汾水南下,經雀鼠穀(今山西介休西南、霍縣以北汾河河谷),進屯賈胡堡(在今山西靈石西南)。
李淵軍攻取霍邑後,沿汾水南下,占臨汾,克絳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絳),於十五日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屈突通率軍數萬屯守河東(郡治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準備阻止李淵軍入關。時李淵軍司馬劉文靜引突厥大將康鞘利率兵匹趕到,使李淵兵力大增。十八日,李淵軍到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招撫關中農民軍首領孫華。二十四日,命其先行渡過黃河,並派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率步騎兵六千渡河至梁山(今陝西韓城西北)紮營,以待大軍。
此時'''屈突通'''的處境非常艱難,正如李淵所分析的那樣:"屈突通精兵不少,與我軍相隔僅五十餘裡,但不敢來戰,足以證明他的部下已經不為'''屈突通'''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上邊怪罪,又不敢不出戰。若他親自率軍過河進攻你們,那我就進攻河東,河東肯定守不住。若是屈突通全軍守城,那你們就拆毀河上的橋樑。這樣前面扼住他的咽喉,後面攻擊他的後背,他不逃走必定被我們擒獲。" 九月,'''屈突通'''派虎牙郎將桑顯和率數千名士卒乘夜襲擊王長諧等軍,起初進展順利。但孫華、史大柰率輕騎從側後襲擊桑顯和軍,隋軍敗回河東。初十, [[ 李淵 ]] 率諸軍包圍河東。但河東城高險峻,加上屈突通又善於守城,使李淵軍難以很快攻下。李淵只好留一部兵力繼續圍城,親率主力于十二日渡河西進,威逼關中。
== 被迫降唐 ==
'''屈突通'''聞知李淵要攻打長安後,留下鷹揚郎將堯君素守河東,自己率部自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出藍田(今陝西蘭田)回救長安,至潼關(今潼關東北黃河南岸)附近,被 [[ 劉文靜 ]] 部阻遏,不得進。時隋將劉綱守衛潼關,屯軍都尉南城,屈突通欲與劉綱合兵,李淵軍左統軍王長諧率部搶先襲占都尉南城,斬殺劉綱,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
'''屈突通'''在此與唐劉文靜相持月余,急於進軍,便派桑顯和夜襲劉文靜軍營。桑顯和率軍攻破二柵,惟劉文靜一柵久攻不下。桑顯和率軍再戰,李淵軍死數千人,並箭射劉文靜,使其士氣大減,已露敗相。此時桑顯和卻因軍士疲憊,停止進攻,就地開飯。劉文靜抓住戰機,派兵重起營柵。時有遊軍數百騎自南山擊隋軍背,三柵之兵也呐喊而出,前後夾擊,桑部全軍覆沒,桑顯和僅以身免。
== 從平四方 ==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朝當時勢力已超過當時任何一個割據集團,但由於政權初立,其他勢力並不聽從于唐廷。割據隴西的西秦霸王薛舉即于六月攻唐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威脅關中。七月,薛舉突然病亡,其子 [[ 薛仁杲 ]] 繼位。八月, [[ 李淵 ]] 命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屈突通作為 [[ 李世民 ]] 的行軍元帥長史,也隨軍出戰。李世民於十一月在淺水原大敗薛仁杲軍,斬首數千級,並乘勝追擊,包圍折摭城,迫降薛仁杲。當時珍寶堆積如山,諸將都爭相奪取,而屈突通卻秋毫不犯。唐高祖聞知此事後,對屈突通說:"你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啊。"特賜金銀六百兩、彩物一千段。
正當唐朝謀進兵中原,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東發動進攻。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九月,劉武周攻城掠地,多次擊敗唐朝援軍,關中震駭。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征討劉武周,屈突通也隨軍前往。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劉武周軍戰敗,李世民率軍追擊,數次大敗其軍,徹底消滅劉武周割據勢力。此時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前來歸降,尉遲敬德作戰勇猛,多次戰敗唐軍,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的歸降非常高興。但屈突通怕尉遲敬德會反復,所以出於李世民的安全,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後來劉武周部將大多又叛唐而去。唐軍諸將懷疑尉遲敬德也會叛離,將他囚禁在軍中,屈突通與尚書殷開山又向李世民進言道:"尉遲敬德剛剛投降,思想感情還沒有歸順。這人非常勇猛剽悍,關押的時間又長,已被我們猜疑,必然產生怨恨。留著他只怕會留下後患,請立即殺了他。"雖說李世民未聽屈突通之言,但對'''屈突通'''的忠心還是非常感動的。
== 收復東都==唐軍在河東作戰期間,東方局勢不斷變化。洛陽王世充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稱帝,國號鄭,利用唐軍無暇東顧之機,奪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縣;河北竇建德實力增強,多次擊敗在河北的隋、唐軍。於是唐高祖決定進兵中原,採用先鄭後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領八總管二十五將,統兵八萬余東擊王世充。屈突通以本官判陝東道行台僕射,從李世民討 [[ 王世充 ]] 。當時屈突通的兩個兒子們都在洛陽,唐高祖想探試他的心意,便函對他:"東征的事情,如今想委託給你,但是你的兩個兒子怎麼辦呢?"屈突通回答說:"此行臣願意作為前驅,兩個兒子如果因此而死,那是他們的命,臣不會以私情妨礙公義。"唐高祖感歎道:"烈士為保全節操而死,我今天是見到了。"
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佔東都週邊重地慈澗(在今河南洛陽市西),王世充退保東都。李世民決定先掃清洛陽週邊然後攻城。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五百騎巡視戰場,至魏宣武帝陵(洛陽北邙山上)時,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萬餘(一說數萬)步騎兵包圍。王世充驍將單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唐將尉遲敬德及時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落馬,王世充軍稍退。尉遲敬德護衛李世民殺出重圍。此時屈突通已聞訊率大隊唐軍趕到,大敗王世充軍,活捉其冠軍大將軍陳智略,斬首一千餘級,俘排稍兵六千,王世充隻身逃脫。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與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六千余人, [[ 王世充 ]] 逃回洛陽。 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軍青城宮(今洛陽市西北),營壘未就好,王世充即率軍2萬出洛陽方諸門,憑藉舊馬坊牆垣溝塹,依託谷水抵禦唐軍。唐諸將皆懼。李世民登北魏 [[ 宣武帝 ]] 陵觀察敵情,見王世充悉眾而出,遂抓住戰機,命屈突通率步卒5000渡谷水進擊,並令其"兵交則縱煙"。交兵後,屈突通令部下放煙,李世民見煙起,親率騎兵南下,與屈突通合力奮擊。王世充也率部殊死抵抗,其部多次被唐軍沖散,又迅即聚合。雙方激戰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李世民縱兵追擊,直到城下,斬俘七千人(一說斬俘八千人;一說斬數千人,俘五千餘人),趁勢包圍洛陽。王世充只得據城自守。
唐軍將要圍攻洛陽時,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遂于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率十余萬大軍西援洛陽,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東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築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屈突通、蕭瑀、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我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王世充憑藉堅城固守,不容易很快攻克,竇建德挾勝利之勢而來,士氣高漲銳不可擋,我軍腹背受敵,不是好辦法,不如撤退保守新安,以便等待時機。" 但李世民最終採納了 [[ 宋州刺史 ]][[ 郭孝恪 ]] 、記室薛收的建議,決定擴大戰役範圍,採用圍城打援的戰法,以求"一舉兩克"。命屈突通隨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進駐虎牢。同時李世民還將自己的衛兵半數兵力分給屈突通,以保護李元吉。
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全殲竇建德援鄭大軍,唐軍主力旋即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被迫於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餘人投降。此戰的勝利,為唐最終統一全國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屈突通論功第一,不久拜陝東大行台右僕射,鎮守洛陽。
== 支持秦王 ==
幾年後,召屈突通回朝拜為 [[ 刑部尚書 ]] 。屈突通以不熟悉法律條文為由,再三辭謝,後轉為工部尚書。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勳,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屈突通即為其中一員,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于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屈突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張士貴等發動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政變,伏殺太子 [[ 李建成 ]] 、齊王 [[ 李元吉 ]] 。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玄武門之變後, [[ 李世民 ]] 擔心洛陽發生動亂,派屈突通馳赴洛陽,以檢校行台僕射之職鎮守洛陽。 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屈突通因功賜封食邑六百戶。
== 生榮死哀 ==
貞觀元年(627年),行台制度被廢除,屈突通為洛州都督,進左 [[ 光祿大夫 ]] 。貞觀二年(628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唐太宗痛惜良久,贈予尚書右僕射,諡忠。屈突通有二子:屈突壽、屈突詮,屈突壽襲爵。後唐太宗至洛陽,想起屈突通的忠節之事,拜屈突詮為果毅都尉,並賜予糧食布帛表示撫恤。屈突詮後官至瀛州(治河間,今屬河北)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于淩煙閣,皆真人大小,屈突通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二名。
時人:"甯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鬥蔥,不逢屈突通。"
李淵:"清以奉國,名定不虛。""烈士徇節,吾今見之。""徇義之夫,一至於此!"
魏徵:"今號清白死不變者,屈突通、張道源。"
《 [[ 舊唐書 ]] 》:"或問屈突通盡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兩國而名愈彰者,何也?答雲,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於兩國爾!被稠桑之擒,臨難無苟免;破仁杲之眾,臨財無苟得,君子哉!"贊曰:"屈突守節,求仁得仁。"
《新唐書》:"屈突通盡節于隋,而為唐忠臣,何哉?惟其一心,故事兩君而無嫌也。"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