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698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临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临沂市城区西南部,总面积165.5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街、4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
《'''临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临沂市]]城区西南部,总面积165.5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街、4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1万。全区现有工商注册企业8500余家,外资企业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家,上市(挂牌)公司14家。。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f>[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7/17/content_5527765.htm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政府网,2020-07-13</ref>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建区,先后经历与罗庄镇一体化管理、罗庄区代管、单独发展等阶段,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家国家高新区。
==区位条件==
是临沂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兖石铁路横穿东西,京沪高速、G206纵贯南北,临枣高速、临枣铁路沿区而过,与[[高铁]]、高架相联,建成了“五纵五横”的道路主框架,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创新驱动==
获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16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96个。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8家,省“[[瞪羚]]企业”5家。自主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8人,人才工作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科技孵化==
建立“项目孵化+产业加速”产业培育机制,创建国家级、省级孵化器3家,孵化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00余家,累计吸纳创业企业1240家。
==特色产业==
打造形成了磁电产业、数字经济、新型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其中磁电产业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级电子元器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数字经济拥有[[大数据]]企业100余家,投资20亿元建设的绿色建筑科技园将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产业基地。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ref>[https://www.sohu.com/a/316696532_100245454 从北方到南国,国家级高新区诠释科技转化“中国模式”],搜狐,2019-05-27</ref>,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参考文献==
[[Category:890 新聞學總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f>[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7/17/content_5527765.htm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政府网,2020-07-13</ref>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建区,先后经历与罗庄镇一体化管理、罗庄区代管、单独发展等阶段,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家国家高新区。
==区位条件==
是临沂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兖石铁路横穿东西,京沪高速、G206纵贯南北,临枣高速、临枣铁路沿区而过,与[[高铁]]、高架相联,建成了“五纵五横”的道路主框架,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创新驱动==
获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16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96个。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8家,省“[[瞪羚]]企业”5家。自主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8人,人才工作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科技孵化==
建立“项目孵化+产业加速”产业培育机制,创建国家级、省级孵化器3家,孵化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00余家,累计吸纳创业企业1240家。
==特色产业==
打造形成了磁电产业、数字经济、新型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其中磁电产业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级电子元器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数字经济拥有[[大数据]]企业100余家,投资20亿元建设的绿色建筑科技园将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产业基地。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ref>[https://www.sohu.com/a/316696532_100245454 从北方到南国,国家级高新区诠释科技转化“中国模式”],搜狐,2019-05-27</ref>,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参考文献==
[[Category:890 新聞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