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55
次編輯
變更
于彦夫
,内容扩充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于彦夫|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玉玉副 看图王.jpg|缩略图|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p/20121004/bki-20121004163704-1503335406.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 来自搜狗图片]]]|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24|02|01}} | 出生地点 = 辽宁省丹东市|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于景霖| 职业 = 电影导演| 知名作品 = 《创业》 、《黄山来的姑娘》、《十六号病房》}} '''于彦夫''',原名于景霖 ,辽宁省丹东市人 ,电影导演。1924年2月1日生于安东(即丹东)于家沟的一个职员家庭。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后任 [[ 长春电影制片厂 ]] 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和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导演的影片有 [[ 《创业》 ]] 、 [[ 《黄山来的姑娘》 ]] 等。 [[ 《十六号病房 》1984 》]]1984 年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 人物简介== 于彦夫,1941年高中肄业后曾去日本学习养蚕,回国后参加了业余剧团,1942年考入“满映”担任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担任了导演助理、译制片导演等职,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并担任了《伟大的转折》、《侦查员的功勋》等译制片的导演工作。中国解放后,担任了[[《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店》等片的副导演工作。 195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回长影担任导演工作,先后导演了[[《芦笙恋歌》]] 、[[《笑逐颜开》]]、[[《徐秋影案件》]]、《自有后来人》、《创业》、[[《勿忘我》]]、[[《十六号病房》]](与人合作)、《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的奇遇》(与人合作)、[[《陆军见习官》]]等有影响的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获得第4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 导演生涯== 1946年 10 月 1 日,中国人民的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宣告诞生。在这里他干过电影厂中的多种行当:在由陈波儿编导的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由朱丹编剧、方明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中任导演助理;在故事片《光芒万丈》中任剧务主任;在纪录片《民主东北》中,敲过定音鼓、拉过手风琴,和作曲家黄准一起演唱歌曲,为影片搞音乐配音;还担任过音乐组的副组长。此外,于彦夫还参与了新中国译制片初创时期的工作,他曾同袁乃晨、孟广钧等同志一起去哈尔滨等地招收配音演员,为译制片组建队伍。新中国的第三部译制片《伟大的转折》,就是由他导演的。 他导演的译制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蔚蓝色的道路》]]、[[《达吉亚人》]]等。应该说,他是从导演译制片开始电影导演生涯的。1947年春,于彦夫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土改运动,接着,他又同于洋、陈克、何士德等同志到四野炮兵纵队深入生活。这时,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1950年1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王家乙导演的故事片《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和干学伟导演的故事片《沙家店粮站》中担任副导演。1956年他被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在那里,他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影导演理论。这一切,从实践到理论,为他独立导演影片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 艺术造诣== '''《夏天的故事》''' 于彦夫[[ 《夏天的故事》]] ,是于彦夫独立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章法顺畅,注意刻画人物、充溢着生活气息。这是他在电影创作上,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 '''《笑逐颜开》''' [[《笑逐颜开》]]在妇女冲出小家庭,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背景上,塑造了何惠珍(张圆饰)等一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妇女只有闯出小家庭的桎梏,为建设共产主义的高楼而尽力,才能获得真正解放的深刻主题。 '''《自有后来人》''' [[《自有后来人》]]力图揭示人物的命运,并着力写情。正因为它把革命者一家三代人,母子之情、父女之情、祖孙之情,融汇在时代的、斗争的风雨里,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得不仅细腻真切,牵动人心,而且也表现了共产党人对事业无比忠贞的情怀。 '''《万木春》''' [[《万木春》]],1961,于彦夫导演的这部反映解放初期复杂的林木生产工作与阶级斗争的老电影,具有一些很真实的细节,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影片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具有鲜明的性格冲突描写,围绕在一个怎样既团结好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又保质保量地为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战需林木资源的矛盾冲突上,展开了一个比较精彩的生产故事。 == 荣誉记录== ▪1985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黄山来的姑娘 (提名) ▪1985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黄山来的姑娘 (提名) ▪1984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十六号病房 (提名) == 人物评价== 从事导演生涯以来,于彦夫共导演了十三部故事片。他导演的影片,题材广泛,既有工业题材的《创业》 ,也有农村题材的《夏天的故事》;既有革命历史题材的《自有后来人》,也有儿童题材的《天天向上》;同时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芦笙恋歌》 ,以及表现林区生活的《万木春》 。在风格上也异彩纷呈,有《创业》那样的气势壮阔,也有《芦笙恋歌》那样的纤美细腻;有《笑逐颜开》那样的富有喜剧色彩,也有《最后八个人》那样的激昂悲壮,以至《徐秋影案件》那样的曲折惊险。他导演的影片,结构严谨,注意章法,讲究节奏,生活气息浓烈,时代感强,善于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于彦夫的导演风格。 于彦夫主张电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为了获得这种有价值的东西,他入林海,去平原,上边疆,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油田。他曾同伐木工人睡在一铺土炕,冒着摄氏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在“鬼呲牙”的深夜,看石油工人在冰上开钻。导演是影片摄制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但是,于彦夫认为,导演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摄影、演员和其他同志。大家各有专长,应该互相尊重,通力合作,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他要求演员在实拍前必须排戏,表演要注意角色性格、生活气息,同时又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于彦夫把唐代大文学家韩昌黎“形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视为座右铭、砥砺自己在艺术上去创新。经过十年动乱,当他回首走过的道路,总结以往的创作时,深感自己导演的影片中有许多令人遗憾之处,他不满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执意要进行新的探索。他十分推崇中国的大文豪鲁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美国“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欧·亨利等人的短篇小说,认为它们构思新巧,含蓄隽永,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他决心去拍摄这种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大、风格别致、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式”的电影。 《勿忘我》就是蕴含着他这种苦苦追求的作品。这部影片描写下乡姑娘雯雯同农村医生周虹,在逆境里邂逅相逢,真诚相助,最后萌生了爱情的故事。影片纤巧细腻,质朴抒情,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它宛如一簇清幽的勿忘我花,散发着北方农村的乡土气息;就象一条叮咚的山溪,击响了人们的心弦。于彦夫说:“我希望在看我的影片时,影院里是静悄悄的,而在 走出影院后,观众心中仍在翻腾。”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于彦夫精心挑选演员,忍痛舍弃拍好的部分镜头,曾两次易人;他带领摄制组三下集安和牡丹江,奔赴哈拉海草原。他顶着烈日在山野里抢拍外景,浴着寒风去寻找雪景。这一切,都可以窥测到一位艺术家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用心之良苦。 于彦夫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吉林分会常务理事。 ==晚年逸趣== 离休后的于彦夫、和他的夫人张圆身体都不太好,他们互相扶持,相依为命,自找乐趣,乐在其中。女儿张宜庄在童影厂工作,对两位老人十分关心孝顺。 于彦夫和张圆都是“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的会员,1997年9月的一次比赛中,于彦夫曾获单尾重量一等奖。于彦夫还爱好剪报和悉心搜寻篆刻艺术佳作。七、八年来,已整理有关养生医疗、旅游观光、文史掌故、科学知识等剪报11册,汇集了不少当代和历史名人的印章精品。他们自然不会忘记钟爱一生的影视艺术。于彦夫被聘为2002年前的国家电影局审查委员会委员,每周看片一两部。他的感受是:后生可畏,一批新锐导演出手不凡,电影意识、电影语言都令人刮目相看。也有一些影片看了让人窝心。时代变了,有些人思想跟不上,观念、手法还是老一套;或者食洋不化,搬西方电影的皮毛,忘掉自己的传统,背离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和习惯。他尤其对于时下各种新闻媒介所谓“娱乐极道”的妙作以及某些名人的自我妙作大为反感。他说,有些名家太容易满足,过于得意,沉不住气,这不好。他想把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一句话赠给名利场中的追逐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另一种是能够得到。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悲剧。”<ref>[http://www.qikan.com.cn/Article/dzdy/dzdy200821/dzdy20082131.html 难忘的张圆和于彦夫 ]新浪娱乐</ref>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