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野中郁次郎

增加 7,508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野中郁次郎''',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服务。之后他负笈…”
'''野中郁次郎''',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服务。之后他负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前后共花了5年半时间取得商管硕士与博士学位。<ref>[https://www.sohu.com/a/246899198_694623 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超能力“知识机动力” ],搜狐,2018-08-13</ref>

==人物经历==

过去许多全球知名管理大师都出身[[美国]]或欧洲,主要因为欧美较早接受工业革命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实证。日本却是其中少数的例外。

80年代日本产品挟着卓越的制造管理技术席卷全球,也造就第一位亚洲管理大师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与卓越的英语能力,大前成为少数能登上全球舞台的亚洲大师。在大前之后最让西方管理业界注目的后起之秀,就是野中郁次郎了。野中的理论虽然和大前一样建构在日本的成功经验上,但他强调,日本企业的成功并非只在优良的生产技术、和顾客、供货商与政府部门间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或者重视年资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试图说明,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

他在1995年与同事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出版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从柏拉图(Crater Plato)、笛卡尔(Rene Descartes)、博蓝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融入日本企业的实务经验,建构一套系统性的知识管理理论,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们把知识当成解释公司行为的基本单位。”后来经过发展成为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

==研究知识==

谈到野中开始研究知识创造理论的契机,其中过程颇多曲折。

事实上,野中刚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主修的是营销,当时吸引他的是信息处理这个主题。在那里他遇到指导教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并在他指导下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的观点将消费者决策过程概念化,因为研究领域相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赛蒙(Herbert Simon)还曾为他的书做序。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野中的兴趣逐渐从营销转向组织理论。此后,野中又受教于多位社会学教授,对他研究组织产生极大影响。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时野中和几位任职哈佛大学的日本教授合作一项计划,研究日本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中逐渐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创新,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含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种内涵,换言之,仅仅处理信息是不足的,知识才是重点。

其次,在访谈许多创新者时,野中也发现,创新通常来自于创新者个人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称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随后他们将主观观点转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才将概念转化成具体产品。尽管创新过程漫长,但是整个过程的开端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因为这样的经验,野中后来特别强调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重要性。

在90年代中期,野中郁次郎已经是日本管理学方面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这本书成为了全球畅销书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奖项。日本作家、咨询家大前研一称其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

==主要思想==

和大多数有关企业管理的轻松活泼的著作比起来,野中郁次郎的著作《[[创造知识的企业]]》(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一部很深奥的作品。野中的方法对知识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与盛行于美国的方法非常不同。第一个不同是相对来说的,野中对信息科技缺乏兴趣。许多美国公司把“创造知识”(knowledge creation)和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划上等号。

野中强调,一个公司的知识库(knowledge bank)多数和资料无关,而是侧重于像客户秘书的名字、如何和粗暴的供货商周旋这类事情。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很多都是储存在中介经理人的脑袋里,而这些人正是美国企业在大型的企业再造计划中被计算机给取代了的人。

野中强调,在汲取员工隐性的洞见和直觉上,日本公司可是老手了;他还强调裁员太急进或太绝情的公司,是在冒抛弃大批隐性、可能永远无法被取代的知识的危险。第二件与众不同的事,是他坚持公司的管理必须很宽松才能永葆创新。

他强调,让员工有时间去追求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或就是让他们坐着聊天,你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改变市场的概念;强迫他们解释每天、每一分钟做了什么事,那你就 只会得到老套的产品。与野中的企业管理哲学相适应,世界上的某些科学园区采取措施让员工拥有一个较轻松的工作环境——譬如午茶、聊天会、休闲设施等。采取 这种措施的大多为高科技或高创意的企业,而其结果据说相当不错,员工的生产力不因轻松休闲的环境而有所减损,反因彼此在无拘束的环境下交流而得出不少的新 点子。

"全局"是在野中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他从全盘着眼,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其说它们是结构关系,不如说它们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企业的形式由商业策略的需要决定。接下来,影响策略的是革新与创造可持续优势的能力,影响革新的是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直接受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由此看来,成功的管理需要理解和控制这些流程和动力的能力。

野中认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的观点已成为知识管理学的思想核心。他说,以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为例开展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知识才是创新之源。

他说,知识和创新并不是研发、策划或销售部门等"一小部分特定人员的责任",而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和责任感。他认为"[[创新]]既是观念也是目标"。知识的更新与改革的推广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野中强烈反对美国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的观点:后者在80年代提出,企业中层管理是多余的累赘,应该将其取消以增加企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野中认为,这等于挖走了企业的核心:中层管理不仅在知识创新方面而且在新知识的推广和企业团结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很大区别:前者通常是有形的,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和交流。野中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这对西方普遍认为知识最好由教育和培训来传递的看法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Category:教授]]
279,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