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
次編輯
變更
密云圆悟禅师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密云圆悟禅师</big> ''' |- | File:9c0de02a471a41f0.j…”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密云圆悟禅师</big> '''
|-
|
[[File:9c0de02a471a41f0.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lbkTkKIRmLkEkL8TkKIMkbELjbgQmLkElbcTkKIKmrELjbkImVbaIkGKCzXljb0Ew%20JHxKRLyuR5j%20lHzqR7z7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GIOzzgjb0Ew%20dBxfsGwOVF_861527198&query=%E5%AF%86%E4%BA%91%E5%9C%86%E6%82%9F%E7%A6%85%E5%B8%88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9c0de02a471a41f0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密云圆悟禅师'''==
'''圆悟'''(1566~1642),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云,家世务农。
年轻时,以读《六祖坛经》而知宗门之事。
年二十九,从[[幻有正传]]剃度出家,一日过铜棺山,豁然省悟;
万历三十九年(1611),嗣正传衣钵。
四十五年,继席龙池院。
其后,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
崇祯十五年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
有《[[密云禅师语录]]》(《[[禅宗全书]]》第五十二册)、[[《天童语录》]]行世。
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
其中有多位是明末望重一时名僧。
圆悟塑像在山东省[[灵岩寺]]。
=='''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白话解说'''==
'''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俗姓蒋,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
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
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
从十五岁开始,以耕、樵为生。
二十六岁时,圆悟禅师偶然拾得一本《六祖坛经》,释锄读之,始知有宗门向上之事,遂决志参究。
从此以后,圆悟禅师白天耕种采薪,晚上编织草鞋,闲暇则取《坛经》,玩昧不已。
一日,圆悟禅师担柴到集市上叫卖,忽然看见一个柴垛,高高地突露在眼前,当下恍然有省。
二十九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出家之志已决,安置好妻孥之后,遂前往[[荆溪显亲寺]],投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
正传禅师见圆悟禅师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够尽快彻悟,便给他起名“圆悟”。
圆悟禅师三十岁时,正传禅师由显亲移住龙池,圆悟禅师亦随而前往,第二年终于得以落发。
在正传禅师座下,圆悟禅师任劳任怨,勤服大众,经常于百里之外,为寺院背粮。
在干各种各样杂活苦役的同时,圆悟禅师一有空儿就入室请益。
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要求极严,经常施以恶毒钳锤。
每有所问,圆悟禅师若不能相契,正传禅师便厉声诟骂,丝毫不留情面。
天长日久,圆悟禅师渐渐地郁闷成病,曾卧床二十多天。
圆悟禅师在正传禅师座下服勤四载之后,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获许受戒。
第二年,圆悟禅师开始闭千日关,发誓克期取证。
其间,圆悟禅师虽有所省发,正传禅师却终不肯予以印可。
三十八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偶然登上铜棺山顶,见树木葱茏,境界开阔,忽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了不可得。
当时正传禅师移住京师普照寺。
圆悟禅师遂前往省觐,请求印证。
正传禅师一见圆悟禅师,便问:“老僧离汝三载,还有新会处么?”
圆悟禅师道:“一人有庆,万民乐业。”
正传禅师又问:“汝又作么生?”
圆悟禅师道:“特来省觐和尚。”
正传禅师道:“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
圆悟禅师于是留在普照寺,执侍正传禅师,两年后,便辞师游方。
圆悟禅师先后到过金山、双径、天台等地,并拜访过道学家周海门居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正传禅师从燕京重新回到龙池。
圆悟禅师复前往探望。
正传禅师问道:“汝到诸方,曾见甚么人?”
圆悟禅师一听,便以脚打他,以手拍膝。
正传禅师道:“许汝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圆悟禅师道:“和尚疑则别参。”
一日,正传禅师上常说法,举拂子问大众:“诸方还有这个么?”
圆悟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震威一喝。
正传禅师道:“好一喝。”
圆悟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然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正传禅师便转过身,看着圆悟禅师,说道:“更喝一喝看。”
圆悟禅师一听,便走出法堂。
正传禅师于是下座,归丈室。
圆悟禅师遂跟在后面,来到丈室,向正传禅师作礼道:“适来某甲触忤和尚。”
不久,正传禅师便命圆悟禅师住西堂寮。
按丛林规矩,只有退居或客居的住持和尚和有资格住进西堂寮。
从这里可以看出,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的器重。
正传禅师临终前,曾将法衣和拂子交付给圆悟禅师,并嘱累他好好扶持佛法。
圆悟禅师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之,并画圆相五位,呈正传禅师,说道:“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五位圆相,都来(统统,全都)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
正传禅师一听,便点头微笑。
正传禅师圆寂后,圆悟禅师一度于龙池继其法席。
后迁浙江嘉兴金粟山广慧寺、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明州育王广利寺、天童景德寺等道场。
一时宗风浩荡,道声日隆,僧俗问法者昼不断。
其座下徒众有三千余人,为一方宗主者十二余人。
圆悟禅师圆寂于崇祯十五年(1642),春秋七十七岁。
'''圆悟禅师曾有诗偈云''':
“野衲横身四海中,端然迥出须弥峰。
举头天外豁惺眼,俯视十方世界风。”
“万聚丛中我独尊,独尊那怕聚纷纭。
头头色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
唯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着只粗拳。”
=='''简介'''==
师讳圆悟,号密云,俗姓蒋氏。
尝之宜兴人也。
甫离褓抱,气度庄凝,不妄言动,终日兀坐俨若思。
六岁入乡校不甚受读,惟好作大书。
八岁兴世相无常之感,恒诵佛号。
稍长,事耕获,偶得《六祖坛经》,时释锄而观之,始知宗门向上事。
一日,过山径忽见积薪,恍然有省。
于是管摄心意,令昭昭然,终日如是。
年二十九,安置家室。
父曦率礼幻有传和尚,今诸方所称龙池者也。
师事龙池,躬任众务,备尝劳苦而不废参究,但觉心境对立,与古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不能契合,因请益于龙池。
龙池云:“汝若到这田地,便乃放身倒卧。”
更无别语。
后屡请益,惟遭骂詈。
师惭闷交感,以致危疾,二七日方苏。
遂禀龙池掩关。
圆悟为明末临济宗僧,费隐通容、浮石通贤、隐元隆琦、木陈道忞等高僧,均为其嗣法弟子,被尊为“临济宗中兴之祖”,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出家'''==
圆悟甫离褓抱,气度庄凝,不妄言动,终日兀坐俨若思。
六岁入乡校不甚受读,惟好作大书。
八岁兴世相无常之感,恒诵佛号。
稍长,事耕获,偶得《六祖坛经》,时释锄而观之,始知宗门向上事。
一日,过山径忽见积薪,恍然有省。于是管摄心意,令昭昭然,终日如是。
圆悟年二十九时从幻有正传剃度出家,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嗣正传衣钵。
遍参名山,六坐道场,继席龙池院,历住天台山通玄寺、海盐金粟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
说法二十六年,化溢支郡,言满天下。
有剃度弟子七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即:大沩如学、邓尉法藏、梁山海明、径山通容、金粟通乘、宝华通忍、龙池通徵、天童道忞、雪窦通云、鹤林通门、善权通贤、天童通奇。
明天启四年至崇祯三年(1624~1630),圆悟应居士蔡联璧请入主海盐金粟寺,越五载,金粟有圆悟法衣塔。圆悟入主金粟寺的事迹在史料上有较详情的记载。
据明《金粟寺志·序》中所言:“密老人自天台应请,携杖南来,披榛斲石,未几瓶锡四集,龙象盈千,化灌莽为宝坊,更烟椔为雕甍。
自非圣智,何以致是。”
《密云禅师语录》卷九和卷十的年谱,也明确记载在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三月,应檀越蔡联璧之请,圆悟入主海盐金粟广慧禅寺,至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飘然拂衣而去”。
圆悟在金粟寺六年的事迹,也纪录得 非常详明:
如师初至金粟时,曾有梦见千僧井、韦驮赶洪等传奇故事:梦旂亭下有一大井,可饮千人,一老者指曰:“是师住处。”
这就是[[金粟寺]]的'''千僧井'''。
又如师初到时,金粟寺“龙山”为贵人所图,天王寝殿以外皆编户,所居破屋败垣,饘粥或不继。
在师的努力下,第一年僧众百人,第二年三百人,第三年五百人,第四年七百人,第六年达千人,且多“轩昂腾达、不可羁縻之士”。
后来到吴楚弘法的戒显,到川、滇、黔弘法的海明,以及到日本弘法的隐元隆琦等,均出自金粟寺。
故圆悟有“临济宗中兴之祖”和“法遍天下”之称。
再如初时,十方来学,云趋水赴,屋不能容,至有露坐檐宿者。
在师的带领下,大兴临济(义玄)、德山(宣鉴)禅风,重葺通堂(五间十三架)、护世四神王寝殿、方丈室和斋库泡湢等,使金粟寺一跃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禅林。
=='''宗师'''==
'''圆悟'''以棒打启悟,针锋相对,独树一帜。
'''“棒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精简了所有修习层次、阶段,也是对宋儒的繁缛学风的一种矫枉过正。
圆悟的禅学思想,对明清之交时的禅宗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著有《密云禅师语录》十二卷,其“卷二”和“卷三”之一部分,就是在金粟寺“上堂”的纪录,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圆悟对金粟寺贡献巨大,所以在群众中威望极高,至清初,茶院、秀水、盐官等一带的民众,仍无人直呼圆悟名号,尊称其为“'''金粟和尚'''”。
'''密云圆悟'''在金粟寺弘法后,应请移锡宁波天童寺,建树甚多,为天童寺中兴之祖。
海内广传“天童派”,而其中大半出自金粟寺。
明末兵部侍郎吴麟徵说:“来者于处,处者熙熙,皆言丛林之盛,无过于昔日之天童,今日之金粟者。”
金粟寺与天童寺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密云的法嗣中:汉月法藏开法三峰,后继人具德弘礼、继起弘储等,广传于吴楚。
破山海明及浮石通贤等弘法西南,海明弟子丈雪通醉等,法系盛行于川、滇、黔诸省(今日成都宝光寺仍供奉有密云禅师等塑像)。
木陈道忞及法孙天岸本升奉诏进京,见重于清帝顺治。
圆悟自己及法嗣费隐通容、法孙隐元隆琦(隆琦于金粟时 “机锋显露”)历主天童及闽黄檗之万福等大刹,被赞为三代同声唱道。
崇祯十五年,圆悟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
=='''嗣法'''==
崇祯庚午赴闽川黄檗之请。
辛未主阿育王寺。
既而宁波司理黄公端伯、邑侯王公章暨诸绅士,请主天童寺。
而盐官诸绅士请再主金粟。
两郡交迎,师决于众,众哗然欲天童也。
师遂赴天童。是时龙象云集,又倍于金粟矣。
师嗣龙池,于临济为三十世。
接人无论初机、积学,惟据令而行。
故席下英人杰士,往往脱颖而去。
至于吴、越、闽、楚名公钜儒,慕师宗风或晨夕随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请,得师激发,无不虚往而实归。宗藩勋戚仰师德者,怀香参扣。
而齐、鲁、燕、赵及殊方异域之士,亦憧憧不绝也。
师主法二十有五年,以本分接人终始不易,间有执杜撰之解,起而相角者,师一一究诘,以明厥旨。
门人中有付拂者,早离师席未尽其妙,于本分外别生枝节,师谆谆诲之,不听,则出辟书判说,且欲摈之,不以受嘱而少假。
又其徒着《五宗救》,师出《辟妄救略说》,后有人求师勿行,师不许。若士大夫意见不同,龃龉其间,师不为势位而迁就。有形于文字者,师亦往复折之,不少惮。
盖师用本分钳锤,学者难以凑泊,而道理知解之言,穿凿奇巧之说,易于惑人受其惑者,往往至于失正知见。师为此惧,不顾嫌怨而披驳之。以故有劝师弗较者,师不听,曰:“存吾说于此,以俟天下后世之明眼人耳。”
然而屡经阐扬,厥旨亦大畅,疑者终信,叛者终服,忌且谤者,亦终悦且悔。
单传直指之宗,固不待身后,而彰明较著于天下矣。
师寻常诲人,俱勉以古德风规,法门大体而师亦见诸躬行,罔有缺失,室中不畜长物,衣盂稍润即散于众,或估唱易金以供之。
师所住道场,义当为者不惮烦费,每罄所有以佐之。
师在金粟多建置,百废具举。
天童为禅宗五山之一,祖师代起,规模宏大,而法席久虚,邻于瓦砾灰烬。
师念:处其地当任其责。数年缔造:自殿阁堂寮以至庖廊圊澡之属,罔不鼎新,不但复旧观而已。
山中祖塔三十有余,多侵毁者,皆清核而修葺之。
师之尽力于院事如此,然意所不可即徒步出山,听其所之,不少顾恋。
师事龙池惟谨,一言动必遵之,服勤不啻厮养。
龙池寂后,师得时物必荐之。龙池几榻不假雕饰,师住处,凡制器皆朴质无华美者。
师体干雄杰,人望而心折。
武原朱君上申初闻师名,未之信。
一夕梦人持巨幅展示,见僧相挺特类古应真。
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禅师像也。”
甫瞻礼而觉。
翌日过坊间,见裱像与梦中所见同,读其赞,始知为师像也。
上申异之。于众信中,皈向尤笃。
繇此观之,师岂偶然者哉。师或因事出山,当道及乡绅士必得师复返而后已。
所过之处,四众喧阗,街衢为之不通。
至登塔受礼,不得举化而去。师七十诞辰,来祝者肩摩袂接,寺不能容,多溢处于山谷间。
辛巳,师有退居之志,曳杖出山,卒岁于山阴祁氏之密园。
壬午正月至天台通玄寺,遂止而休焉。先是戚畹田公,入天童为皇贵妃田氏赍紫衣,请师说法。
田公既亲炙师,皈向甚虔。
至陪京礼报恩寺,知寺为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孝思所系,疏请新之,举师荷其事,得俞旨。田公展人迎师,师固辞。
至是田公再疏举师,复展人迎。
陪京诸士大夫,亦以书速师之行。
师述退居之志,以谢之。有自幸居山,正足修持以报国恩之语。
而师厌世之意,亦露于此矣。
=='''弟子'''==
七月四之日,师示微疾,然起居如平时。
五之日,犹答问道书。
六之日,犹答僧问。
七之日午时,师上匡床坐片晷,泊然而寂。
寿七十有七,腊四十有七。
卜塔于天童之南山。师付法弟子为五峰学公、汉月藏公、破山明公、费隐容公、石车乘公、朝宗忍公、万如微公、木陈忞公、石奇云公、牧云门公、浮石贤公、林野奇公,十有二人。
而嗣法孙以及曾玄更仆,未易数也。
师法语迅捷不留朕迹,如佛果、应庵二祖。
而披驳诸书,云兴瓶泻不可止御,间形之偈颂天然卓绝。
师自谓少未睹图史,不闲于词。然而直从胸襟中流出,固无藉于靡靡也。
师工于书,得晋人笔意,人获手迹,竞宝惜之。而师亦不以此见长。
门人编师语录若干卷,别裒师辟妄七书、后录、三录、据评说、辨天说、判语、复徐一我居士书、判朝宗说八种。
为直说若干卷,并师所著《辟妄救略说》若干卷,俱盛行于世。
侍者昌公书来,嘱谷以掇集之事,谷不敢当。
谷入山奠师,众亦以为言,乃不能辞。
然师耆德伟望,为天下大宗匠,嘉言懿行,非毫楮可罄。
敬稽首述其■,以俟大手笔为师着塔铭,庶有所考云尔。
[参考资料] 〈天童密云禅师年谱〉;〈天童密云禅师塔铭〉;《五灯全书》卷六十四;《五灯严统》卷二十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
=='''传记'''==
'''天童密云悟禅师禅师'''
《五灯会元续略》、《五灯严统》、《祖庭嫡传指南》、《高僧摘要》、《续灯存稿》、《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宗门拈古汇集》、《佛祖正传古今捷录》、《祖灯大统》、《宗门宝积录》、《续指月录》、《续灯正统》、《五灯全书》、《宗鉴法林》、《南岳单传记》、《揞黑豆集》、《正源略集》(存目)、《新续高僧传》有传。
《宗统纪年》:天启四年(1624)“悟和尚开堂金粟山广慧寺”。《密云禅师行状》:“居(金粟)六年”。《密云禅师语录》述及金粟者达42处。
讳圆悟,字觉初,自号密云,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巳。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巳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余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采。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企-止+二)/心]。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证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伙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巳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征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轶事'''==
一日,龙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
龙池云:“汝既有心,把将心来。”
师呈偈云:“自心本自心,心不自自心,心不非自心,心心即自心。”
龙池云:“心不自心,自心非心,有无既非,无自心耶。”
师复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
龙池云:“今日张渚买两把青菜来,无个大萝卜头。”
师云:“某在关房不知,谢和尚三拜。”
龙池云:“终未大悟。”
在掩关千日,时与龙池往复咨酬,当机弗让,而龙池卒未之许也。
师亦自以为恍惚未得安稳。
一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
忽觉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又密举前所会因缘,宛尔不同。
时年三十有八矣。
先是龙池入都门,命师监院务,至是师偕昆季北上省龙池。
龙池问:“老僧别汝等三年,汝等有新会处么?”
师即出云:“有。”
龙池云:“有甚么新会处?”
师云:“一人有庆,万民乐业。”
龙池云:“汝又作么生?”
师即问讯云:“某甲得得来省觐和尚。”
龙池云:“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
师便出。
晚同众入室,龙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汝作么生会?”
师便出。
龙池云:“此子如伤弓之鸟,见弓影便行。”
一早在室中与龙池语话,出吃粥次,众问说什么话?
师便翻倒饭桌。
又一日侍立次,龙池云:“忽有人问汝,如何只对?”
师竖拳。
龙池亦竖拳云:“老僧不晓得这是甚么意思。”
师云:“莫道和尚不晓得,三世诸佛也不晓得。”
龙池云:“汝又作么生?”
师便喝。
龙池云:“三喝四喝后,又如何?”
师即连喝,退身。
龙池云:“宛有古人之作。”
师复喝。
又值中秋呈偈云:“为爱中秋夜,月精与人同乐,称人情万亿州,都皆普昭一人,举首一轮明。”
龙池云:“不多不少。”
复书一纸云:“檀越送得月饼两个,师徒侍者五人,一个分作四分,剩底付与老僧。”
师掇一个便行。
一日龙池索师行实,师录呈,龙池阅竟,云:“已有半部语录。”
师接而火之。
又一日,龙池嘱师南还,师因为两浙游经会稽,陶石篑太史延居护生庵。
龙池归禹门,召师还,问云:“汝数年来曾见甚么人?”
师顿足,复以手拍膝而出。
龙池云:“在外数年,一些气息也无。”
师云:“和尚疑即别参。”
一日龙池升座,召师前举拂,问:“诸方还有者个么?”
师震威一喝。
龙池云:“好一喝。”
师连喝,归位。
龙池顾云:“再喝一喝看!”
师即出法堂。
龙池下座,师随入方丈,作礼云:“某甲适来触忤和尚。”
便出。
龙池即安师西堂位次。
一日龙池挝鼓集众上堂,付师衣拂,师固辞,龙池诘之,师云:“直待和尚天年,某甲守塔三载,然后可行则行,可止则止耳。”
又一夕,龙池召师及报恩修禅师入室,云:“老僧昨夜起来走一回,把柄都在手里,汝等为我扶持佛法。”
师便出。
复呈偈云:“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都来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
龙池目之大笑,师亦接而火之。
龙池示寂,师栖于柩侧三易寒暑。
万历丁巳,众请开法于禹门。
时侪辈易视之,一闻举扬莫不屈服。
既而登匡庐,度夏于袁之泗州寺。
有僧自天台迹师至袁,为万年诸山请师住通玄寺。
师初欲投闲,又念付托之重,幡然就之。
师至通玄,相依衲子十数辈,多正因之士,师寅夕煅炼。
有开发者,天启甲子盐官蔡君子谷,请师主金粟山广慧寺,众满三千指。
是时宗风大振,学徒踵至,遂满七百。
有奇而超然,神骏不可控抑者,多出于席下矣。
<ref>[https://baike.sogou.com/v69731448.htm?fromTitle=%E5%AF%86%E4%BA%91%E5%9C%86%E6%82%9F%E7%A6%85%E5%B8%88 密云圆悟禅师],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3-15</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密云圆悟禅师</big> '''
|-
|
[[File:9c0de02a471a41f0.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lbkTkKIRmLkEkL8TkKIMkbELjbgQmLkElbcTkKIKmrELjbkImVbaIkGKCzXljb0Ew%20JHxKRLyuR5j%20lHzqR7z7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GIOzzgjb0Ew%20dBxfsGwOVF_861527198&query=%E5%AF%86%E4%BA%91%E5%9C%86%E6%82%9F%E7%A6%85%E5%B8%88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9c0de02a471a41f0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密云圆悟禅师'''==
'''圆悟'''(1566~1642),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云,家世务农。
年轻时,以读《六祖坛经》而知宗门之事。
年二十九,从[[幻有正传]]剃度出家,一日过铜棺山,豁然省悟;
万历三十九年(1611),嗣正传衣钵。
四十五年,继席龙池院。
其后,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
崇祯十五年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
有《[[密云禅师语录]]》(《[[禅宗全书]]》第五十二册)、[[《天童语录》]]行世。
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
其中有多位是明末望重一时名僧。
圆悟塑像在山东省[[灵岩寺]]。
=='''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白话解说'''==
'''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俗姓蒋,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
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
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
从十五岁开始,以耕、樵为生。
二十六岁时,圆悟禅师偶然拾得一本《六祖坛经》,释锄读之,始知有宗门向上之事,遂决志参究。
从此以后,圆悟禅师白天耕种采薪,晚上编织草鞋,闲暇则取《坛经》,玩昧不已。
一日,圆悟禅师担柴到集市上叫卖,忽然看见一个柴垛,高高地突露在眼前,当下恍然有省。
二十九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出家之志已决,安置好妻孥之后,遂前往[[荆溪显亲寺]],投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
正传禅师见圆悟禅师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够尽快彻悟,便给他起名“圆悟”。
圆悟禅师三十岁时,正传禅师由显亲移住龙池,圆悟禅师亦随而前往,第二年终于得以落发。
在正传禅师座下,圆悟禅师任劳任怨,勤服大众,经常于百里之外,为寺院背粮。
在干各种各样杂活苦役的同时,圆悟禅师一有空儿就入室请益。
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要求极严,经常施以恶毒钳锤。
每有所问,圆悟禅师若不能相契,正传禅师便厉声诟骂,丝毫不留情面。
天长日久,圆悟禅师渐渐地郁闷成病,曾卧床二十多天。
圆悟禅师在正传禅师座下服勤四载之后,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获许受戒。
第二年,圆悟禅师开始闭千日关,发誓克期取证。
其间,圆悟禅师虽有所省发,正传禅师却终不肯予以印可。
三十八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偶然登上铜棺山顶,见树木葱茏,境界开阔,忽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了不可得。
当时正传禅师移住京师普照寺。
圆悟禅师遂前往省觐,请求印证。
正传禅师一见圆悟禅师,便问:“老僧离汝三载,还有新会处么?”
圆悟禅师道:“一人有庆,万民乐业。”
正传禅师又问:“汝又作么生?”
圆悟禅师道:“特来省觐和尚。”
正传禅师道:“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
圆悟禅师于是留在普照寺,执侍正传禅师,两年后,便辞师游方。
圆悟禅师先后到过金山、双径、天台等地,并拜访过道学家周海门居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正传禅师从燕京重新回到龙池。
圆悟禅师复前往探望。
正传禅师问道:“汝到诸方,曾见甚么人?”
圆悟禅师一听,便以脚打他,以手拍膝。
正传禅师道:“许汝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圆悟禅师道:“和尚疑则别参。”
一日,正传禅师上常说法,举拂子问大众:“诸方还有这个么?”
圆悟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震威一喝。
正传禅师道:“好一喝。”
圆悟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然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正传禅师便转过身,看着圆悟禅师,说道:“更喝一喝看。”
圆悟禅师一听,便走出法堂。
正传禅师于是下座,归丈室。
圆悟禅师遂跟在后面,来到丈室,向正传禅师作礼道:“适来某甲触忤和尚。”
不久,正传禅师便命圆悟禅师住西堂寮。
按丛林规矩,只有退居或客居的住持和尚和有资格住进西堂寮。
从这里可以看出,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的器重。
正传禅师临终前,曾将法衣和拂子交付给圆悟禅师,并嘱累他好好扶持佛法。
圆悟禅师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之,并画圆相五位,呈正传禅师,说道:“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五位圆相,都来(统统,全都)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
正传禅师一听,便点头微笑。
正传禅师圆寂后,圆悟禅师一度于龙池继其法席。
后迁浙江嘉兴金粟山广慧寺、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明州育王广利寺、天童景德寺等道场。
一时宗风浩荡,道声日隆,僧俗问法者昼不断。
其座下徒众有三千余人,为一方宗主者十二余人。
圆悟禅师圆寂于崇祯十五年(1642),春秋七十七岁。
'''圆悟禅师曾有诗偈云''':
“野衲横身四海中,端然迥出须弥峰。
举头天外豁惺眼,俯视十方世界风。”
“万聚丛中我独尊,独尊那怕聚纷纭。
头头色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
唯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着只粗拳。”
=='''简介'''==
师讳圆悟,号密云,俗姓蒋氏。
尝之宜兴人也。
甫离褓抱,气度庄凝,不妄言动,终日兀坐俨若思。
六岁入乡校不甚受读,惟好作大书。
八岁兴世相无常之感,恒诵佛号。
稍长,事耕获,偶得《六祖坛经》,时释锄而观之,始知宗门向上事。
一日,过山径忽见积薪,恍然有省。
于是管摄心意,令昭昭然,终日如是。
年二十九,安置家室。
父曦率礼幻有传和尚,今诸方所称龙池者也。
师事龙池,躬任众务,备尝劳苦而不废参究,但觉心境对立,与古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不能契合,因请益于龙池。
龙池云:“汝若到这田地,便乃放身倒卧。”
更无别语。
后屡请益,惟遭骂詈。
师惭闷交感,以致危疾,二七日方苏。
遂禀龙池掩关。
圆悟为明末临济宗僧,费隐通容、浮石通贤、隐元隆琦、木陈道忞等高僧,均为其嗣法弟子,被尊为“临济宗中兴之祖”,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出家'''==
圆悟甫离褓抱,气度庄凝,不妄言动,终日兀坐俨若思。
六岁入乡校不甚受读,惟好作大书。
八岁兴世相无常之感,恒诵佛号。
稍长,事耕获,偶得《六祖坛经》,时释锄而观之,始知宗门向上事。
一日,过山径忽见积薪,恍然有省。于是管摄心意,令昭昭然,终日如是。
圆悟年二十九时从幻有正传剃度出家,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嗣正传衣钵。
遍参名山,六坐道场,继席龙池院,历住天台山通玄寺、海盐金粟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
说法二十六年,化溢支郡,言满天下。
有剃度弟子七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即:大沩如学、邓尉法藏、梁山海明、径山通容、金粟通乘、宝华通忍、龙池通徵、天童道忞、雪窦通云、鹤林通门、善权通贤、天童通奇。
明天启四年至崇祯三年(1624~1630),圆悟应居士蔡联璧请入主海盐金粟寺,越五载,金粟有圆悟法衣塔。圆悟入主金粟寺的事迹在史料上有较详情的记载。
据明《金粟寺志·序》中所言:“密老人自天台应请,携杖南来,披榛斲石,未几瓶锡四集,龙象盈千,化灌莽为宝坊,更烟椔为雕甍。
自非圣智,何以致是。”
《密云禅师语录》卷九和卷十的年谱,也明确记载在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三月,应檀越蔡联璧之请,圆悟入主海盐金粟广慧禅寺,至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飘然拂衣而去”。
圆悟在金粟寺六年的事迹,也纪录得 非常详明:
如师初至金粟时,曾有梦见千僧井、韦驮赶洪等传奇故事:梦旂亭下有一大井,可饮千人,一老者指曰:“是师住处。”
这就是[[金粟寺]]的'''千僧井'''。
又如师初到时,金粟寺“龙山”为贵人所图,天王寝殿以外皆编户,所居破屋败垣,饘粥或不继。
在师的努力下,第一年僧众百人,第二年三百人,第三年五百人,第四年七百人,第六年达千人,且多“轩昂腾达、不可羁縻之士”。
后来到吴楚弘法的戒显,到川、滇、黔弘法的海明,以及到日本弘法的隐元隆琦等,均出自金粟寺。
故圆悟有“临济宗中兴之祖”和“法遍天下”之称。
再如初时,十方来学,云趋水赴,屋不能容,至有露坐檐宿者。
在师的带领下,大兴临济(义玄)、德山(宣鉴)禅风,重葺通堂(五间十三架)、护世四神王寝殿、方丈室和斋库泡湢等,使金粟寺一跃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禅林。
=='''宗师'''==
'''圆悟'''以棒打启悟,针锋相对,独树一帜。
'''“棒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精简了所有修习层次、阶段,也是对宋儒的繁缛学风的一种矫枉过正。
圆悟的禅学思想,对明清之交时的禅宗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著有《密云禅师语录》十二卷,其“卷二”和“卷三”之一部分,就是在金粟寺“上堂”的纪录,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圆悟对金粟寺贡献巨大,所以在群众中威望极高,至清初,茶院、秀水、盐官等一带的民众,仍无人直呼圆悟名号,尊称其为“'''金粟和尚'''”。
'''密云圆悟'''在金粟寺弘法后,应请移锡宁波天童寺,建树甚多,为天童寺中兴之祖。
海内广传“天童派”,而其中大半出自金粟寺。
明末兵部侍郎吴麟徵说:“来者于处,处者熙熙,皆言丛林之盛,无过于昔日之天童,今日之金粟者。”
金粟寺与天童寺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密云的法嗣中:汉月法藏开法三峰,后继人具德弘礼、继起弘储等,广传于吴楚。
破山海明及浮石通贤等弘法西南,海明弟子丈雪通醉等,法系盛行于川、滇、黔诸省(今日成都宝光寺仍供奉有密云禅师等塑像)。
木陈道忞及法孙天岸本升奉诏进京,见重于清帝顺治。
圆悟自己及法嗣费隐通容、法孙隐元隆琦(隆琦于金粟时 “机锋显露”)历主天童及闽黄檗之万福等大刹,被赞为三代同声唱道。
崇祯十五年,圆悟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
=='''嗣法'''==
崇祯庚午赴闽川黄檗之请。
辛未主阿育王寺。
既而宁波司理黄公端伯、邑侯王公章暨诸绅士,请主天童寺。
而盐官诸绅士请再主金粟。
两郡交迎,师决于众,众哗然欲天童也。
师遂赴天童。是时龙象云集,又倍于金粟矣。
师嗣龙池,于临济为三十世。
接人无论初机、积学,惟据令而行。
故席下英人杰士,往往脱颖而去。
至于吴、越、闽、楚名公钜儒,慕师宗风或晨夕随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请,得师激发,无不虚往而实归。宗藩勋戚仰师德者,怀香参扣。
而齐、鲁、燕、赵及殊方异域之士,亦憧憧不绝也。
师主法二十有五年,以本分接人终始不易,间有执杜撰之解,起而相角者,师一一究诘,以明厥旨。
门人中有付拂者,早离师席未尽其妙,于本分外别生枝节,师谆谆诲之,不听,则出辟书判说,且欲摈之,不以受嘱而少假。
又其徒着《五宗救》,师出《辟妄救略说》,后有人求师勿行,师不许。若士大夫意见不同,龃龉其间,师不为势位而迁就。有形于文字者,师亦往复折之,不少惮。
盖师用本分钳锤,学者难以凑泊,而道理知解之言,穿凿奇巧之说,易于惑人受其惑者,往往至于失正知见。师为此惧,不顾嫌怨而披驳之。以故有劝师弗较者,师不听,曰:“存吾说于此,以俟天下后世之明眼人耳。”
然而屡经阐扬,厥旨亦大畅,疑者终信,叛者终服,忌且谤者,亦终悦且悔。
单传直指之宗,固不待身后,而彰明较著于天下矣。
师寻常诲人,俱勉以古德风规,法门大体而师亦见诸躬行,罔有缺失,室中不畜长物,衣盂稍润即散于众,或估唱易金以供之。
师所住道场,义当为者不惮烦费,每罄所有以佐之。
师在金粟多建置,百废具举。
天童为禅宗五山之一,祖师代起,规模宏大,而法席久虚,邻于瓦砾灰烬。
师念:处其地当任其责。数年缔造:自殿阁堂寮以至庖廊圊澡之属,罔不鼎新,不但复旧观而已。
山中祖塔三十有余,多侵毁者,皆清核而修葺之。
师之尽力于院事如此,然意所不可即徒步出山,听其所之,不少顾恋。
师事龙池惟谨,一言动必遵之,服勤不啻厮养。
龙池寂后,师得时物必荐之。龙池几榻不假雕饰,师住处,凡制器皆朴质无华美者。
师体干雄杰,人望而心折。
武原朱君上申初闻师名,未之信。
一夕梦人持巨幅展示,见僧相挺特类古应真。
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禅师像也。”
甫瞻礼而觉。
翌日过坊间,见裱像与梦中所见同,读其赞,始知为师像也。
上申异之。于众信中,皈向尤笃。
繇此观之,师岂偶然者哉。师或因事出山,当道及乡绅士必得师复返而后已。
所过之处,四众喧阗,街衢为之不通。
至登塔受礼,不得举化而去。师七十诞辰,来祝者肩摩袂接,寺不能容,多溢处于山谷间。
辛巳,师有退居之志,曳杖出山,卒岁于山阴祁氏之密园。
壬午正月至天台通玄寺,遂止而休焉。先是戚畹田公,入天童为皇贵妃田氏赍紫衣,请师说法。
田公既亲炙师,皈向甚虔。
至陪京礼报恩寺,知寺为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孝思所系,疏请新之,举师荷其事,得俞旨。田公展人迎师,师固辞。
至是田公再疏举师,复展人迎。
陪京诸士大夫,亦以书速师之行。
师述退居之志,以谢之。有自幸居山,正足修持以报国恩之语。
而师厌世之意,亦露于此矣。
=='''弟子'''==
七月四之日,师示微疾,然起居如平时。
五之日,犹答问道书。
六之日,犹答僧问。
七之日午时,师上匡床坐片晷,泊然而寂。
寿七十有七,腊四十有七。
卜塔于天童之南山。师付法弟子为五峰学公、汉月藏公、破山明公、费隐容公、石车乘公、朝宗忍公、万如微公、木陈忞公、石奇云公、牧云门公、浮石贤公、林野奇公,十有二人。
而嗣法孙以及曾玄更仆,未易数也。
师法语迅捷不留朕迹,如佛果、应庵二祖。
而披驳诸书,云兴瓶泻不可止御,间形之偈颂天然卓绝。
师自谓少未睹图史,不闲于词。然而直从胸襟中流出,固无藉于靡靡也。
师工于书,得晋人笔意,人获手迹,竞宝惜之。而师亦不以此见长。
门人编师语录若干卷,别裒师辟妄七书、后录、三录、据评说、辨天说、判语、复徐一我居士书、判朝宗说八种。
为直说若干卷,并师所著《辟妄救略说》若干卷,俱盛行于世。
侍者昌公书来,嘱谷以掇集之事,谷不敢当。
谷入山奠师,众亦以为言,乃不能辞。
然师耆德伟望,为天下大宗匠,嘉言懿行,非毫楮可罄。
敬稽首述其■,以俟大手笔为师着塔铭,庶有所考云尔。
[参考资料] 〈天童密云禅师年谱〉;〈天童密云禅师塔铭〉;《五灯全书》卷六十四;《五灯严统》卷二十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
=='''传记'''==
'''天童密云悟禅师禅师'''
《五灯会元续略》、《五灯严统》、《祖庭嫡传指南》、《高僧摘要》、《续灯存稿》、《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宗门拈古汇集》、《佛祖正传古今捷录》、《祖灯大统》、《宗门宝积录》、《续指月录》、《续灯正统》、《五灯全书》、《宗鉴法林》、《南岳单传记》、《揞黑豆集》、《正源略集》(存目)、《新续高僧传》有传。
《宗统纪年》:天启四年(1624)“悟和尚开堂金粟山广慧寺”。《密云禅师行状》:“居(金粟)六年”。《密云禅师语录》述及金粟者达42处。
讳圆悟,字觉初,自号密云,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巳。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巳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余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采。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企-止+二)/心]。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证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伙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巳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征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轶事'''==
一日,龙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
龙池云:“汝既有心,把将心来。”
师呈偈云:“自心本自心,心不自自心,心不非自心,心心即自心。”
龙池云:“心不自心,自心非心,有无既非,无自心耶。”
师复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
龙池云:“今日张渚买两把青菜来,无个大萝卜头。”
师云:“某在关房不知,谢和尚三拜。”
龙池云:“终未大悟。”
在掩关千日,时与龙池往复咨酬,当机弗让,而龙池卒未之许也。
师亦自以为恍惚未得安稳。
一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
忽觉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又密举前所会因缘,宛尔不同。
时年三十有八矣。
先是龙池入都门,命师监院务,至是师偕昆季北上省龙池。
龙池问:“老僧别汝等三年,汝等有新会处么?”
师即出云:“有。”
龙池云:“有甚么新会处?”
师云:“一人有庆,万民乐业。”
龙池云:“汝又作么生?”
师即问讯云:“某甲得得来省觐和尚。”
龙池云:“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
师便出。
晚同众入室,龙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汝作么生会?”
师便出。
龙池云:“此子如伤弓之鸟,见弓影便行。”
一早在室中与龙池语话,出吃粥次,众问说什么话?
师便翻倒饭桌。
又一日侍立次,龙池云:“忽有人问汝,如何只对?”
师竖拳。
龙池亦竖拳云:“老僧不晓得这是甚么意思。”
师云:“莫道和尚不晓得,三世诸佛也不晓得。”
龙池云:“汝又作么生?”
师便喝。
龙池云:“三喝四喝后,又如何?”
师即连喝,退身。
龙池云:“宛有古人之作。”
师复喝。
又值中秋呈偈云:“为爱中秋夜,月精与人同乐,称人情万亿州,都皆普昭一人,举首一轮明。”
龙池云:“不多不少。”
复书一纸云:“檀越送得月饼两个,师徒侍者五人,一个分作四分,剩底付与老僧。”
师掇一个便行。
一日龙池索师行实,师录呈,龙池阅竟,云:“已有半部语录。”
师接而火之。
又一日,龙池嘱师南还,师因为两浙游经会稽,陶石篑太史延居护生庵。
龙池归禹门,召师还,问云:“汝数年来曾见甚么人?”
师顿足,复以手拍膝而出。
龙池云:“在外数年,一些气息也无。”
师云:“和尚疑即别参。”
一日龙池升座,召师前举拂,问:“诸方还有者个么?”
师震威一喝。
龙池云:“好一喝。”
师连喝,归位。
龙池顾云:“再喝一喝看!”
师即出法堂。
龙池下座,师随入方丈,作礼云:“某甲适来触忤和尚。”
便出。
龙池即安师西堂位次。
一日龙池挝鼓集众上堂,付师衣拂,师固辞,龙池诘之,师云:“直待和尚天年,某甲守塔三载,然后可行则行,可止则止耳。”
又一夕,龙池召师及报恩修禅师入室,云:“老僧昨夜起来走一回,把柄都在手里,汝等为我扶持佛法。”
师便出。
复呈偈云:“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都来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
龙池目之大笑,师亦接而火之。
龙池示寂,师栖于柩侧三易寒暑。
万历丁巳,众请开法于禹门。
时侪辈易视之,一闻举扬莫不屈服。
既而登匡庐,度夏于袁之泗州寺。
有僧自天台迹师至袁,为万年诸山请师住通玄寺。
师初欲投闲,又念付托之重,幡然就之。
师至通玄,相依衲子十数辈,多正因之士,师寅夕煅炼。
有开发者,天启甲子盐官蔡君子谷,请师主金粟山广慧寺,众满三千指。
是时宗风大振,学徒踵至,遂满七百。
有奇而超然,神骏不可控抑者,多出于席下矣。
<ref>[https://baike.sogou.com/v69731448.htm?fromTitle=%E5%AF%86%E4%BA%91%E5%9C%86%E6%82%9F%E7%A6%85%E5%B8%88 密云圆悟禅师],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3-15</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