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德熙

增加 6,24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汪德熙</big> '''
|-
|
[[File:123223汪德熙.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1519/20190709001630-496543054_png_450_600_374870.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3482566&lemmaId=915141156578974&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ugc%2Fbaikepic2%2F201202282F11519%2F201202281532382F20190709001630-2034849871496543054_png_450_600_374870.jpg%2F0&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915141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汪德熙'''(1913年9月27日-2006年8月8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化学化工专家。
汪德熙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核化工的研究,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作有《核化学工程》等。
 
=='''基本内容'''==
 
中文名:汪德熙
 
出生地:北京
 
逝世日期:2006年08月08日
 
毕业院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代表作品:《核化学工程》《同位素分离与核科学技术》《汪德熙文集》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3年09月2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祖籍:江苏省灌云县
 
=='''人物生平'''==
 
1913年9月27日,汪德熙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灌云县。
 
1929年夏,汪德熙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习。
 
193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5年,汪德熙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继续在该系读研究生,在化学家张大煜的指导下,发表《关于农业纤维素原料用两步法制高韧性纸浆》和《有机物电解还原》等论文。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汪德熙曾在八路军冀中军分区供给部从事炸药研制工作。
 
1938年,汪德熙先后担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助教。
 
194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赴美公费留学,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读研究生,并进行用连续电解法将葡萄糖还原为甘油代用品辛六醇的研究。
 
1946年,汪德熙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Parker塑料工厂实习。
 
1947年,汪德熙从美国回到中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至1952年)。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汪德熙转入天津大学,担任化工系系主任(至1960年)。
 
1956年,汪德熙被邀请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属》、《钛冶金》两个专题规划的编写。
 
1960年,汪德熙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历任副所长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
 
1980年11月,汪德熙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汪德熙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5年,汪德熙担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
 
1990年,汪德熙担任中国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1991年,汪德熙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名誉主任。
 
2006年8月8日21时15分,汪德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汪德熙早期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研制不饱和聚酯玻璃钢。60年代后从事核化学与核化工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流程乳化问题的设想,并组织热试予以证实,使新流程在工业上应用。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领导化学线在原子弹引爆中子源的研制,钋-210及其他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和生产工艺研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80年代带领研究生在冠醚化学和高放废液最终处置领域进行研究。
 
汪德熙研制成功用邻苯三酚和糠醛合成热固性塑料和不饱和聚酯,并用来制成玻璃钢小汽车壳体,属国际首创。汪德熙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国防科研项目,如核燃料后处理萃取工艺、原子弹引爆装置的制备、核试验用钋-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生产工艺、核试验当量的燃耗测定、核工业产品中的铀和钚及杂质的分析鉴定方法的研究等。他曾力排众议,主张废弃原沉淀法生产军用钚-239的工艺路线,改用萃取法,使后处理厂节省投资3.6亿元,而且可连续操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纤维素利秀、有机物电解还原、磷苯三酚-糠醛塑料、聚脂树脂复合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六十年代起领导了钋-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制和氚的提取及其生产工艺的研究,是中国独立完成的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法流程和轻同位素分离流程研究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汪德熙在[[中国核电建设]]、核燃料生产、动力堆辐照核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等重大事件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领导的“辐照核燃料后处理的萃取工艺”科研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初期,汪德熙领导和组织了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任务以及多次核试验爆炸当量的测定任务,按时提供了测量数据,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上述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发明奖。
 
=='''人物评价'''==
 
汪德熙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领导化学线在原子弹引爆中子源的研制,钋-210及其它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和生产工艺研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评)
 
汪德熙是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中国化工]]事业和原子能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ref>[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595404   汪德熙:他曾奠基核化学,创建研究生部,也曾弹钢琴、养猪],澎湃在线, 2021-07-15</ref>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初期,汪德熙领导和组织了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任务以及多次核试验爆炸当量的测定任务,按时提供了测量数据,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南开大学评)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14,0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