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陈裕光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陈裕光| 圖像 = [[File: 陈裕光 (1893年——1989年)号景唐。1893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随家迁 .jpg|缩略图| 居 南京。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1017400967&di=be4eb61e0aeb59379fbfe0341ad6a985&imgtype=0&src=http%3A%2F%2Fimg.ph.126.net%2FPLLJSpiod4mRxXEyrmMDBQ%3D%3D%2F1274518694562779747.jpg 原图链接]]]}}
陈裕光在美国期间,就被预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2年夏, 他 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本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国任教。 曾 连续 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化学系主任,主讲有机化学,兼任学校评议会主席。他曾积极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科普工作,负责科学教育的研究,主持编译柯威和[[史罗荪]]的《[[科学与世界改造]]》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曾两次担任代理校长职务,在此期间,曾与蔡元培、[[范源濂]]、[[马叙伦]]、[[陶行知]]等教育家交流和切磋,使他在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的工作更有成效。=教育救国=由于陈裕光毕业于[[金陵大学]],1925年应该校聘请回母校办学。 金陵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在华开办的一所学校。1927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北伐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南京,并定都南京, 当 时金陵大学的外籍教授纷纷离去,校长也借口告退返美,遂由中国人主持校政。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推 选 陈裕光与过探先 为 正副主席,代行校务。同时在酝酿校长人选过程 中 ,理事会认为陈裕光与金陵大学渊源较深,对教会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在北京师范大学有过行政领导经验,是最适宜的人选。同年11月,陈裕光被聘为校长,成为金陵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也是全国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他在此职位上整整工作23年。陈裕光曾于1929年和1945年先后获得美 国 化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育奖章和[[美国加州大学]]名誉教育博士称号。=教育改革=陈裕光接任校长后,以其渊博的学识,熟练的、有条不紊的领导技能,克己谦恭、和蔼真诚的道德情操,身教重于言教的治校作风,主持校政。他认为收回教育权是全国人民高兴的大事,然而仅换一位中国校长,挂一面中国国旗,还远未解决收回教育主权的实质问题,教会大学的出路,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的改革。===收回教育主权===改革学校行政金陵大 学 成立于1888年,是美国教 会 在中国最早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当时[[金陵大学]]的教材、图书杂志、教学仪器以至生活设施都来自美国。学校的校长、教务长、各系主任均系美国传教士。陈裕光目睹此状,深为感慨,他认为外国人办学不合中国国情,应当把教育权还给中国。他就任校长后的 第一 至 件事就是向政府呈请立案。1928年5月办完立案手续,9月20日获准立案。这是当时国内13所教会大学中 第 四届 一个向政府请求立案并首获批准的学校,对其他教会学校的相继申请立案,起了推动作用。立案之后,陈裕光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他首先改 理事会 为校董会,使中国校董占总数的2/3;又将各院院长、系主任及各级领导逐步改由中国人担任,大为增加教职员工中中国人的比例。同时,他重视发扬共和精神,民主办校。加强校务委员会机构,吸收更多的教授参加校务会议,并设立校务会常务委员会,十多位常委每周开一、二次会议,讨论研究校务。在当时实行这些措施,曾遭到教 会 和传教士的反对,但陈裕光在大多数中国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支持下,还是完成了这些改革。这是陈裕光作为中国第一位担任外国教会大学校 长 后,为国家争得教育主权的爱国之举。===倡导教学改革===致力“教育救国”陈裕光在行政上争得教育主权后,便立足教育改革,以求实现他“[[教育救国]]”的伟大抱负。 陈裕光根据国情办学。一是停办宗教系,使原来的金陵神学院与金陵大学脱钩,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宗教集体活动改为自由参加,尊重信仰自由。二是扩充科系,将文理科改为文学院与理学院,改农林科为农学院。增设文科、理科、农科研究所。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中,共增加10个科系,设备日臻完善,学校得到很大发展。 陈裕光曾推出“教学、研究、推广”三一制的三结合教育方针。其中 , 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实际要求。研究则分 为 调查研究、采集研究、试验研究,或专题论述或一般探讨。其中,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研究成果由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进行推广,如在推广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然后再用于教学与推广。实践证明,这种三位一体制具有很大优越性,是金陵大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陈裕光还提倡学生思想自由,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团契、讨论会、读书会等。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新思想。因此,金大校内 学术 团 气氛十分活跃,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37年6月,金陵大学举行陈裕光校长就职10周年庆祝大会,并设立[[陈裕光奖学金]],用来表彰他任校长以来的辛勤耕耘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大学内迁,1938年春于成都华西坝开学复课,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增设了汽车专修科、电化教育科、电焊职业班等10个科系。虽困难重重,科系与学生人数仍年年增加。===弘扬中国文化===造就中国文化人才金陵大学虽是教会大学,但陈裕光认为它首先是中国人的学校。中国大学生要吸收西方的科学文化,但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主 体 ,重视祖国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应该加以择别。[[中华民族]]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应该研究中国文化历史,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于是文学院在1930年创办了中国文化研究所,它是金陵大学最早建立的一个科学研究机构。研究所由著名学者徐养秋主持,应聘于该所的学者最多时达到十二、三人,其中不少是当时蜚声学坛的专家。一时人才荟萃,全所着书立说活动甚为活跃,在开创后的数年间,收藏书籍古物之富、出刊着述之多,蔚为壮观,使文化研究所的学术声誉日增,研究所对史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法学及目录学等均做出了突出成就。现南京大学收藏的中国文化书籍之多,是中国大学中少有的,所藏地方志之多,在国内也名列前茅。同时,研究所象重视收藏那样致力于出版 工作 ,创办学校汇刊,大力刊行各类丛书,以繁荣学术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陈裕光促使金陵大学创办人之一,后任校董的[[福开森]](J.C.Ferguson),将其在中国40年用巨资收藏的一部分文物捐赠给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为中华文物回归祖国 做出了贡献。 早在抗战前,陈裕光就得知福开森嗜好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并收藏了大批中国古代书画、铜器、瓷器。大约在1930年左右,校董事会开会时,陈裕光和福开森在交谈中,了解到福开森不时吐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向往及收集珍藏的情况。陈裕光当即提出希望他对金陵大学有所捐赠,以作纪念。福开森曾允诺,后因抗战爆发,未能兑现。福开森死后,他的女儿遵照遗嘱,把她父亲捐赠给金陵大学的文物转送,现存于[[南京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维护民族尊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消息传到金陵大学,全校沸腾。学校迅速成立了“反日救国会”,组织师生军事训练,并开誓师大会,陈裕光带领全校师生宣誓,永不使用日货,大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爱国热忱。 嗣后,紧邻金陵大学的日本总领事馆挑衅,树立了一根与金陵大学北大楼等高的钢骨水泥旗杆,师生看到太阳旗高过金陵大学校园内的国旗,异常气愤,认为必须打击其嚣张气焰。30多个学生发动募捐,建筑更高的旗杆,以示抗议。陈裕光积极支持这一行动,在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下,新旗杆迅速建成,高出日本旗10尺左右。国旗在蓝天白云中飞扬,表达了金陵大学师生的爱国之情。 1936年,教育系有个美国教授,一心想当作家,经常把作品寄往[[美国]]发表。一次他拍摄不雅观的街景,被学生察觉,要他当众交出有辱中国的胶卷,并赔礼道歉。事后,陈裕光随即辞退了这个美籍教授,维护了民族尊严。 陈裕光 还 身体力行,在语言、风俗等方面体现民族精神。在金陵大学20多年,从不穿西装。对金陵大学师生影响很大。=人物评价=陈裕光办事坚持原则,遇到重大变故时,他能沉着应付、奋不顾身。例如1939年,日本飞机突然轰炸成都,造成大批房屋被毁,许多市民伤亡。陈裕光的母亲[[黄太夫人]]及二妹[[陈竹君]]教授都 曾 受伤,陈裕光本人也受轻伤,但为了安定师生,第二天即到校办公。 陈裕光1920年在美国期间,就曾和中国化学家[[侯德榜]]、[[吴承洛]]等筹建中国化学会。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任会长,并且蝉联了四届,为中国化学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作出了贡献。=晚年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陈裕光从新闻媒介中,对共产党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光明就在这里”。他不顾国民党疏散大专院校的指令,谢绝了亲友的劝说,以“迁校经费无着”为由,毅然决定不去[[台湾]],还集合教职员工和学生,组织安全委员会守护校舍,使金陵大学毫无损失地保存下来。 新中国建立后,陈裕光坚信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动摇对党的信念。1950年10月,他参加了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6年春,年已62岁的陈裕光听了[[周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后,立即写信给中共上海市委,要求安排工作。同年3月,他参加了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的前身——轻工业局试验室的筹建工作。1958年, 上海 市 轻工业研究所 建立后,他被聘为 化学顾问 ,积极协助科研室开展工作。当时中国的塑料加工工业尚处于萌芽时期,[[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塑料加工研究室首先在国内研制聚氯乙烯人造革及泡沫塑料,陈裕光积极调研资料,终于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并建厂投产,为上海塑料制品工业打下了基础。当时化工部领导还提出,希望国内积极开展由酒精制乙烯的路线,合成聚氯乙烯 、 南京 聚乙烯、聚苯乙烯三 大 学校 树脂,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承担这一任 务 后,陈裕光与课题组的一起积极讨论技术路线,收集翻译国外资料,下厂调研等等,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1980年89岁的陈裕光被选为上海市政协 委员 ,他怀着“报国之日苦短,建功之心倍切”的心情,发出了“尚有一息微力之时,我要为促进四化建设和统一祖国服务”的肺腑之言。他发起组织金陵大学校友会,沟通了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校友的联系,为祖国的振兴和统一大业尽心竭虑。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撰写金陵大学校史,总结历史经验,弘扬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之路。1982年6月,他不顾90高龄,远涉重洋,只身赴美,历时两个月,行程几万公里,访问了[[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十几个城市,先后 会 顾 见了300多名校友,积极向校友们介绍国内的情况,邀请他们回国讲学。如校友李卓皓因生物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化研究所所长。在陈裕光的工作下,他于1986年5月应邀访 问 了[[北京]]、上海,进行了学术交流。当时,在台湾的400多名金陵大学校友听说老校长到了美国,联名写信给陈裕光,思乡、思校、思亲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陈裕光在美国的亲戚、朋友和校友中的不少人曾劝他在美国定居,他都婉言谢绝了,他毅然在中国化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前如期回到了祖国,并在纪念大会上做了发言。 回国后,他仍致力于国内外校友的联络交往,为争取团结更多的海外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工作。他说:“我已90余岁了,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纵有科学救国抱负,也只是纸上谈兵。现祖国春风浩荡,举国上下气象万千,我年事虽高,逢此盛世,深受鼓舞”,表示要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群”贡献微力。 1987年3月7日,在陈裕光的95岁诞辰时,美国、台湾、上海、北京、[[武汉]]、[[四川]] 等 职,1989 海内外校友会代表、上海市轻工业局、轻工业研究所领导均到南京为他祝寿。江苏省委副书记孙颔到会致祝词,高度评价陈裕光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最后,95岁高龄的陈裕光上台致谢词。他说:“举行这样热烈、隆重的寿庆,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师重教的政策,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他由衷地赞颂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表示要竭尽余热,为祖国的振兴和强大而努力工作。=与世长辞=1989 年4月19日 病逝 ,这位著名的教育家与世长辞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在仅靠输液维持生命的时刻,他还惦念着关 于 南京 “要求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拨款,继续支持中国办高等教育”的事宜 。 =参考文献={{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