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世俊

移除 7,35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李世俊| 英文名= | 图像 = | 图像说明 = | 出生名 = {{Birth date|1901|09|19}}| 出生地点 = 山西省万荣县薛店村|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62|11|24|1901|09|19}}| 国籍 = | 籍贯 =| 母校 =北京大学| 别名 = | 职业 = 现代农垦事业的先驱者和实践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与国家农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农业政策措施,团结新老专家,解决蝗虫危害等重大问题以及发展农业教育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 知名作品 = }}
[[File:中国李世俊.jpg|350px|缩略图|右|'''中国李世俊'''[http://www.zhxf.cn/_mediafile/zhxf/2012/01/11/2xjjo33brv.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9D%8E%E4%B8%96%E4%BF%8A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File:中国李世俊作品.jpg|350px|缩略图|右|'''中国李世俊作品'''[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28/39c2a1758d7e48edb0bff9ff9f8e2672.jpe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9D%8E%E4%B8%96%E4%BF%8A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 书家本色 文人情怀 —— 李世俊'''( 先生书法及艺术人生之旅 中国书法报 2014-12-12 17:05  李世俊,男,满族,1958年8月生于天津,辽宁海城人。编审、教授, 中国 书法专 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 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代农垦 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 业的先驱者和实践家 长、总经理 早年从事晋绥军屯垦事业 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  书家本色 文人情怀——李世俊先生书法及艺术人生之旅文/王登科 4月28 战争开始 投奔延安,在发展陕甘宁棉花生产和开辟南泥湾的艰巨事业 国书法出版传媒 限责任公司在京揭牌,正式宣告成立。连日里,各大新闻媒体都连续报道了这一 大贡献 要的消息 中华 而作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李世俊先生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聚焦的热点 民共和国成立后 物,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前 他参与国家农 内仅知道李世俊先 是一位久负盛名 组织领导工作 书法家 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其身份为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制定农业 辽宁省版权局副局长。辽宁省 策措施 协常委,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团结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要职。书法家、政治协商、 老专 闻出版、董事长、总经理,这一组关键词,大体上勾勒出了这位艺术 、学者的人生阅历。在此,我们也不妨沿着此线索 解决蝗虫危害等重大问题以 去感知一下他的生活、创作 发展农业教育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 其心路历程 ==人物简介==一.书家本色 李世俊 先生少年学书,从唐人楷则起步。开始便以传统的经典作为自己师法的根本。及长 字子义,1901年9月19日 便向辽海耆宿、书法大家沈延毅、杨仁恺先 请益。沈老对 山西省万荣县薛店村。1932 北碑的见的和创作实践,深深地影响和启发了青 李世俊。尤其是沈老丰富的用笔方法和卓尔不群的风格取向,都在他心灵深处打下了坚实的烙印。从那时起,举凡 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毕业后 碑中的经典 即投身于屯垦事业 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郑文公》、《张玄墓志》等无不临习。甚至对那些书法史上名不见经传 在包头晋绥军屯垦 但却风格独特的作品也进行深入的研究。在80年代中期举 事处任科长 的《首届国际临书大展》中,世俊先生的北魏《嵩高灵庙碑》 负责组织实施绥西 以其凝重典雅并饶有新意 农业开发 创造性临写 卓越成绩。1936 了当 的“优秀奖”。此碑楷法中间杂隶式,与远处云之 京国民政府军政部所觊觎 的“二爨”相类,在北朝的碑版中,就风格而言它却算是个“异类”。但其格调高古,奇而不怪 ,作为 削弱和瓦解晋绥军 一个尚未“而立”的青年书家能于此处专注留心,则足以见其审美的品质与格调之一斑。 应该说,对于北碑的倾情于研习,为世俊先生的书法之路开启了一个重要的里程。同时,也决定了他艺术创造的审美 调。大朴不雕的从容与淡然,率性挥洒的激昂与磊落,拙中见奇巧,厚里得天趣。这种历来被人诟病 策略 所谓“毡裘”之气 在世俊先生的笔下竟 那样一片灿然的境界。尤其是在八十 代,书法尚处于启蒙的当代书坛,他的取法和祈尚就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可 领“少将”军衔 毫不夸饰的说 负责筹办 在辽海地区乃至于 全国 军垦为名 书坛,能得碑体三昧者 李世俊 召到南京置而不用。1937年 先生可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众说周知,碑学自清际中兴以来,一度成为“显学”并与传承有绪的“帖学”传统分庭 日战争爆发 礼。邓石如、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乃至稍 的于右任先生皆得其沾溉而成为一代宗师。究其原因可见 他看穿了国民党的用 帖学重因循其传承侧重于法,碑学主创造其发扬主旨在 。“外师造化 带领江 中得 、相里矩、高 源”一语虽是比况丹青,但于翰墨一途同样贴切。 明等农林科 当说,由 人员于9月间投奔延安,参加 法的薪传到心灵的写照正是碑学对于 中国 共产党领导 书法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滋补之功 先任特区政府 更是中 民经济部 文化中“由 达乎道”这一伟大理想的明确阐扬。  因此说,李世俊先生的书法信念和审美理想 是沿着这一敞亮的新途而展开的。 在此基础上 世俊先生开始上溯秦汉、魏晋,下启宋元。其行书深入二王、怀素堂奥,尤以怀素《小草千字文》用功最久。其作品化纤秾为劲健,取缠绕作简明,其以小草创作的大量作品,先后入选《全 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等大型展事,并与几位当年书坛同辈 两党组 同引领了“辽宁小草书风”的兴起与流行,并 抗日 为了当代书法史上一段传奇和佳话。 近年,世俊先生的情趣,又转回到清末民初的碑学传 。在他看来这叫“重温经典”。尤其是对于右任先生的研习更是他 战线后 个重要的选择。弃刀师笔、带燥方润、草情篆意、纵横捭阖,这些都是他从中得到的深刻启示。 纵观世俊先生的艺术历程,大体分作酝酿期、求索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分别以汉隶唐楷、北碑定格局,二王、怀素、宋人等添气象 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仍 于右 个性抒发化气质。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与转捩,其实也 。1938年 是他人格心智的成长 刘少奇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 历。 总之 原有意让他回晋绥军做 李世俊先生的书法立足于碑学传 战工 ,气象恢宏,并以一如既往的审美祈尚抗拒世俗。不讨巧、不造 、不炫技。然正如前人所谓的“心存委曲 后留延安曾负责筹建陕甘宁边区模范农场、筹办首届陕甘宁边区农产竞赛展览会及 每为 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他的书法正如他的为人之道,圆融无碍 二届工农业建设成就展览会 率性开张 真正体 现了 书法艺术传统中“正大”与“光明”的人生情调与格局。无疑, 丰富 农学知识和组织才能 思考与追求 连同他的创造在繁花照眼的当代书坛更具有了一种别样的光彩与风华。 二.文人情怀 作为当代 升任边区政府建设厅技术室主 负盛名、影响深远的一位书法家,李世俊先生在人生的每个时段里,始终葆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他一直将于右 先生的一个联句置之座右以自省: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
1940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加紧经济封锁 他向往古人“晴窗消日”中的雅人深致 企图削弱 那种读书 困死共产党领导 写字所交织出 抗日根据地。边区军民为求 产自救,力争粮棉主要物资自给。李世俊受党和政府委托,带领唐川、姚作农、丁景才等对沿黄河 情调是他 延川、延长、固临(由延安东部和宜川北部组成的新建县)3县进行长达59天的考察,发现沿河地区光热资源较内地为优 一个梦想 从民间保存的轧花车数量及纺织基础估算, 所以他总会 清末民初年间最盛时期 忙碌 植棉面积约有8万亩,年产棉约60万斤左右。辛亥革命后,因连年地方不 余暇中到画室去安 片刻 旱灾频仍,植棉渐次减少。特别是1924年和1928年的大旱灾后,连棉籽都消耗殆尽,植棉 在阅读 纺织业全遭破坏。后来又因洋布倾销,国民党“棉麦借款”,美棉大量进口,植棉无利,纺织业停顿,棉花、布匹全靠输入。报告提出,陕甘宁边区有150万军民,每年约需皮棉350万斤,以平均每亩产皮棉10斤计算,约需种棉35万亩,即能基本解决边区军民用棉问题。为鼓励农民种棉花,给农民算了 临池中让心小憩 笔经济帐:如果每亩收10斤皮棉,每斤市价12—113,每亩收入 延安为120—130元,比种粮食每亩收2斗谷子,每斗45元,合90余元,虽然比种粮费工也还合算。认为边区是可以自己种棉花解决穿衣问题的
边区政府批准了在沿河三县植棉 提及他 报告 读书生涯 并任命李世俊 还得追溯到八十年代。当时的他不仅身 工业原料 铁岭市团市 副书记,而且作为一位书法家已经声名鹊起了。但他仍感到文化的匮乏。一个偶然的机 主任 ,他毅然选择了赴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深造学习,开始了一段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之旅 李世俊利用山西商人 在那里他得以邂逅沙孟海、刘江、章祖安、朱 田、陈振濂诸位先生。请益之余 从河东购进棉籽10多万斤 他不仅增长了见闻、丰富了知识,同时杭州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优雅的自然环境更陶冶了他的气质 并使得他对书法艺术传统的理解 低价卖给或秋后无息归还棉籽 及审美视野的开拓都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至今仍清晰 形式贷给农户 记得朱关田先生曾讲过:“书法是一种载体艺术 一是载于 府规定棉田3年内免征农业税或公粮,2斗棉籽可折1斗公粮 边区银行发放折实免利植棉贷款 一是载于学问。”这样的一句话 春天照市价发放 让他受益终生。在他的体会中 秋天还棉花;并由唐川等编写《怎样种棉花》小册子和《棉花打杈挂图》印发下去。1941年棉田 书法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 积达到39087亩,1942年94405亩,1943年150087亩,1944年达29.5万亩 净产皮棉304.4万斤 它更应当承载一种人生中的“道义” 约占边区需要 表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情怀和精神力 的2/3以 。历史 那些名垂青史的大书家皆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们的书写所映现出的正是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 而那些仅以书 称世的书家到头来仍是个“书匠”,其“技艺”仅止于“雕虫”。正是在这样信念 延长县劳动英雄王 指引中,世俊先 贵,1943年把4垧棉花 最终坚定 树立起了自己在艺术上的世界观,而且 翻6寸 刻地影响了他的政治观。从那时起,他从青年团到政协、到侨办乃至于后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党外干部和民主人士 比头 这都与他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攸息相关。三十 多上了100袋粪 来,从政之余 每垧地50袋 不废临池、勤于思考 进行 他把自己的兴趣和艺术创作与本职工作完美地结 理打杈 在一起 结果1944年收了600斤皮棉 并将艺术的直觉和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运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去 每亩合50斤皮棉,1946年全边区棉田 充分发挥了一位党外干部在统一战线、参政议政等方 积达到35.1万亩,实 的巨大作用。也体 现了 棉花自给 “文以载道”这样一个优良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开辟南泥湾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榜样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级 三.转身 李世俊作为当时延安有军垦经验的农业专家,挑起了开发南泥湾的重担,调任南泥湾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军委总农场场长。在此期间,他发挥自己的专长,从制定开发规划到具体实施,在土地分配、河道疏浚、稻田开发、造林护林、水土保持以及安置移民、积肥造肥、购买耕牛、农具、种子、开辟道路建立市场等方面都做了具体安排。朱德总司令根据发展中涉及各方面的关系,亲自主持制定著名的南泥湾政策。 傅梦蘧统筹法参加南泥湾开发的党政军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不出两年,359旅和各生产单位开辟了1.5万余亩稻田和川坡地。 仅做到生产自给,还向上级和政府交了任务和公粮。人迹罕见的烂泥洼变成粮食堆满仓,牛羊遍满山的陕北好江南,大大振奋了边区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需要“华丽”
1943年1月11日朱德总司令致书 李世俊 对他的成就给予赞扬,并希望他加倍努力,继续指导359旅和各机关生产队及农民完成新的任务。延安《解放日报》于1943年2月2日二版以《南泥湾垦区新气象》为题,报道了垦区调整土地,扩大农场,改进生产技术的情况。李世俊一生注重实干,很少发表文章。可是南泥湾开垦出于例外,他在1943年4月24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怎样领导和执行南泥湾政策》这篇长达8000字的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南泥湾的土地分配、疏浚河道、治水节水、森林开发与保护、社会发展展望。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续范亭在《南泥湾纪行》的诗中有“窑洞满山军容壮,足食足兵自种粮。”还 《杂吟》中有“人民爱戴李主任,计划周详多辛苦。”王震将军称赞他为富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能以总司令的精神贯注于南湾生产建设事业 ,359旅干部对他刻苦努力的实际工作态度都十分尊敬。==农业事业==饱经战争创伤全力投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1946年4月,李世俊受中央组织部派遣带领一个50多人的干部队伍,离开延安前往华东解放区。过黄河、经山西、绕道河北,行程几千里,历时4个月,步行到山东临时首府临沂时,华东解放区已成为 民党重点进攻地区。他先被任命为山东农业实验所所长,半年后又改任山东省实业厅农林科科长。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业务开展很难,机关工作人员大都被派 书法 作支援前线和土地改革工作,李世俊也参加了渤海地区的土改工作,投入农村反封建斗争,进一步充实了农村工作经验。版传媒集团揭牌仪式上讲话
1948年5月 2013年 ,李世俊 调到华北解放区,当时设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中央工委华北财办要他 作冀中农村调查并参加解放区财贸会议,8月正式 调任 石家庄华北农业试验场场长。这段时间,李世俊为迎接全 解放 文联 负责筹 立新 中国 书法出版传媒”。这对于他又是个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机会是 在团结干部、培养人才、蓄积力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 后来新中国发展农业科学事业准备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李世俊于1950年6月 他深谙书法 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担任计划司司长,参与国家农业生产 且具有广泛 领导工作 影响力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生产因受 同时他又有着 多年 战争影响,百废待举,特别是水利失修,兽疫流行,水旱病虫灾害频仍,严重地阻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李世俊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力量,广泛启用和团结 老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关心、爱护他们,注意发挥他们 闻出版 专长 任上经验 们创造和提供工作条件,把他们吸收到 担纲“中 家农业建设迫切需要的岗位上来,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做 书法 了有益 版传媒” 贡献 重任应该是轻车熟路 根据他的建议 挑战是 农业部聘请了几十位知名农业专家 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没有现成的 加技术领导顾问工作 这批专家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解决了当时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还须“摸着石头过河” 后来他又担任农业部植物病虫防治司 而且将中国书法出版社 靳树梁农政总局 《中国书法报》社 宣传总局 《中国书法》杂志社 领导职务。1951—1952年,他多次带领专家,河北黄骅和皖北等中华飞蝗 新创重组又需要各种社会资源 发源地区, 协调与 配合 当地政府采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法 把飞蝗消灭在尚未起飞 而且他所肩负 蝻阶段,为把蝗虫彻底消灭在起源地 至起飞危害,他大力持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理化系研制生产第 仅仅是 代农药——六六取得成功,为后来控制蝗虫及各主要害虫危害创造了条。李世俊踏踏实实 个公司 工作作风 盈利模式 受到广大专家 还有中国书法 尊敬 文化传播 推介职责 所以,正如 们赞扬他农村工作 自己所说的那样:“这 基础很扎实 确是一次转身 坦荡无私 但我不需要‘华丽’ 朴实无华 只要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 肝胆相照 做些事情 正是他架起了 座联系党和知识分子的金桥 个梦想就好。”这话 发挥专家的作用 很朴实 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也很由衷
1953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聘请李世俊为科学院专门委员。同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赴苏参观团参观访问。随后作为 送文化下基层 中国 植保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团参加了在保加利亚召开的国际植保会议。1955年赴印度参加了亚洲国家会议。1957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院校领导的指示,为加强农业部直属的八所高等农业院校的领导,李世俊被调往重庆任西南农学院院长,1962年任命为党委 记兼院长。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常务委员、四川省农学会理事、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1961年10月确诊他患了肺癌,在住院治疗期间仍念念不忘党的工作,当省、市和学院其他领导前往医院探视时,他还一再问到学院的教学工作、生产情况,和全院师生员工的生活情况。1962年7月得到医院许可,他回学院休息了一个星期,在短短的7天中,他不听劝告,每天都要和学院其他领导研究问题,还亲自到农场和农机厂指导生产,直到返回医院前一天晚上还召集农学系全体教师开会,研究布置工作,们看到他消瘦的容颜,艰难的步伐,都禁不住潸然泪下。他不仅关心学院工作,而且对省内各专区、县的农业生产也十分关心,他主动和专区、县取得联系,尽量协助他们解决生产上有关问题。==管理工作==保持和发扬延安精神与西农师生共度三年困难1960年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西南农学院在他领导下,积极纠正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一些错误做 ,压缩了不够条件草率上马的一些专业和办学规模, 出版传媒走 行了院系调整。他特别着力整顿实习农场,亲自蹲点,帮助农场领导调整生产组织,撤换不称职的干部,明确生产责任,贯彻“多劳多得”原则,充分调动农场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劳动负担,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也得到显着提高, 秦皇岛 学院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创造了条件。龙腾集团赠书
李世俊一直保持着延安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优良 三十年间,“中国书法出版 统。对 媒”算是圆了中 书法人 公共财产,哪怕是 草一木也极为珍惜,到西南农学院后,每逢收获季节,经常带头拾麦穗 个梦想 平时穿粗布鞋、补丁衣,和全校师生员工 甘共苦 不搞特殊化。在三年困难时期,有 一次 他和政治课教师欧阳世乾说到:“粮食确实不够吃,应该实事求是,教师每月21斤粮,不要说年轻人,连我也不够吃,只是遇到灾害,大家要体谅国家 困难。”他 体力行 提倡多种瓜菜,渡过难关。农场为照顾他,趁他不在家送去一只公鸡,他回家发现后立刻送给园艺系老教授董时厚。为 也圆 使学生吃饱些,他亲自到大食堂帮厨,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拒绝学院对他特殊照顾。 李世俊 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众口皆碑的,长期以 先生四十年 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技术,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孜孜不倦,只要有空就看 对于 ,看报,看文件,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在他得了肺癌,动大手 法艺 前两小时还在钻研《资本论》,神 泰然自若,连医生也感到惊讶。这种学习精神,是他始终保持旺盛 顾盼 革命精神和不断进步的源泉。一个梦……
==视频===== 李世俊 特别重视培养和爱护干部,重视人才,所有接触过他或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无不感到他对无微 :书法 至的关怀。他经常教育青年人,如何认识和分析形势,如何抓住问题实质和主要矛盾,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办事。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去完成任务。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采取不同方法作过细的思想工作,西南农学院有一位教授,在政治运动中受过冲击,长期存有顶牛情绪,经他推心置腹的谈心后说:“李院长对我帮助很大,使我口服心服,语重如山,终生难忘”。一个叫唐泽厚的学生在追悼挽联上写道:“忠贞勤劳为革命,心直口快一老人;亲切关照慈母意,严格要求长者心。”正如西南农学院在他病逝后评价的那样:“对有批评有鼓励,抓工作既全面又重点, 严师又是良友。”对批评能以诚相见,直言不讳;对自己做错的事也勇于承担责任 艺术 从不争功诿过。他在病中与家人谈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失误,表示了深深的内疚,如50年代初有一次陈云问及下年病虫害防治费用 需要 多少钱?他随口说,需要5000万,这在当时来讲是一笔较大的数目,后来中央如数拨下这笔款,但分发到各省后,有的省并未专款专用,而被挪作他用,造成极大浪费,他对自己没有组织 传承文化2019年12月9日 放好,甚感痛心。==人物简历==*1901年9月19日生于山西省万荣县薛店村。*1932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1932—1937年任晋绥军在包头的绥远屯垦办事处科长,办理绥西屯垦。*1937年调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筹备全国屯垦,领少将衔,未曾开展工作,即因抗战爆发离开南京。同年9月带领江心、相里矩、 {{#iDisplay:t3032zh3cgi|寬度| 应明等赴延安参加革命。先任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技正,后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仍任技正。度|qq}}*1938年初为开展对晋绥军统战工作,经刘少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不 == 加工作单位的组织生活。*1938—1941年负责筹办边区模范农场,承办陕甘宁边区首届农产竞赛展览会,工农业建设成就展览会,并相继担任建设厅技术室主任、工业原料委员会主任等职。*1941—1943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南泥湾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军委总农场场长,后任总部管理处处长。*1944—1945年由总部派驻从敌后调回边区整训部队协助安置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1946年在中央党校学习后,由中央组织部派往华东解放区,担任从延安前往华东解放区的干部队队长兼支部书记。*1946—1948年任山东省农业实验所所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农林科科长。*1948—1950年参加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华北财办召开的解放区金融贸易会议后,派往石家庄,组建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直属华北农业试验场,并任党总支书记、场长。*1950—1956年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兼病虫害防治司司长、农政总局副局长、宣传总局副局长、农业教育局局长等职,在此期间,为团结知识阶层,作好党的统战工作,1951年由朱蕴山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受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之聘为中科院专门委员,并参加赴苏参观团访问苏联,率领中国植物保护代表团参加在保加利亚召开的国际植保会议,1955年赴印度参加亚洲国家会议。*1957—1962年任西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62年11月24日于重庆逝世,享年61岁。考来源==
33,3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