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潭水塘

增加 7,31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C48888;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C48888;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大潭水塘''' </p>
|-
|<center><img src="https://hk.ulifestyle.com.hk/cms/images/spot/1024/201604/20160427181105_6_IMG_478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k.ulifestyle.com.hk/spot/detail/425937/%E5%A4%A7%E6%BD%AD%E6%B0%B4%E5%A1%98 圖片來自ulifestyle]
</small>
|}

'''大潭水塘'''('''Tai Tam Reservoir''')是[[香港]][[南區 (香港)|南區]]一組[[水塘]],位於[[香港島|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淡水|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ref>[http://www.aab.gov.hk/form/AAB138-14-chi.pdf 宣布戰前水務設施構築物為古蹟] 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備忘錄,2009年5月21日</ref>。

2009年,大潭水塘聯同[[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5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水塘內21項列為法定古蹟的水務歷史建築群,連成'''大潭水務文物徑'''<ref name="trail">[http://www.wsd.gov.hk/filemanager/en/share/monuments/tai_tam.pdf 大潭水務文物徑資料小冊子] 水務署,2009年9月初版</ref>。

==沿革==
===大潭上水塘===
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在1869年落成,供水需求仍不足供應市民使用。[[香港總督|港督]][[堅尼地]]委派負責工務工程的總測量師派斯(J.M.Price)尋找新水源,在1873年提出當時規模最龐大的大潭計劃,選址大潭谷興建香港第二個水塘,原因是該處能提供大面積的集水範圍,日後亦可進行擴建工程,但選址與市區較遠,須克服輸水問題,從港島南部把食水向港島北部供水,故派斯建議挖掘貫穿[[黃泥涌峽|黃泥涌]]山嶺的隧道管道,緊接地面依[[灣仔]]山勢而建的寶雲輸水道,以連接西端的濾水池和配水庫。計劃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甲戌風災|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令興建水塘計畫被逼擱置。

1882年,英軍投訴中國人聚居地區衞生情況惡劣,英國殖民地部派出的衞生專員查維克(Osbert Chadwick)提交多份評估報告,促請香港政府展開大潭水務設施的工程,加上香港在1880年代初財政狀況改善,令大潭水塘興建計畫重新啟動。首期工程在1883年至1888年進行,興建高90呎、長400呎、闊60呎(高27.4米、長121.9米、闊18.3米)的水壩(1897年加高至100呎,即30.5米),其他工程則包括建造一條長7,344呎(2.2公里)的輸水隧道;一條長16,505呎(5公里)的寶雲輸水道;亞賓尼谷的6個濾水池和1個配水庫。首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後的大潭水塘,可儲存3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的4倍,其後為識別而更名為大潭上水塘。

===大潭副水塘===
大潭上水塘的儲水量仍不及人口增長。因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的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的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以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的食水。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大潭副水塘由兩條水壩組成,主壩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副壩則在主壩左邊不遠處。兩條水壩之間有一座矮墩。水塘在1904年竣工。

===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
[[工務局]]局長[[漆咸]](W. Chatham)在1903年10月17日向[[立法局]]提交大潭供水系統的擴建計劃草案,工程名為「大潭篤計劃」,分兩期進行,首期興建1.955億加侖(90萬立方米)儲水量的大潭中水塘,工程於1904年至1907年進行。大潭中水塘在地理上低於大潭上水塘的隧道進水口,故須在大潭灣西岸興建大潭篤原水抽水站,把存水抽往大潭谷,經輸水隧道口調配到中區的供水系統;工程也配合第二期工程,興建4座位於大潭篤水塘的石橋,並在抽水站周圍興建兩幢職員宿舍,分別於1905年及1907年落成。水務署在1977年基於安全理由,把大潭中水塘水壩溢洪道的全段降低了3米,壩頂呈輕微內凹的現貌。

港府在1912年展開大潭篤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以混凝土建造,採用花崗石塊作骨料,並以花崗石築砌飾面的大潭篤水塘主壩,儲水量達14.2億加侖(645萬立方米)的水塘,水壩溢洪道上築有由半圓形花崗石柱支撐的12個拱券,以承托連接[[赤柱]]及[[大潭 (香港)|大潭]]與[[柴灣]]及[[石澳]]的[[大潭道]],西面則建有水掣房和出水口。工程亦擴建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加裝兩部以蒸汽推動,每天可輸送300萬加侖(13,638立方米)食水的抽水機等機械,大潭篤水塘及配套工程於1917年竣工,1918年2月2日由[[香港總督|港督]][[梅含理]]揭幕。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其後於1925年再次進行擴建。1936年建成的壓力濾池室,後來改建為職員宿舍。

按原來設計,大潭篤水塘的水壩原先建於[[大潭港]]海面(今[[大潭童軍中心]]對出),主壩高60呎,長約800呎(高18.3米、長243.8米),但相信由於技術困難,無法解決海浪沖擊壩基的問題,最終要將水壩退入了大潭灣現址,並將水壩加高一倍,以補償儲水量的損失。否則,大潭篤水塘能早於1968年竣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及世界首個建於海上的水塘<ref>[http://www.wsd.gov.hk/filemanager/common/droplet/droplet50/18.htm 點滴「再」話當年—大潭篤水壩位置之謎] 《點滴》第50期,香港水務署</ref>。水壩由總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建,當時此壩屬劃時代設計,被譽為「亞洲第一壩」。水塘建成後,淹沒了塘底的大潭篤村<ref>{{cite web|title=大潭篤水塘落成100年 謝斐同你講歷史|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221/57857492|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8-02-21|accessdate=2018-05-17|archive-date=2018-05-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7153108/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221/57857492|dead-url=no}}</ref>。

==影響==
香港在1863年至1899年間,供水系統依賴[[薄扶林水塘]]為主,而大潭水塘群組成東區供水系統,成為港島食水供應的骨幹,工程技術亦優於薄扶林水塘。隨着食水供應系統得到改善,香港市區範圍也逐漸延伸至港島東部,亦促進了水務設施的技術發展,改善了[[維多利亞城]]的衞生情況,推動香港的城市發展。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51,4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