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红倒钩簕

增加 6,418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红倒钩簕 </big> ''' |- | File:T0154c7d1fad65ff49…”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红倒钩簕 </big> '''

|-

|

[[File:T0154c7d1fad65ff497.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54c7d1fad65ff497.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235815&sid=4437772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红倒钩簕,为芸香科花椒属下的一个变种。具有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等药用价值。

别名:两面针(增订岭南采药录)钉板刺(福州),[[入山虎]]、麻药藤、入地金牛、叶下穿针、红倒钩簕、大叶猫爪簕(广东、广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红倒钩簕

拉丁学名;
Zanthoxylum nitidum

别称;
两面针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无患子目

科;
芸香科

亚科;
芸香亚科

属;
花椒属

种;
光叶花椒
=='''形态特征'''==
幼龄植株为直立的灌木,成龄植株攀援于它树上的木质藤本。老茎有翼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茎枝及叶轴均有弯钩锐刺,粗大茎干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位于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

叶有小叶(3) 5-11片,萌生枝或苗期的叶其小叶片长可达16-27[[厘米]],宽5-9厘米;小叶对生,成长叶硬革质,阔卵形或近圆形,或狭长椭圆形,长3-12厘米,宽1.5-6厘米,顶部长或短尾状,顶端有明显凹口,凹口处有油点,边缘有疏浅裂齿,齿缝处有油点,有时全缘;侧脉及支脉在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中脉在叶面稍凸起或平坦;小叶柄长2-5毫米,稀近于无柄。花序腋生。花4基数;[[萼片]]上部紫绿色,宽约1毫米;花瓣淡黄绿色,[[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长5-6毫米,[[花药]]在授粉期为阔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退化雌蕊半球形,垫状,顶部4浅裂;雌花的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细小的鳞片状体;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果梗长2-5毫米,稀较长或较短;果皮红褐色,单个分果瓣径5.5-7毫米,顶端有短芒尖;种子圆珠状,腹面稍平坦,横径5-6毫米。花期3-5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见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

2011年9月在山东南部微山岛发现野生光叶花椒。该植物系候鸟传播种子繁殖,实生幼苗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安全渡过了2到3个寒冬,自然长成1米多的小灌木,也使山东成为该植物间断分布的最北界。
=='''主要价值'''==
英文名 : Shiny-leaved Prickly Ash 。

习 性: 为木质藤本植物;叶轴、茎、枝及叶脉两面均生有锐刺。奇

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二至四对;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无毛稍具光泽,顶端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或呈微锯齿状。花单生;腋出,聚伞花序呈圆锥状,蓇葖果近似球状,成熟时紫红色,并有粗大腺点,成熟时自动开裂,内藏黑色的种子,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两面针;根、茎皮、茎干、叶均可入药,主要功效有:消肿解毒、伤止痛、舒经活血、袪风消炎。

两面针别名:光叶花椒、入地金牛、双面刺、鸟踏刺、满面针、[[土花椒]]、胡椒勒、大叶椒勒、上山虎、崖椒、蔓椒、黄根等等 。

两面针原名"蔓椒"首载於《神农本草经》,收入於《本草纲目》。其后《本草求原》始名为"入地金牛"。最后《岭南采药录》因其叶两面均有刺,故别名"两面针"。
=='''本种提示'''==
模式标本的原采集地在广州市郊,1812年被引种至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次年自该植株采下标本,后由Roxburgh首先发表。

有三个类型:与模式标本一致的一类见于福建西南部、广东及广西东南部北纬约24°以南地区。它的植株各部无毛,枝及叶轴有刺甚多,叶有小叶3-7片,小叶革质,通常全缘,两面中脉常有锐刺,干后叶面有光泽;分果瓣径达7毫米。第二类见于广西、云南和贵州南部,它的嫩枝、花序轴及花梗均被短柔毛,枝及叶有稀疏短刺或无刺,小叶片较大,纸质或稍厚,全缘,干后暗黑色;分果瓣径5.5-6.5毫米。第三类的嫩枝、叶轴腹面及花序轴均被短柔毛,小叶纸质,叶缘有浅裂齿,干后苍绿或淡棕色;分果瓣径5-6毫米,此类多见于广西西南部及海南。上述三个类型之间,在地理分布上彼此渗透。

主根粗壮,支根多,根外皮泥黄色,内皮硫黄色,松软,味甚苦,麻舌。

根、茎、叶、果皮均用作草药,通常用根。根性凉,果性温。有活血、散瘀、镇痛、消肿等功效。民间用于跌打扭伤药,亦作驱蛔虫药。局部应用时,对神经末梢有麻醉作用,对胃痛或关节肌肉痛有缓解作用。根的水提液和酒精浸析液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黄金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根的提取液用作针剂注射,对坐骨神经痛也有明显疗效。因含有麻醉成分,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作粘膜麻醉剂。有认为它含有一木脂类lignan化合物C20H18O6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做动物试验时,前者以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其镇痛作用则直达中枢。但也有认为与其所含生物碱有关。

本品有小毒,有服用后中毒死亡事件。中毒后引致腹痛、呕吐、头晕、小肠及脾脏收缩等症状。

根皮和茎皮含生物碱:nitidine, oxynitidine, dihydronitidine, hydroxynitidine, skim-mianine, 6-ethoxychelerythrine, α-allocryptopine, N-demethoxychelerythrine等。又含黄酮类化合物vitexin、diosmin及香豆素、氨基酸等。鲜叶含单萜类挥发油:limonene, furfuraldehyde。<ref>[http://www.yongyao.net/zychtml/Chuyehuajiaopi.htm 樗叶花椒皮介绍],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