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8
次編輯
變更
张志让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志让
| 圖像 =
[[File:Zhangzhirang.jpg|缩略图|左|[http://www.dffyw.com/sitedata/resource/images/201310/20131017210012_o.jpg 原圖鏈結][http://news.makepolo.com/4302677.html 来自可可资讯图片]]]
| 出生日期 = 1893年
| 逝世时间 =1979年
| 出生地点 = 江苏省武进县
| 國籍 = 中国
| 職業 = 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
| 知名原因 =担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多项领导职务,并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
| 知名作品 =
}}
'''[[张志让]]'''<ref>[https://baike.so.com/doc/6157564-6370780.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张志让(1893-1978) 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江苏省武进县人。早年曾求学于复旦公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东吴大学教授。张志让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是一名热诚的爱国民主志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营救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志让出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多项领导职务,并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
== 基本信息建国前经历 == 中文名称张志让,号季龙,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武进人,世居青果巷贞和堂。 民国4年(1915年), 张志让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就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法学。
因拒绝加入国 民 国4年(1915年) 党,宣传组被改组 , 张志让毕业于 这时恰巧应已在重庆的 复旦大学 之邀 , 随后就 回到他在上海工作过的 学 于美 校。在这期间,周恩来曾数次约他晤谈,鼓励他坚定地站在抗战阵线一边,在中共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活动。1945年8月下旬,毛泽东应邀到重庆参加 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 共谈判期间,特意抽出时间会晤了张志让、陈望道 、 哥伦比亚大学及德 周谷城等著名人士。深受鼓舞的张志让表示,他将坚定不移地拥护中 国 柏林大学攻读法学 共产党的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方针 。
== 折叠编辑本段建国后经历主政复旦 == 新中 上海解放前夕, 国 第一任 民党当局命令复旦 大 法官 学迁往台湾,陈立夫亲自动员校长章益,章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张志让(中)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 , 张志让(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后 即找李正文商量 , 李要 张 志让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大 说服章益,绝不能接受去台湾的命令,想方设 法 官,并任 把 复旦大学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留在上海 , 法学院教授 迎接解放。张志让和章益是至交 , 从事法学研究 平时关系很好。张 和 审判工 章 作 。1954 了多次交谈,最后终于说服了章益,章毅然拒绝了国民党的撤退命令,把复旦大学完整地留在上海交给了新中国。1949 年 初 , 这是张志让终生难忘的日子。 他 参加制订 接到中共 中 国第 央的邀请,要他与 一 部宪法。曾多次 批著名的民主人士到北平 出席 国际性法律会议和进行友好访问。曾出席中国人民 新 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的春节,他从上海去香港,绕道烟台,3月初到达北平。这年的7月29日 , 张志让 被 选 上海市军管委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任命 为 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 复旦 大 学校务委员 会 代表,历 主 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 (相当于校长)。张志让在北平开 会 常务委员 期间 , 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复旦 大 会法案 学校 委 员 会 委员 想请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 ,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 张志让欣然提笔给毛主席写信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政治法律 将复旦大 学 会副会长、中国-斯里兰卡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的要求转达毛泽东。过了数月 , 对法 毛泽东的秘书将装有主席的题字“复旦大 学 研究和审判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4字的信封转交给张志让,这已是1950年春了 。
== 鞠躬法苑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建国的有关事项。对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名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此前的文件、指示中,一般常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 在筹备会讨论各项文件的过程中,一些代表认为,这个国名太长。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 张志让 提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在会议最后一天,出席会议的无党派人士代表、清华政治 学 识渊博 系主任张奚若教授发表了第三种意见。他说:“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 , 对历史、诗词 原意与‘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从下面的解释 也 有 是 很 深造诣 容易明白的:是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尔乔亚的国家。”负责拟定政府方案的新政协筹委会下设第4小组把关于国名的意见归纳了三种名称。小组组长董必武召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起草委员会先后三次开会,逐一讨论国家名称、国家属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 并精 在8月17日第三次会议修正 通 英文、德文 过的组织法初步草案里 , 晚年还学习俄文 新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诞生后 , 能读原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深深地烙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