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9
次編輯
變更
吴楚七国之乱
,無編輯摘要
'''吴楚七国之乱''' 即 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 [[ 汉景帝 ]] 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 [[ 吴王刘濞 ]] 、 [[ 楚王刘戊 ]] 、 [[ 赵王刘遂 ]] 、 [[ 济南王刘辟光 ]] 、 [[ 淄川王刘贤 ]] 、 [[ 胶西王刘昂 ]] 、 [[ 胶东王刘雄渠 ]] ,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 [[ 晁错 ]] 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 [[ 诸侯 ]] 王势力、加强 [[ 中央集权 ]]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 [[ 周亚夫 ]] 、 [[ 窦婴 ]] 、 [[ 栾布 ]] 、 [[ 郦寄 ]] ,梁国方面 [[ 刘武 ]] 、 [[ 张羽 ]] 、 [[ 韩安国 ]] 。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1744523451_67fb50bb001002e3j.html 西汉‘七国之乱’背后的货币战争]新浪</ref>
'''高祖时期'''
楚汉相争阶段, [[ 刘邦 ]] 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以加强将领对自己的忠心,便于和残暴的 [[ 项羽 ]] 对抗。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通常占三四郡,多则六七郡,少则一二郡。汉初诸侯王占地二十余郡,相当于当时西汉疆域一半,天子仅占十五郡,为后世诸侯王势力够强以至于可以和中央对抗埋下伏笔;且人口众多并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当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有时导致 [[ 货币 ]] 无法流通),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十分突出。
'''吕后时期'''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 [[ 吕雉 ]] )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 [[ 荥阳 ]] 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 [[ 周勃 ]] 、丞相 [[ 陈平 ]] 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 [[ 汉文帝 ]] 。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只好退兵。
'''文帝时期'''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 [[ 薄太后 ]] 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诛晁错'''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 [[ 江苏 ]][[ 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 [[ 周亚夫 ]] 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