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惠宗

增加 42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元惠宗'''==[[File:元惠宗.jpg|缩略图|右|元惠宗|[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3068562479&di=630e8cb7d64edaa5268b0751d9a8f790&imgtype=0&src=http%3A%2F%2Fwww.qulishi.com%2FUploadFile%2F2013103113531763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news/201310/8252.html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元惠宗妥懽 尔]]'''《[[元史·顺帝纪]] ·順帝紀 》、《[[元史]] ·燕 兒傳 儿传]] 》多次出 “妥懽 ”,《 [[ 元史· 纪]] 》作“妥懽帖木耳”,《元史·明宗 》作“妥懽帖木 ”,《元史·后妃 》作“妥懽帖睦 ”。「 」在蒙古 中的意思是「明智」,[[明朝]][[諡 ]] ''' 皇帝''',又 '''至正帝'''元惠宗年号“[[至正]]”,《元史·明宗本纪》中又称之为“至正帝”,具体记载如下:“是岁夏四月丙寅,子妥懽帖睦尔生,是为至正帝。”,'''庚申帝'''因为元惠宗生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年,公历1320年),叶子奇的《草木子》中,称元惠宗为“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 一位[[皇帝]],之 以他 首的[[北元]] 繼續與继续与[[明朝]] 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家世背景==
 *高祖父:明孝太子[[真金]],[[元世祖]]嫡子,高祖母[[ 闊闊 阔阔 真]]王妃。 
*曾祖父:[[答剌麻八剌]],忽必烈太子[[真金]]之次子,曾祖母[[答己]]王妃
 
*祖父:[[元武宗]]海山,祖母亦乞烈妃子。
 *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葛 邏祿逻禄]]人[[迈来迪]]。 *[[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元惠宗]] 帝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
==生平==
 
===幼年===
 
[[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迈来迪]]。
 
===流放===
 [[至 ]]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懽帖睦尔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大青岛]], 来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静江(今[[桂林]])。
===弟[[元宁宗]]逝世===
 至 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逝世,太后[[弘吉剌·卜答失里]]坚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懽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 察]]人[[燕帖木儿]]反对,在燕帖阻 下,一直未能回大都即位。
===继位===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左丞相[[燕帖木儿]]病死。
 *至 四年农历六月初八(1333年7月19日)妥懽帖睦尔最终得以继位。 ===任 大事 === 
*1333年六月,惠宗登基后不久,任命[[伯颜 (元末)|伯颜]]为太师、中书右丞相。
 *[[元统 (元朝)|元 ]]三年(1335年)六月,[[ 察]]人[[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推翻元惠宗,另立文宗义子[[答剌海]]。右丞相[[伯颜 (元末)|伯颜]]粉碎唐其势叛乱。粉碎唐其势叛乱后,伯颜的势力大增,把持着朝政,史 '''伯颜专权'''。 *1335年七月,惠宗被迫下诏罢除左丞相,专命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伯颜开始专权,他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 。伯颜采取排挤[[ 族|汉人]]的政策,如禁止汉人参政、取消[[科举]]、不许汉人学[[蒙古语]]等,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古族|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满。 
*[[至元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罢免并流放伯颜。
 
*[[至元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六月,废黜文宗子[[燕帖古思]]的太子地位并将之流放。
 
*[[至元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燕帖古思在放逐途中被杀,从而消除了夺权隐患,控制了政局。伯颜的一系列排挤汉人的政策也全部被废除。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黄河]]。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身为[[中书左丞]]的贾鲁,突然病卒,享年57岁。
===任 ===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 壽輝 寿辉 起兵,建天完朝, 投效其 將領 将领 倪文俊麾下。 *至正十五年(1355年)2月,[[刘福通]]迎 山童之子[[ ]] 皇帝, 小明王,国号宋,定都亳州,建元龙凤。他为枢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龙凤将领[[毛贵]]浮海破胶州;三月,陷莱州,据益都。龙凤将领李武、崔德绕过潼关,夺七盘,进据蓝田,直趋奉元。六月,刘福通自帅一军攻汴梁,余军分三路北伐: 關鐸 关铎 、潘 、沙 二等攻怀庆,深入晋冀,白不信、大刀敖等西取关中;毛贵自山东北上。 *至正十七年九月, 諒襲殺 谅袭杀 反徐 壽輝 寿辉 的倪文俊,自 勤王,自 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 路, 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毛贵攻占济南。三月,毛贵北攻蓟州、漷州,进逼枣林,距大都一百二十里,战失利,退回济南。五月,刘福通攻破汴梁,自安丰(今安徽寿县)迎韩林儿,定为国都。龙凤政权中央分设六部、御史等诸官属;在山东、江南等地分设行省。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 關鐸 关铎 、潘 、沙 二东攻全宁,焚鲁王府宫阙。再破元上都,焚之。进破辽阳,入高丽境。八月,汴梁被[[察罕帖木儿]]攻破,[[刘福通]]与[[韩林儿]]退据安丰(今安徽寿县)。 *至正十九年, 諒殺 谅杀 天完 將領将领[[ ]], [[徐 壽輝寿辉]], 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 為漢 为汉 王。 *至正二十年(1360年), 攻陷太平路,命死士刺 壽輝於 寿辉于 至太平路采石(今安徽省 鞍山市)五通 即登基 帝, 國號漢 国号汉 ,改元大 ,以 勝為 胜为 必先 丞相。 與張 与张 合攻朱元璋。朱元璋金陵 天府被 ,只好遣胡大海 攻信州,迫 救援,朱元璋一面 離間張 离间张 按兵不 方在金陵城西北的 龍灣 龙湾 開惡戰 开恶战 ,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 艦擱淺 舰搁浅 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 ]]遣[[ 珍]] 攻安 ,杀[[ 福通]]。[[朱元璋]]前往救援,打败[[ 珍]],迎[[ ]]到[[滁州]]。 *至正二十三年, 率六十 軍進 军进 攻朱元璋,朱以水 二十 萬親 万亲 征,是 「鄱 湖之 」。 自恃巨 ,採用炮攻,差 朱元璋。 隨後 随后 ,朱元璋採 的建 ,利用 而改用火攻,致使 大量受 。之 朱元璋利用鄱 湖水位降低便 小舟活 ,改 分兵水路 圍時 围时 陳從 陈从 中探 出看,竟中流箭而死, 漢軍潰敗 汉军溃败 隨後 随后 朱元璋 攻武昌, 並盡 并尽 佔湖北各地。 等人在武昌立 次子[[ 理]]登基为帝,改元德 寿 。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 武昌城下, 理出降。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元大都]][[齐化门]]外攻城而入,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 城以南的 治结束。
===北逃===
 [[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元惠宗夜半开大都的[[健德门]]北奔,率太子[[ 理答 ]]、后妃、臣僚等逃离大都。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大都的[[齐化门]]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回到北方草原。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到达[[上都]]。
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军逼近[[上都]],元惠宗离开上都,当天到达[[应昌]]。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军将领[[常遇春]]攻克[[上都]]。
元惠宗在[[上都]]和[[应昌]]那里曾两次组织兵力试图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
=== 崩===1370年5月27日(庚戌狗年五月二日,即元惠宗[[至正]]三十年、[[朱元璋|明太祖]][[洪武]]三年),惠宗因痢疾崩於[[应昌]],享年50岁。死後得[[庙号]]'''惠宗'''<ref name="惠宗">明[[王世貞]]《北虜始末志》(載於《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元主開門北遁,至應昌,二年殂,其國人謚曰惠宗,而高皇帝……尊之曰順帝。”清《[[蒙古世系譜]]》卷四也有類似記載。</ref>,[[蒙古語]]稱“烏哈噶圖汗”。[[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人”,上[[諡號]]'''順皇帝'''。
1370年5月27日(庚戌狗年五月二日,即元惠宗[[至正]]三十年、[[朱元璋|明太祖]][[洪武]]三年),惠宗因痢疾崩于[[应昌]],享年50岁。死后得[[庙号]]'''惠宗'''<ref name="惠宗">明[[王世贞]]《北虏始末志》(载于《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元主开门北遁,至应昌,二年殂,其国人谥曰惠宗,而高皇帝……尊之曰顺帝。”清《[[蒙古世系谱]]》卷四也有类似记载。</ref>,[[蒙古语]]称“乌哈噶图汗”。[[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上[[諡号]]'''顺皇帝'''。 皇太子[[ 理答 ]]在应昌 承了皇位,史 元昭宗,并于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军将领[[李文忠 (明朝)|李文忠]]攻克[[应昌]],元昭宗逃往[[和林]]延续[[北元]], 繼續 继续 和明朝对抗。
==至元废科与至正复科==
 [[至元 (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专权的右丞相[[伯 (元末)|伯颜]]使得惠宗下诏停止科举取士,因为伯颜专权到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原本定于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元五年(1339年)在[[大都]]举行的两次科举取士都被迫停止,史称“[[至元废科]]”。{{NoteTag|元朝的科举取士一共经历四个阶段:戊戌选试、延祐复科、至元废科和至正复科。在词条[[科举]]中,对元朝科举取士的四个阶段有详细的介绍,此外,在词条[[元太宗]]中,对“戊戌选试”有详细介绍,在词条[[元仁宗]]中,对“延祐复科”有详细介绍。}}
1340年二月,伯颜去职,[[脱脱]]被惠宗任命为知枢密院事;1340年十月,惠宗任命[[脱脱]]为右丞相。
==宪台通纪与至正条格==
 [[至元 (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在增订元仁宗年间的监察法规《[[风宪宏纲]]》的基础上,将有关御史台的典章制度汇编为《[[宪台通纪]]》{{NoteTag|元人[[潘迪]]所撰《[[宪台通纪]]·后序》称:“洪惟世祖皇帝,肇建宪台,慎简端士,任以耳目之职,规模宏远,法制详备,纶音炳焕,见诸简册,其所以肃清风化,昭示彝典,儆于有位者至矣。列圣相承,咸守成宪,今圣天子作新风纪,祖训是式,宪臣思所以上体宸衷,下振纲维,以为《[[风宪宏纲]]》虽已颁布,然事之首尾,制之因革,犹未尽举,至若因事处,宜随时立制者,苟不备载沿革,无以详其本末,考其先后,乃命宪属赵承禧稽之简策,参以 牍,旁询曲采,汇集成书。”<ref>《[[永乐大典]]》卷2608,中华书局印本。</ref>}}。
[[至元 (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大元通制]]》编定条格,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命翰林学士承旨腆哈、奎章阁学士崾崾等删修《大元通制》,[[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右丞相[[阿鲁图]]等入奏,请元惠宗赐名《[[至正条格]]》{{NoteTag|《至正条格》是元朝的法律之一。《至正条格》1346年4月26日颁行天下后,一共在全国范围内使用22年,至正二十八年农历八月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退回北方草原后,《至正条格》逐渐失传。明初修《永乐大典》,将《至正条格》收入,但只是残本,原书卷数已不可考究,根据《永乐大典》记载,残本共23卷,分祭祀、户令、学令、选举、仓库、捕亡、赋役、狱官等27目。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得23卷的残本。但是,《四库全书》只把残本的《至正条格》列入存目,导致此书后来在中国最终失传。
2002年在韩国东南部的庆州发现其元刊残本《至正条格》两册,包括“条格”、“断例”各一册。由于年代久远,书籍破损严重,经过数年的修复整理,庆州残本《至正条格》在2007年8月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正式整理出版,分影印本和校点本两册。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大学历史系 张帆教授的论文:《重现于世的元代法律典籍 ——残本<nowiki><至正条格></nowiki><!--Syntax highlighter 丁-->》:
据残本《至正条格》所存断例目录,包括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1门,除缺少唐、金律的第一门“名例”外,其馀篇目、次序皆与唐律和金律完全相同。《至正条格》的断例共30卷,现存者是其前半部分,依次为第一卷《卫禁》,第二至六卷《职制》,第七、八卷《户婚》,第九至十二卷《厩库》,第十三卷(后半阙)《擅兴》。残本《至正条格》没有全部条格的目录,但通过《四库全书总目》为《至正条格》撰写的提要,可知其条格篇目分别为祭祀、户令、学令、选举、宫卫、军防、仪制、衣服、公式、禄令、仓库、厩牧、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狱官、杂令、僧道、营缮、河防、服制、站赤、榷货,共27门,与现在知道的唐令、金令篇目亦大多相同。残本《至正条格》的条格部分依次为第二十三卷《仓库》,二十四卷《厩牧》,二十五、二十六卷《田令》,二十七卷《赋役》,二十八卷《关市》,二十九卷《捕亡》,三十卷《赏令》,三十一卷《医药》,三十二卷《假宁》,三十三、三十四卷《狱官》。大概可以推断,其条格的总卷数应有40到50卷。
以下文字出自《四库总目提要》:
“元惠宗至正年间官撰。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户令》,曰《学令》,曰《选举》,曰《宫卫》,曰《军防》,曰《仪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禄令》,曰《仓库》,曰《厩牧》,曰《田令》,曰《赋役》,曰《关市》,曰《捕亡》,曰《赏令》,曰《医药》,曰《假宁》,曰《狱官》,曰《杂令》,曰《僧道》,曰《营缮》,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货》。 《元史·刑法志》载,元初平宋,简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书省咨各衙门,将原降圣旨条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仁宗时,又以格例条画,类集成书,号曰《风宪宏纲》。英宗时复加损益,书成,号曰《大元通制》。其书之大纲有三:一曰《诏制》,二曰《条格》,三曰《断制》。自仁宗以 ,率遵用之,而不及此书。据欧阳元序,则此书乃顺帝至元四年中书省言,《大元通制》,纂集 延祐乙卯,颁行 至治之癸亥,距今二十馀年。朝廷续降诏条,法司续议格例,简牍滋繁,因革靡常。前 衡决,有司无所质正。往复稽留,吏或舞文。请择老成耆旧、文学法理之臣,重新删定。上乃敕中书专官,典治其事。遴选枢府宪台、大宗正、翰林集贤等官,编阅新旧条格,参酌增损。书成,为制诏百有五十条,格千有七百,断例千五十有九。至正五年书成,丞相阿鲁图等入奏,请赐名曰《至正条格》。其编纂始末,厘然可考。《元史》遗之,亦疏漏之一证矣。原本卷数不可考,今载 《永乐大典》者,凡二十三卷。” }}。
这部法典共有2909条,其中包括[[制诏]]150条、[[条格]]1700条、[[断例]]1059条。
==至正新政==
 
1340年-1344年,[[脱脱]]第一次为相期间,以及1344年-1349年,元惠宗亲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革新政治,缓和社会矛盾,史称“[[至正新政]]”。
==惠宗亲政改革措施==
 
1344年五月,脱脱因病辞职,1344年-1349年,由元惠宗亲政,[[至正]]六年(1346年),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
==怠于政事==
后期怠于政事,荒於游宴,學“行房中运气之术”,有匠材,能製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又造宫漏,“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罕有”,史稱「魯班天子」。
至正十年(1350年)國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當時因[[黃河]]水災頻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黄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 后期怠于政 事, 红巾军一度在1359年1月8日攻入[[上都]],焚毁宫阙,留七日后方才离去。虽然在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的努力下,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 叛軍的势力已经很大 游宴 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 学“行房中运气 间的明争暗鬥 术” 因此元惠宗无法 效地控制政局 匠材,能製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又造宫漏 而在外的各行省将领各行 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罕有” 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 史称「鲁班天子」
至正十年(1350年)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当时因[[黄河]]水灾频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脱脱]]遏黄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事,红巾军一度在1359年1月8日攻入[[上都]],焚毁宫阙,留七日后方才离去。虽然在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的努力下,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于叛军的势力已经很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惠宗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将领各行其是,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 ==元亡明 ==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 (明朝)| 天府]]建立明朝, 一[[中 南方]], 令北伐,[[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惠宗夜半开大都的[[健德门]]北奔,率太子 理答 、后妃、臣僚等逃离大都,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大都的[[齐化门]]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回到蒙古草原。
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到达[[元上都|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军逼近上都,元惠宗离开上都,当天到达[[应昌]]。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军将领[[常遇春]]攻克上都。
元惠宗在上都和应昌曾两次组织兵力试图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至正]]三十年([[洪武]]三年)四月二日(1370年5月27日)元惠宗因痢疾在[[应昌]]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皇太子[[ 理答 ]]在应昌 承了皇位,是为[[元昭宗]],并于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军将领[[李文忠 (明朝)|李文忠]]攻克[[应昌]],元昭宗逃往[[和林]],继续延续元朝,和明朝对抗。
==外交==
===圣座===
[[若望二十二世]]和[[本篤十二世]]成功地在整个大蒙古国推广[[天主教會]],从1317年到1343年,从[[克里米亚]]半岛到中国。 [[汗八里]][[總主教]][[孟高维诺]]於1328年逝世,随后[[阿蘇特]]人1336年写信给本篤十二世要求派遣新的大主教。1336年,元惠宗派遣留住在中国的拂郎国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访[[欧洲]],并致书[[圣座]]。[[罗马教皇]]应约1338年派以马黎诺里为首的数十人的使团来到中国,将近3年后,<ref>王恽《中堂事记》</ref>于1342年七月抵达元上都,七月十八日([[农历]])元惠宗在上都慈仁殿会见了来使。马黎诺里向惠宗进呈教皇信件和一匹佛郎国马,这匹被称作天马的法国马,“长一史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引起朝中的惊叹。后惠宗敕画家作画,来记述这一朝贡盛事。[[周朗]]曾奉旨作过《佛郎国献马图》。
[[若望二十二世]]和[[本笃十二世]]成功地在整个大蒙古国推广[[天主教会]],从1317年到1343年,从[[克里米亚]]半岛到中国。 [[汗八里]][[总主教]][[孟高维诺]]于1328年逝世,随后[[阿苏特]]人1336年写信给本笃十二世要求派遣新的大主教。1336年,元惠宗派遣留住在中国的拂郎国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访[[欧洲]],并致书[[圣座]]。[[罗马教皇]]应约1338年派以马黎诺里为首的数十人的使团来到中国,将近3年后,<ref>王恽《中堂事记》</ref>于1342年七月抵达元上都,七月十八日([[农历]])元惠宗在上都慈仁殿会见了来使。马黎诺里向惠宗进呈教皇信件和一匹佛郎国马,这匹被称作天马的法国马,“长一史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引起朝中的惊叹。后惠宗敕画家作画,来记述这一朝贡盛事。[[周朗]]曾奉旨作过《佛郎国献马图》。 ===德里 === 1338年,[[德里 ]][[苏丹 (称谓)|苏丹]][[穆罕默德· · 克]]派[[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图泰]]作使者访问元朝拜访元惠宗。礼物包括200名[[印度教徒]]奴隶,在Doab平原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袭击,帝国4000骑兵全部遇难,失踪78人。他们被分割、捕捉、有的被杀害。伊本·白图泰幸运抵达中国。然而他说,他到中国时,可汗死了,故他 選擇 选择 继续向北行走,和他的伙伴Al-Bushri经过[[京杭大运河]]到[[北京]],拜访元惠宗。<ref>http://books.google.com.pk/books?id=ZF2spo9BKacC&pg=PA100&lpg=PA100&dq=ibn+battuta+in+tabriz&source=bl&ots=W7cVGG8O_P&sig=YCJFRE8hVw5fziHEOr9t58MurY4&hl=en&sa=X&ei=gQy5UP3eIMy0hAfr_4HgCA&redir_esc=y#v=onepage&q=china&f=false</ref>
===日本===
 [[高丽]]抓获一[[日本]]渔船,认为该渔船是[[间谍]]船,并将该船送往宗主元朝, 帝命令释放回国,[[足利幕府]]派遣由一名[[和尚]]带领的使团访问表示感谢。
==轶闻==
後世盛傳元惠宗妥懽帖睦爾为[[宋恭帝]]之子。[[元文宗]]曾佈告中外,“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妥懽帖睦爾)非其己子。<ref>宋濂:《元史·本纪第三十八·顺帝》</ref>”遂徙於高麗,後遷靜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庚申外史]]》,謂[[宋恭帝|瀛國公]]駐錫[[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時,封地位於[[汪古|汪古部]]舊地及[[居延]]一帶的趙王曾以一[[葛逻禄]]女子與之(即順帝生母邁來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時值[[元武宗|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流亡西北,過甘州山寺,見瀛國公幼子,“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明代以後,此說遂成確論。至[[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提要]]認為此說乃宋遺民僞造,明人“附會而盛傳之”,“覈以事實,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近時學者有謂瀛國公在移駐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謙州[[吉利吉思]]地界(今[[葉尼塞河]]上游)。當時周王和世琜自陝西至[[嶺北行省|嶺北]]過金山([[阿爾泰山]]),流亡於[[察合臺汗國|察合臺後王封地]],地理上與謙州接近,因此有相見贈子([[趙㬎贈子]])的可能。
后世盛传元惠宗妥懽帖睦尔为[[宋恭帝]]之子。[[元文宗]]曾佈告中外,“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妥懽帖睦尔)非其己子。<ref>宋濂:《元史·本纪第三十八·顺帝》</ref>”遂徙于高丽,后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宋恭帝|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于[[汪古|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葛逻禄]]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后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僞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覈以事实,淼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陝西至[[岭北行省|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于[[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后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因此有相见赠子([[赵㬎赠子]])的可能。 虽然宋恭帝和元明宗有相见赠子的可能,但是根据众多史料分析,元惠宗妥懽帖睦 不可能是宋恭帝的儿子,只能是元明宗的儿子。
[[元文宗]]虽然曾下诏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非其己子”,并将妥懽帖睦 流放到广西静江,但是在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懿璘质班([[元明宗]][[嫡长子]])去世后,元文宗[[卜答失里]]皇后不顾右丞相[[燕帖木儿]]的坚决反对,不立元文宗的儿子[[燕帖古思]],而是一定要立妥懽帖睦 ([[元明宗]][[庶长子]]),并在燕帖木儿死后最终立妥懽帖睦 为帝。
由此可以推断,元惠宗妥懽帖睦 只能是元明宗的儿子,不可能是[[宋恭帝]]或者其他人的儿子。元文宗在位时下诏天下说他不是元明宗的儿子,并将他流放到广西,只是为了避免他对元文宗本人的皇位产生威胁,同时也为了剥夺他将来即位的合法性,但元文宗后来在去世前因为毒死哥哥元明宗一事而幡然悔悟,于是立下遗诏,不立自己的儿子,只准立元明宗的儿子,于是卜答失里皇后先后立了[[元宁宗]]和[[元惠宗]]为帝。
[[元世祖]][[忽必烈]]的后裔众多,如果元惠宗不是元明宗的儿子,那他自然就不是元世祖后裔,元文宗卜答失里皇后不可能立他为帝,其他的元朝皇族也一定会坚决反对,众位大臣们也不会同意。从元文宗皇后坚持一定要立他为帝这一点就足以以推断出元惠宗妥懽帖睦 一定是元明宗的儿子,一定不是宋恭帝的儿子,说他是宋恭帝之子不过是野史传闻,不可采信。
[[三国]]时期[[曹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元惠宗统治年间,出现过三次“河清”,一次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一月甲寅朔,黄河清,凡三日。”,另一次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黄河自河东清者千余里,河鱼历历,大小可数。庚申帝闻之,惨然不乐者数日。群臣奏曰:“河清,王者之瑞,胡为不乐耶?”上曰:“传云,黄河清,圣人生。当有代朕者。”群臣复曰:“皇太子生子,是陛下圣孙,即其应也。”上笑而释。 ”<ref>[[叶子奇]]《[[草木子]]》</ref>还有一次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五月甲子朔,黄河清。”
== 倭寇之祸 ==[[倭寇]]在这一时期频繁骚扰中国沿海,据[[泉州]]地方志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正七年(1347年)[[惠安县]]衙两次被倭寇烧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门]]登陆,于[[马坪]]附近各乡村大肆焚掠,因[[台风]]沉船,被当地群众全部歼灭<ref>[http://gs.cclawnet.com/qianguzhimi/03/dm27.htm 海上巨患 嘉靖朝倭寇肆虐之谜]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0121657/http://gs.cclawnet.com/qianguzhimi/03/dm27.htm |date=2012-02-10 }}</ref>。至正十八年以来,[[倭人]]连寇濒海郡县,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丁酉朔,倭寇[[蓬州]],被守将[[刘暹]]击败<ref>《元史·顺帝本紀》</ref>。
[[倭寇]]在这一时期频繁骚扰中国沿海,据[[泉州]]地方志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正七年(1347年)[[惠安县]]衙两次被倭寇烧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门]]登陆,于[[马坪]]附近各乡村大肆焚掠,因[[台风]]沉船,被当地群众全部歼灭<ref>[http://gs.cclawnet.com/qianguzhimi/03/dm27.htm 海上巨患 嘉靖朝倭寇肆虐之谜]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0121657/http://gs.cclawnet.com/qianguzhimi/03/dm27.htm |date=2012-02-10 }}</ref>。至正十八年以来,[[倭人]]连寇濒海郡县,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丁酉朔,倭寇[[蓬州]],被守将[[刘暹]]击败<ref>《元史·顺帝本纪》</ref>。 == 家庭 ==
===妻===
 
* [[答纳失里]]皇后,钦察氏,元惠宗第一任皇后,1333年被册立为皇后,1335年被赶出皇宫,在开平民舍被丞相[[伯颜 (元末)|伯颜]]用毒酒毒死。
 * [[伯 忽都 (元 帝皇后)|伯颜忽都]]皇后,弘吉剌氏,元惠宗第二任皇后,1337年三月被册立为皇后,1365年八月去世 
* [[奇皇后]],蒙古名字完者忽都,高丽人,元惠宗第三任皇后,1337年伯颜忽都被册立为皇后,1340年奇氏被册立为第二皇后,1365年被册立为皇后,1368年随元惠宗一起逃离大都,回到北方草原,1369年去世<ref>新元史 卷一百四·列传第一</ref>。
 
* [[木纳失里]]皇后,弘吉剌氏,元惠宗第四任皇后,1372年去世
===妾===
 * 淑妃[[ ]] * 淑妃[[程一 ]] 
* 淑妃[[戈小娥]]
 * 麗嬪丽嫔[[ 阿元]] * 麗嬪丽嫔[[支祁氏]] * 才人[[凝香 ]] 
* 才人[[英英(元朝)|英英]]
*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1353年被立为皇太子,1370年即位称帝,[[北元]]皇帝,生母是[[奇皇后]]
 
* [[天元帝|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1378年即位称帝,[[北元]]皇帝
 * 真金,生母是[[伯 忽都 (元 帝皇后)|伯颜忽都]]皇后,二岁夭折 * 雪山,生母是[[伯 忽都 (元 帝皇后)|伯颜忽都]]皇后,1364年,[[孛罗帖木儿]]率兵入京,赶走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试图拥立雪山为皇太子,1365年,孛罗帖木儿被刺身亡,爱猷识理达腊与[[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兵入京,伯颜忽都皇后以忧死,幼子雪山,其母家取归直北海都田地。<ref>参见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5页,1959年。</ref> 
* 失秃儿太子,又写作实逗太子,1351年奉命前往高丽,并娶高丽女为妃。<ref name="gaoli">参见高丽史卷三十八《恭愍王世家一》,忠穆王三年十二月庚子,恭愍王二年八月庚子,甲寅等条,朝鲜,1975年。</ref>
 
* 峦峦太子,1353年奉命前往高丽,并娶高丽女为妃。<ref name="gaoli" />
== 相关史料 == * 《[[至正条格]]》,1346年[[元惠宗]]颁布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桉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 《[[至正条格]]》,1346年[[元惠宗]]颁布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 《[[南村辍耕录]]》,[[元朝|元]]末[[明朝|明]]初[[陶宗仪]]撰写,1366年写成。书中称“至正今二十六年”,由此可推断成书时间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书中称元惠宗为“今上皇帝”。
 
* 《[[庚申外史]]》,[[元朝|元]]末[[明朝|明]]初[[权衡]]撰写。本书完成于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
 
* 《[[草木子]]》,[[元朝|元]]末[[明朝|明]]初[[叶子奇]]撰写,1378年写成。
 
* 《[[北巡私记]]》,元朝官员[[刘佶]]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一直到至正三十年正月,一共十九个月之事,是关于元惠宗逃离大都后北元朝廷的运转情况的唯一汉文史料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_038.htm 《元史·顺帝本纪》],[[明朝]]官修[[正史]]
 
*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xys/022.htm 《新元史·惠宗本纪》],[[民国]]官修[[正史]]
 
*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xzztj/index.htm 《续资治通鉴》],[[清朝]]史学家[[毕沅]]撰写。
 
* 《[[元史类编]]》,[[清朝]]史学家[[邵远平]]撰写。
 
* 《[[元史新编]]》,[[清朝]]史学家[[魏源]]撰写。
 
* 《[[元书]]》,[[清朝]]史学家[[曾廉]]撰写。
 
* 《[[蒙兀儿史记]]》,[[清朝|清]]末[[民国|民]]初史学家[[屠寄]]撰写。
 
* [[黄仁宇]],[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hxhp/033.htm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元顺帝]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07232006/http://www.usqiaobao.com:81/qiaobaoweek/html/2007-12/23/content_55008.htm 卜答失里后立侄取禍]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07232006/http://www.usqiaobao.com:81/qiaobaoweek/html/2007-12/23/content_55008.htm 卜答失里后立侄取祸] == 評價 评价==
* 元惠宗即位前,朝廷[[太史]]的看法:“不可立,立则天下乱。”<ref>《元史》原文为:“太史亦言帝不可立,立则天下乱”,选自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_038.htm 《元史·顺帝本 》]</ref>
* [[清朝]]史学家[[邵远平]]《[[元史类编]]》的 評價 评价 是:“册曰:绝人巧智,惟事荒恣;纲纪懈弛,用殄厥世;稗史所称,非明宗嗣;附会诏书,事近暧昧。”<ref>《元史类编》卷十《顺帝》</ref>
* [[清朝]]史学家[[曾廉]]《[[元书]]》的 評價 评价 是:“论曰:世有畏其子之悍戾而柔之以秘密佛法者乎?昔隋炀父子相忌,至死而俱不悟,可哀也。宠妾骄子,目羸豕蹢躅之戒而忘为潜龙,至于屠戮将相,擅兴兵戎,脱脱、太平因是陨身丧家,而激孛罗、扩廓之辟,如人之有肢体,而构之伤残,雀彀未成而社稷墟矣。然以秃鲁帖木儿之言,杀合麻、雪雪,而曾不察废立之谋之出自宫闱也。则帝亦谚所谓莫知苗硕者也。犹复徘徊塞下,考终沙漠,非不幸矣。”<ref>《元书》卷十五《顺帝本纪》</ref>
* [[清朝|清]]末[[民国|民]]初史学家[[屠寄]]《[[蒙兀儿史记]]》的 評價 评价 是:“先是,汗居应昌,常郁郁不乐,作歌曰:‘失我大都兮,冬无宁处;失我上都兮,夏无以逭暑。惟予狂惑兮,招此大侮;堕坏先业兮,获罪二祖。死而加我恶谥兮,予妥懽帖睦尔奚辞以拒?’歌声甚哀。继之以泣。至今蒙兀人尚能按之。汗性好技巧,尝于内苑造龙船,自制模型,委供奉少监塔思不花监匠 仿 作。船成,首尾长百二十尺,广二十尺。前瓦 穿廊、两暖阁,后吾殿楼子,龙身及殿宇皆五彩金涂,行时龙首口、眼、两爪及尾胥动。水手二十四人,黄袜额、服紫衫,束金荔枝带。于船之两舷各手一篙,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又自制宫漏,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藏诸壼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奉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一县钟,一县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豪差,当钟钲之鸣,狮凤在侧者皆翔舞。匮之东西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复退立如前。精巧绝伦,前代未有。汗冲龄践阼,颇能尊师重道,自诛伯颜,躬裁大政,一时有中主之目。久之昵比群小,信奉淫僧,肆意荒嬉,万几怠废,宫庭亵狎,秽德章间。遂令悍妻干外政之柄,骄子生内禅之心,奸相肆蠹国之谋,强藩成跋扈之势。九重孤立,威福下移,是非不明,赏罚不公,水旱频仍,盗贼滋起。人心既去,天命随之矣。”<ref>《蒙兀儿史记》卷十七《妥懽帖睦尔汗本纪下》</ref>
*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 評價 评价 是:“惠宗自以新意制宫漏,奇妙为前所未有,又晓天文灾异。至元二十二年,自气起虚后,扫太微垣,台官奏山东应大水。帝曰:‘不然,山东必陨一良将。’未几,察罕帖木儿果为田丰所杀。其精于推验如此。乃享国三十余年。帝淫湎于上,奸人植党于下,戕害忠良,隳其成功。迨盗贼四起,又专务姑息之政,縻以官爵,豢以土地,犹为虎傅翼,恣其抟噬。孟子有言: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呜呼,其帝之渭欤!然北走应昌,获保余年;视宋之徽、钦,辽之天祚,犹为厚幸焉。”<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xys/025.htm 《新元史》卷二十六《惠宗本 四》]</ref>
*[[庚申外史]]认为:他不嗜酒,善画,又善观天象。性格顽劣。当时有人认为他昏愚、优柔不断。可是庚申外史认为,他并非如此,而是一个阴毒的人,幼年“头发常生虮虱,使民妪捕之,告妪曰:「是虽血食于我,我不忍杀之,不如以纸裹之,悬于屋檐下,冷杀可也。」”其问甲则曰:「乙与汝甚不许也。」问乙则曰:「甲与汝甚不许也。」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则谓甲曰:「乙尝欲图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则亦如是焉。故其大臣死,则曰:「此权臣杀我也。」小民死,则曰:「此割据弄兵杀我也。」人虽至于死,未尝有归怨之者。看似善良,实际上善于挑拨他人矛盾,借刀杀人。
== 註釋 注释==
{{NoteFoot}}
== 参考 文献 资料==
{{Reflist|32em}}
{{-}}
{{start box}}
{{s-hou|[[元朝]][[孛 只斤氏|孛 只斤家族]]|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蒙古帝国]]}}
{{s-reg}}
{{s-before|[[元宁宗]]懿璘质班汗|(二弟)|rows=3}}
{{s-title|[[中 君主列表|中 皇帝]]|1333年—1368年}}
{{s-after|[[明太祖]]朱元璋}}
{{s-title|[[元朝君主列表|大元皇帝]]|1333年—1368年}}
{{s-title|[[元朝君主列表#北元(1368—1388)|北元皇帝]]|1368年—1370年}}
{{end box}}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蒙古帝 大汗]]
[[Category:元朝皇帝]]
[[Category:中国末代皇帝]]
[[Category:1320年出生|T妥]]
[[Category:1370年逝世|T妥]]
[[Category:倚天屠 龍記 龙记 角色|T妥]][[Category:金庸 下真 人物|倚]]
11,7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