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拜占廷帝国

增加 21,95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拜占廷帝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ics3.baidu…”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拜占廷帝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ics3.baidu.com/feed/b8389b504fc2d5624ec00950a60e1ee977c66c6d.jpeg?token=26a36e851bfdf13ca9d3224c2d40d8f4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qulishi.com/huati/baizhantingdiguo/ 来自 趣历史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拜占廷帝国

外文名
Byzantine Empire

(East Roman Empire)

简 称
[[拜占廷]]、[[东罗马]]

所属洲
欧洲

首 都
[[君士坦丁堡]]

主要城市
[[萨洛尼卡]]、

[[尼西亚]]、[[安条克]]、

[[亚历山大]]、[[以弗所]]等

官方语言
[[拉丁语]]、[[希腊语]]
|}

'''拜占廷帝国''':(英语: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又译'''[[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baizhantingdiguo/ 拜占廷帝国],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临终前,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 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东罗马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较为崇尚[[希腊]]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希腊为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

在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让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使得东罗马帝国成为不同于[[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拜占廷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

1204年,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国名==
西方称呼

拜占廷帝国的正式名称是“罗马”,或者“罗马帝国”。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在1453年帝国灭亡后,西欧人将其称为“拜占廷帝国”。

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廷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廷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廷”。一直到17世纪,“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廷帝国”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廷城。

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拜占廷帝国。

中国文献

[[拂菻]]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廷帝国的称谓。 古代亦称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 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 《[[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

[[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

《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一词的音译,乃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历史==
罗马分裂

拜占廷之名源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公元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此选为皇帝驻地,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头制的制度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称奥古斯都),辅佐他们的各设一个副皇帝(称凯撒)。这个分裂一直维持到4世纪。

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他选择了拜占廷(今伊斯坦布尔)。330年这个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这个新的首都成为他的管理机构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虽然在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还不是拜占廷帝国,但基督教是拜占廷帝国的一个特性,是它与相信多神教的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又译阿德里安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家的时间。瓦伦斯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乌斯一世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阿尔卡狄乌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基本上避免了西罗马帝国3世纪和4世纪所遭遇的困难。这里有许多原因。首先这里的城市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了,其次民族大迁徙时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罗马的财富。5世纪中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征服,拜占廷帝国顶多交纳贡献就可以免除遭难了。狄奥多西斯二世进一步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被“野蛮人”攻不破的城市。

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拜占廷帝国的利奥一世与哥特人谈判,他结束了哥特人对东部帝国的威胁,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罗马帝国疆土了。

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包括匈奴和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复侵袭之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廷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

外扩内治

6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的老敌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神学的争论,比如对基督一性说的争论也是帝国的重要话题。但东部帝国并没有忘记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东帝国甚至夺回了它在西部丧失的部分省份:意大利的大部地区、北非和西班牙。

查士丁尼最为卓越的政绩是编纂《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即位之初,由于他忙于战争和行政事务,无暇顾及法典的编纂事宜,就成立了以著名法学家特立波尼安为首的委员会,着手整理和编纂罗马法。529年,根据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

查士丁尼重编了古罗马的法规,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典是用拉丁语写的,而当时拉丁语已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了,甚至许多编写者都不太会说这种语言。

大法官特里布尼厄斯再次被指定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他依据查士丁尼的指示召开筹备会议,选出了16名法学家组成新的编委会,立即着手工作。533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编》编纂完成。《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博采所有法学家的著作,把内容扩大到50卷。

532年,圣索非亚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神圣的真理的意思)开始动工。这座教堂将成为拜占廷宗教生活和东正教的中心。

554年,拜占廷帝国在卡西利努姆战役中击败了法兰克王国,国力达到了鼎盛态势。

但是,在541年到600年,地中海沿岸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瘟疫。拜占廷帝国南部的黎凡特、北非地区不断爆发叛乱。拜占廷帝国宿敌——萨珊波斯卷土重来、日益强盛,不断对拜占廷帝国进行军事进攻。
一度衰弱

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国库,而他的继承人也无法对付在所有的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新敌人:伦巴底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波斯人入侵和占领了东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希拉克里乌斯)夺回了这些东部省份,但当时刚刚在伊斯兰教下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现是赫拉克留无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领了几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纪中叙利亚、埃及彻底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拜占廷帝国虽然失去了许多土地,它也从中获益——它不再那么混杂了。赫拉克留将全国希腊化了,他不用古罗马的皇帝头衔Augustus(奥古斯都),而使用Basileus(巴赛勒斯,巴西琉斯,国王)。希腊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国与西欧的区别已经不可忽视了。不过拜占廷帝国国内也有不小的区别,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科普特教,而不是东正教。这些省份失落后,在剩余的省份中东正教更加强大了。赫拉克留将全国分为几个军区来对付外来的侵扰。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断缩小,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阿拉伯人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但被拜占廷海军击败。拜占廷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一种神秘的火器:希腊火。阿拉伯人初始的进攻被击退后,拜占廷开始得到恢复。

希腊化时期

在希拉克略一世统治时期(610—641年),东罗马帝国完成了从古典的罗马帝国向希腊化的中世纪君主制国家转变的进程。他改革了军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行军人领地制,即向农民出身的军士颁发土地,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人必须履行军人职责。这种做法巩固了东罗马帝国的国防力量和军力。在希腊、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希拉克略推行军区(塞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军人将领统辖的行政单位,州的长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随着塞马州的建立,帝国巩固了对饱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尔人冲击的巴尔干半岛领土的统治,巩固了帝国的疆土。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国再度出现内乱,从694年到716年的22年间,皇帝更换了6次。到8世纪初期,帝国的情况已经濒于无政府状态,北非全部落入穆斯林手中,帝国的疆域也只剩下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围地区、东色雷斯、希腊的几个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在前两个地方,聚集了成千上万来自巴尔干和希腊的难民,以及从叙利亚、埃及、迦太基逃出来的几十万天主教难民。像一百年前的情况一样,海权是在8世纪初使东罗马帝国免于灭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权维持了昔日帝国政治统一时留下来的东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业活动不受威胁。

出生于叙利亚的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个主张改革的伟大统治者,还是一个名将,在他统治的第一年,就击退了伊斯兰哈里发军队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围攻,使其元气大伤,数年内不敢对东罗马用兵。而且其经过改组的海军还遏止了在未来四百年中伊斯兰世界的海权成长。利奥的成功抵抗不仅拯救了东罗马帝国和西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个西欧文明。

国势复兴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论。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这个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对,整个国家到处都发生暴乱。在艾琳女皇的领导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决定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崇拜。伊苏里亚王朝在8世纪末灭亡。

9世纪初圣像破坏运动重现,843年再次被制止。这些争论使得当时与其已经开始离心离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未能重新统一起来。

黄金时代

马其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堪称第二个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马其顿王朝皇帝的统治下,拜占廷帝国在9、10和11世纪初达到了它的顶峰。在这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廷帝国抵抗了罗马教廷撤销佛迪奥斯为教主的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

1014年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屠夫)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并于1018年彻底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同时拜占廷帝国还获得了一个新的同盟者(有时也是敌人):以基辅为首都建立王国的罗斯人接受了东正教信仰,并为拜占廷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

但如其前身的罗马帝国,拜占廷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当时许多占有土地的贵族打乱了军区的制度。假如拜占廷帝国只需要对付它的旧敌神圣罗马帝国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话它可能还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敌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誉:诺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人进入了小亚细亚——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兵源地。

1071年在曼齐克特之战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塞尔柱突厥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拜占廷失去了亚美尼亚及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逐渐失去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

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事情起因于教皇利奥九世执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执掌东方教会。此举招致整个东部教会不满。普世牧首米哈伊尔·塞鲁拉利乌斯大怒,下令关闭国内所有西方教堂,驱逐其神职人员。

教皇此时又派遣红衣主教亨伯特作为特使与东部教会进行会晤,然而此次谈判最终宣告破裂,亨伯特于1054年7月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下达了由教皇签署的开除教籍令。不久,普世牧首召集宗教会议,宣布开除罗马代表们的教籍。长期对立的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再未弥合,对此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

西方冲击

拜占廷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篡权者阿莱克修斯一世开始,他引入西欧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突厥进行了有力的抵抗,并收复了一些东部领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这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十字军收复了尼西亚,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虽然阿莱克修斯的孙子曼纽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拜占廷帝国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

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拜占廷帝国,并对拜占廷帝国的省份进行掠夺。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拜占廷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拜占廷帝国的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图征服拜占廷帝国,但给拜占廷帝国带来最大摧残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目的是占领埃及,但威尼斯人获得了领导权。在他们的怂恿下十字军1204年攻克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

被彻底削弱的拜占廷帝国四分五裂: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奥洛加斯王朝统治。

再次复国

1261年他们收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战败了伊庇鲁斯,恢复了帝国。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把他们在亚洲的敌人忘了。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穆斯林内部分裂。

最终灭亡

当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廷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拜占廷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廷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廷的居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拜占廷,但西方大多数人对此无动于衷,但是教皇还是承诺会给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显得那么遥远和寒酸。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攻克它。但随着版图的扩张,君士坦丁堡渐渐处在了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同时火炮的出现,这古老饱经战乱的雄伟城墙的惊人防御力被大大削弱。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最后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壮烈殉国。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至此,所有拜占廷领地均彻底丧失。

文化延续

拜占廷帝国灭亡后,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宣布成为东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将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继承人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继承人,是第三个罗马帝国。一直到20世纪初它们的覆亡,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廷的合法继承人。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先后两次攻破的过程中,许多拜占廷的工匠都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为日后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

拜占廷帝国在将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却是东正教会。早期拜占廷的传教士将东正教传给了斯拉夫人。迄今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人信奉东正教,而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也预示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在拜占廷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俄国沙皇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拜占廷帝国的企图。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自己的皇宫,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这些俄国沙皇发起了一系列针对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些企图都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或德国(1878年柏林会议)等国挫败。

19—20世纪间,奥地利画家和雕塑家古斯塔沃·克里木特(1862—1918年)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抄袭日本拜占廷美术投去了一瞥。这位美术家在布鲁塞尔创作的壁画和镶嵌画即是明证。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135,0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