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颈椎间盘突出症

增加 8,675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颈椎病的起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均表示颈椎病的不同阶段。但是在临…”
颈椎病的起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均表示颈椎病的不同阶段。但是在临床上常可遇到突发性颈椎间盘突(脱)出症,而且大多数是以瘫痪为首发症状。早于1978年开始,作者从X线动力性侧位片上的梯形变及其他临床症状判定,并早期手术摘除髓核而取得满意疗效。此种类型者我们称之为“急性颈椎间盘突(脱)出症”。近年来MRI检查的开展,本病已为大家所证实。
目录
1症状体征
2用药治疗
3饮食保健
4预防护理
5病理病因
6疾病诊断
7检查方法
8并发症
9预后
10发病机制
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本病多为急性发病,少数病例亦可慢性发病。初起,大多起于轻微劳损,甚至睡醒时伸懒腰而发病;或是见于外伤情况下。其临床表现主要视受压迫的组织而定。从病理解剖角度来看,本病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中央型及侧方型(图1)。

1.中央型 以颈髓受压为主要表现。以前认为此型突出较少见,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I技术问世之后,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已不再少见。当颈椎间盘中央突出后,因脊髓受压,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异常;与此同时,四肢腱反射呈现亢进。病理反射征可显示阳性,并按突出平面不同而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

2.侧方型 以根性痛为主。主要症状为颈痛、活动受限,犹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侧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但很少两侧同时发生;肌力改变不明显。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可以毫无症状。查体时发现头颈部常处于僵直位,活动受限。下颈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压痛。如头向后并侧向患侧,头顶加压即可引起颈肩痛,并向手部放射(即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牵拉患侧上肢可引起疼痛(即根性牵拉试验阳性)。感觉障碍因椎间盘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现各异(表1)。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
本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若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为本病的基本疗法,不仅适用于轻型病例,而且也是手术疗法的术前准备与术后康复的保障。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颈椎牵引:可采取坐位或卧位,用四头带(Glisson氏带)牵引。对一般性病例,重量开始宜小些,一般为1.5~2kg,以后逐渐增至4~5kg,牵引时间每次1~2h,2次/d,2周为一疗程。对症状严重者,则宜选用轻重量卧位持续性牵引,牵引重量1.5~2kg,3~4周为一疗程。在牵引过程中如有不良或不适反应,应暂停牵引。牵引疗法主要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亦可选用,但在牵引过程中,如果锥体束症状加重,应及早施术。此外,在牵引过程中,切忌使头颈过度前屈,此种体位有可能会加重后突的髓核对脊髓前中央动脉的压迫,使病情恶化。在牵引的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随时调整力线和重量等。

(2)围颈保护:用一般的简易围颈保护即可限制颈部过度活动,并能增加颈部的支撑作用和减轻椎间隙内的压力。重症型而又需要起床活动者,可选用带牵引的颈围支具。对颈部牵引后症状缓解及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例,亦需用颈围保护,以有利于病情恢复。

(3)理疗和按摩:在常用的理疗方法中,蜡疗和醋离子透入法疗效较好,对轻型病例可以选用。在选择按摩疗法时应注意,手法推拿虽对一部分病例有效,但如操作不当,或病理改变特殊,反而可能加重症状,甚至引起瘫痪,因此,在决定选用时一定要慎重。

(4)药物治疗:可适当应用抗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扶他林)、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奥湿克)等,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此外,复方丹参制剂具有活血化淤作用,亦可服用,对症状明显者,可选择静脉滴注方式,较之口服更为有效。

2.手术疗法 对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手术以颈前路减压、摘除突出椎间盘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为主。近年来,在颈前路摘除突出椎间盘后,行Cage或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内固定等,已成为当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对合并有椎管狭窄的病例,则可酌情在前路减压术后间隔3~8周,再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

折叠编辑本段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谨遵医嘱。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护理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颈部损伤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有关。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及椎管内肿瘤等鉴别,在当前有CTM及MRI等高清晰度影像技术的情况下,一般不难区别。因此,对此种病例应常规行MRI检查,以防误诊。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每个病例均应常规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及动力位X线平片。在读片时可发现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变窄,可有退行性改变。在年轻病例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其椎间隙可无异常发现,但在颈椎动力性侧位片上可见受累节段不稳,并出现较为明显的梯形变(假性半脱位)(图2)。

2.CT检查 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在常规CT片上往往不能确诊。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采用脊髓造影+CT检查(CTM)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认为CTM对诊断侧方型突出的价值明显大于MRI检查;但作者以为,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影像技术,将更有利于患者。

3.MRI检查 MRI检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和脊髓造影。但通过MRI检查对颈椎侧方型突出的判定不如对腰椎的准确,这可能与颈椎椎间孔小、缺乏硬膜外脂肪及退行性变有关。在MRI片上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内,椎间盘突出成分与残余髓核的信号强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突出者,可见突出椎间盘明显压迫颈髓,使之局部变扁或出现凹陷,受压部位的颈髓信号异常(图3)。在侧方型突出者,可见突出的椎间盘使颈髓侧方受压变形,信号强度改变,神经根部消失或向后移位(图4)。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因脊髓受压,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及大小便异常。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
无相关资料。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颈椎过伸性损伤可引起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使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Rizzolo报道,颈椎过伸性损伤后,有60%的病例存在椎间盘突出;颈椎屈曲性损伤后,有35%~40%可发生椎间盘突出。颈椎屈曲性损伤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随小关节的关节囊破裂程度增大而增加,在伴有双侧小关节脱位的病例中,80%存在椎间盘突出。此外,Boyd认为,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最易随年龄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失去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的弹性,致使椎间盘发生退变。颈椎间盘变性和破裂与颈椎伸屈活动频繁引起的局部劳损和全身代谢、分泌紊乱有关。由于齿状韧带的作用,颈髓较固定,当外力致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时,髓核突出,引起颈髓受压。颈椎后外侧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弱,颈部神经根在椎间盘水平呈横向走行进入椎间孔,即使突出的椎间盘很少,也可引起神经根受压。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机制是在椎间盘尚无明显退行性改变的基础时突然发生的,是因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而使纤维环破裂,引起髓核后突。突出的髓核直接引起颈髓或神经根受压。当然,在椎节已有退变的情况下,本病更易发生。本病多同时伴有颈椎不稳等现象,在判定病情及诊治上应加以考虑。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