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號 = 字'''伯涵''',号'''涤生'''
| 諡號 = 文正
| 出生日期 = <!-- 清朝国旗1862年才有,请不要颠覆历史 -->[[大清]][[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
| 出生地點 = [[湖南省]][[湘乡县]]
| 逝世日期 = {{QING-1862}}[[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61歲〕
| 逝世地點 = [[南京]]
| 墓葬 = [[曾国藩墓]]
| 配偶 =
| 親屬 = (父)曾麟書<br>(弟)[[曾國荃]]<br>(子)[[曾紀澤]]、[[曾紀鴻]]<br>(女)[[曾纪芬]]
| 出身 =
*道光十四年湖南鄉試三十六名舉人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三甲第四十二名同进士出身
| 經歷 =
| 著作 =
*《曾文正公全集》
}}
'''曾国藩'''({{bd|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catIdx=Z曾}}) ,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 ,[[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ref>http://www.taiwan.cn/zppd/jpzm/mrjp/200806/t20080611_660838.htm</ref>,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评价==
=== 正面 ===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實的[[儒家]][[士大夫]]{{NoteTag|[[重光]]《论曾国藩》:“夫近代之中国,内罹髮捻之乱,外受夷狄之侵,此方危急之秋也。一时豪杰并起,内乱迭生,天下趋于不治,黎民现乎不生,国藩之出也,剿灭洪逆,实安民之急需;倡行[[洋务]],奠强国之根本,此皆垂世之勋功,历来世人称之。然人多以为曾国藩好杀,遂以『[[曾剃头]]』谓之,亮不以为然也。何也?盖曾国藩出诸书生,有异武将,不杀无以树威,不杀无以慑逆,且髮逆[[太平军]]多不屈,不杀等乎聚敌也。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翼]]、[[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至于荡尽洪逆,拥精兵数十万,控江山近半壁,苟听谋士之言,则可南面称王,朝廷莫能制也。曾国藩耻曹莽之为,拒其教言,将湘军尽数解散,乃成忠名。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处,与发逆每战多北,数殆覆军,更朝臣构怨,[[君上]]猜测,此时也,曾国藩习[[老子]]之术,清心寡欲,自勉自励,使之无此坚志,何期后时之功?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法家|申韩]];后学[[老庄]]<ref>《水窗春呓·一生三变》</ref>。
曾国藩處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天津教案發生之時,曾國藩已患重病,李揚帆認為“曾國藩實際上死於處理天津教案導致的精神打擊。在如履薄冰的對外關係處理中,他的忠、信、篤、敬四字秘訣,未能挽救自己的名聲乃至生命。”<ref>李揚帆:《晚清三十人》</ref>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ref>《曾文正公嘉言钞》[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anfa_liangchi/053.ht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