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神轎
,無編輯摘要
[[File:神轎.jpg|230px|thumb|有框|右|神轎。[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41 原圖鏈接]]]
'''神轎'''又稱「神輿」, 臺 [[台 灣 ]] 民間通稱為「輦轎」,為民間信仰活動或儀式中,供神祇乘坐以進行出巡、進香、遶境或降乩辦事的重要祭祀用具。由於 臺 台 灣民間信仰的活動興盛,迎神賽會盛行,因此神轎也備受重視,雕造精巧的神轎除了是 臺 台 灣重要的宗教工藝,也成為廟會活動中備受矚目的焦點。<ref>[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41 宗教器物-神轎]全國宗教資訊網</ref>
==簡介==
「輦轎」一方面是[[臺灣]]木雕工藝的藝術表現媒材,另一方面也是臺灣宗教活動與重要儀式的主角,它乘載著神明,象徵 [[ 神明 ]] 的顯現,也因此「輦轎」是臺灣 [[ 宗教 ]] 與 [[ 藝術 ]] 總體表現的重要象徵。「輦」是一種以人力挽行、推拉的 [[ 車 ]] 。也用來指稱古代 [[ 皇帝 ]] 的坐車或貴族富豪的車子。 [[ 唐 ]] ‧ [[ 杜甫 ]] 〈哀江頭詩〉:「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轎」是一種用若干人在前後抬著的交通工具,最早流行於古代仕官階層以顯要其身分,後來流傳民間,做為嫁娶時使用的新娘轎,也演變為神轎。
臺灣的神轎可依據其規模,區分為二抬(二人扛)、四抬(四人扛、俗稱轎仔)、八抬(八人扛、俗稱為大轎或稱神轎)等三大類型。
== 神明遶境坐轎 ==
「神轎」是神明繞境時所乘坐之轎子,依形式分作輦轎、武轎、顯轎、文轎、 [[ 花轎 ]] 、大駕、鳳輦、輦宮和龍鳳車,始因於民間信仰中神明聖誕慶典之需,依神像尺度與 [[ 車 ]] 輿典章制度而製作神明專屬的轎子,經歷代演變而漸漸強化其建築形式語彙,逐漸被賦予「神明的移動廟宇」之意涵。臺灣的神轎不僅承襲了 [[ 漢 朝|漢]] 民族的傳統思維,且融合現代材料、技術與觀念,造成材質、造型與尺度的多元性,復加上繡品、 [[ 錫 ]] 器、 [[ 燈籠 ]] 等配件點綴而顯華麗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之一。
==歷史沿革==
===輦轎===
「輦轎」的製作屬於臺灣傳統的木工藝。連雅堂在《 [[ 臺灣通史 ]] 》中敘述:「雕刻之術,木工最精。…常以徑尺堅木,雕刻山水、樓臺、[[花]]卉、人物、內外玲瓏,栩栩如生,崇祀巨廟,以美為觀,故如 [[ 屏風 ]] 、 [[ 床 ]] 榻、几案之屬,每有一事,輒值百數十金。蓋選材既佳,而掄藝亦巧。」由此可見臺灣攆轎 [[樹木| 木 ]] 工藝之精美。
==神轎類型==
輦轎的形式因其規模的大小也有不同的造形,除了專為降乩辦事之用的手轎之外,二抬與四抬神轎通常作太師椅造形而不附加轎頂,又稱為「武轎」,早期也有具轎頂者,現已較為少見。
* 「大轎」往往需要八個人來扛,所以稱「八助」。
* 「四轎」顧名思義是由四個人扛,也稱為「四輪」,亦有人稱「神的大椅子」。四轎的「轎仔腳」多由男生擔待,但「慈惠堂」系統(主神瑤池金母)則由女性擔綱。
* 「手轎」只要兩個人左右攙扶即可,亦有人稱「神的小 [[ 椅 ]] 子」。
=== 二抬神轎 ===
二抬神轎分為大、小兩種,較小輦轎又稱「手轎」,為所有輦轎中形制最小者,通常在輦轎上供奉小型神像,或是以神明符令張貼於輦轎椅背正面以代表神明,一般為事主請神問事之用,由乩童及其副手各執手轎左右兩邊的轎腿起乩降駕,以手轎的右側扶手前端或轎腿書寫出神明對事件的乩示,常見於民間宮廟、神壇起壇辦事的儀式中。
八抬神轎是所有神轎中體量最大者,其扛抬之方式同樣先在轎身左右各附加一根長轎槓,在前、後方以麻繩挑起一根橫向的短轎槓,然後在左右兩端又以直向的短轎槓支撐,而成為兩側各呈前後兩人扛抬之形式,轎身後方亦採相同的模式。八抬神轎主要供神祇乘坐之用,一般較少降乩辦事。
八抬輦轎則多作傳統宮廟屋頂式的轎頂,亦有「文轎」之稱,而其無頂者亦被視為「武轎」,多為王爺、[[城隍爺]]等武職神明所乘坐。八抬輦轎多以木雕、彩繪等手法加以裝飾,轎身之外也常加上一些錦飾,顯出華麗的氣派,以表示對神明的崇敬。八抬神轎一向最受民間重視,尤其是天后 天上 聖母( [[ 媽祖 ]] )所用的輦轎,因天后地位崇高而被稱為「鳳輦」。
近年來民間在舉行廟會活動時,多在八抬文轎下方加上輪車,以推動方式行進,或是將文轎安置於貨車之上。其中保生大帝所乘坐之神轎,盛行在神轎下方裝置固定輪車。 [[ 台北 ]] 大龍峒保安宮的神轎車,則在前方又以白 [[ 馬 ]] 、 [[ 麒麟 ]] 、 [[ 龍 ]] 等瑞獸前導,別稱為輦宮。
==工藝製作==
輦轎的製作,從「選購木材」開始。購入木材之後,依所需尺寸進行初步「裁切」,然後,將木材表面「刨平」,再裁成更精確的尺寸。等到裁切完成之後,依傳統方式製作「榫頭」,將輦轎的各個部份聯繫固定住。榫頭製好後,開始進行「組裝」。外型固定後,接著為「塗裝」,也就是木料的表面處理。塗裝有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是先用生漆打底,使木材的毛細孔能夠非 常扎 紮 實,再進行打磨,使得木料表面光滑細緻,觸摸具有質感,然後上 [[ 漆 ]] 。上漆需要多道程序,一般上漆八次,木材的光澤才會顯現出來。
==台灣民俗==
=== 王爺廟「觀輦轎」 ===
在臺灣,「觀輦轎」的活動盛行於王爺廟,主要功能為請示神明諭旨,供信徒問事以濟世解惑,或者用轎槓畫符進行靈療…等。在出巡、暗訪、過火…等重要儀式時,也會以觀輦轎來驅邪。「輦轎」的進行方式,有兩人各握一小「手轎」,以轎腳當乩筆;或兩人扛一小轎,以轎槓當乩筆;或四人扛一開蓬式轎,以挑擔當乩筆。輦轎座椅會用紅 [[ 布 ]] 條繫上神尊或令牌,將轎扛至案桌前,然後由法師唸請神咒,直到轎開始晃動,前面的乩手抬著轎槓,在案桌沙盤上飛文,由桌頭(翻譯神意的人)辨別字句,進行乩文解釋。由於桌頭要從轎槓所寫出的符號中找出解答,或看出暗示性的隱藏訊息,可說是觀輦轎的靈魂人物。
=== 民眾躦轎腳習俗 ===
近年信眾有躦轎腳之習俗,原來的形式是在從停駐的神轎底下躦過,以自己的身體來為神明墊腳,以祈解除厄運。後來在神明出巡時,信眾跪伏於路面上,讓神轎從身上通過,俗信有祈請神明解罪賜福之功能。<ref>[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64 宗教知識家/線上百科/攆轎]全國宗教資訊網</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