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6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甲午之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甲午之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1000h591%2F20171219%2F97f3-fypvuqc9557197.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1000h591%2F20171219%2F97f3-fypvuqc9557197.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甲午之战]]影响近代中国及东亚历史走向甚巨。但在[[日本]]历史学者藤村道生看来,如果只看陆军战场,甲午之战的军事规模,是可以用“微小”来形容的。<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25048.html 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故宫历史网] </ref>
藤村如此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日军的弹药消耗非常少: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所消耗的弹药为:步枪子弹一百二十四万一千八百发,炮弹三万四千零九十发。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看看十年后日俄战争中的南山战役,它以三个师团为骨干的第二军,在两天的时间内,就消耗了大约同等数量的弹药。如果仅限于同清国陆军作战,就可知日清战争的军事规模,是微小的。”
消耗步枪子弹者,主要是日本陆军士兵。他们在与清廷陆军的作战中,“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即取得了胜利,战争的规模确实不能说大。
第二个理由,是日军的伤亡虽大,但绝大部分非战争直接导致,而是来自疾病。藤村说:
“日本士兵的真正敌人是瘟疫。因为没有建立预防体制,卫生设备很差,所以许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间,入院治疗的达17万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国内的,约占派往海外士兵人数的三分之一,达六万七千六百人。在十七万入院患者中间,因战争而负伤的不过四千五百十九人。其余则是或患赤痢、疟疾、霍乱等传染病,或患脚气病。忽视卫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牺牲。”
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调动的总兵力,包括士兵24万余人、随军伕役15万余人,向海外派遣的军队总数约是17万余人(不包括伕役)。也就是说,在这场战争中,过半数士兵与随军伕役因病入院,超过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日军的医疗与后勤,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藤村此说并非虚言。比如,进攻澎湖岛时,日军的战斗伤亡甚少,但“我患瘟疫而死者达九百八十人,埋骨于马公城东南阳明门外,病者更不计其数。”再如,进攻台湾的日军合计3.7万余人,直接死于战事者为164人,间接死于疾病者却高达4642人。
下表是依据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一书提供的统计资料,制作的“甲午战争日军伤亡统计表”。由该表可知,战争直接导致的日军伤亡,主要发生在马关和谈(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前;瘟疫与疾病简介导致的日军伤亡,主要发生在马关和谈(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后。整个战争中,日军战伤而死者共计1417人,因疾病而死者共计11894人;后者是前者的8倍有余。
伤病员回国,自然也会把传染病带回日本国内。有统计称,开战初期,日本国内已出现霍乱,导致3.9万余人死亡。战争中期,日本国内又爆发了痢疾,共有15万余人患病,3.8万余人死亡。1895年进攻澎湖的军队染上霍乱,传回国内又造成4万余人死亡。政府与军方吸取教训,开始在战地、港口与火车站设立检疫所。
战争胜负已定后,为避免日军士兵集体归国造成更大规模的疫情,日本政府又决定对所有归国士兵进行检疫。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正遭受政治挫折的后藤新平被任命为“临时陆军检疫部事务官长”。后藤用两个月完成了检疫所的建设,用两个月完成了687艘舰船、23.2万余人的检疫工作。据说在这期间,后藤有43天没有上床休息。事后,后藤将自己的工作总结报告译成英文,分送英美各国,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继而也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
除了各种传染病,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脚气病,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疾病的症状是腿脚麻木无力,慢慢严重至感官衰退、全身虚脱,最后死于心脏机能不全,尤其常见于以精米为主要食物的地区。但以上关于脚气病的成因,是1901年之后才慢慢发现的,1894年的日本医学界对此尚一无所知,尽管日本天皇早在1878年,就资助成立了有陆军和东京大学医学部参与的专门机构,来研究脚气病——天皇的资助是有原因的,1878年日本海军有1485人患有脚气病,占到了全员的33%。不解决脚气病问题,日本海军很难有稳定的战斗力。
大略同期,海军军医高木兼宽,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从日本军舰的航海日志中有了一些发现:一艘名叫“龙骧号”的军舰,停泊于美国时,没有关于脚气病的报告。高木推测,这些士兵没有患病,有可能是吃了“洋食”的缘故。他艰难说服了海军方面在1882年做了一次实验,让一艘军舰远航数月,将舰上士兵的饮食由米饭变更为面包与肉类,实验结果是船上仅有数名船员患病。1894年,高木在日本海军推行新的食谱,变精米为米麦同食。不过,高木没有作出正确的解读,他推测是白米中可能含有某种毒素,需要摄入更多的蛋白质才能将其中和
陆军部的军医总监森鸥外不能认同高木的结论。他认为脚气病的源头是感染了某种细菌,这种意见得到了东京大学医学部的支持。森鸥外还写过一篇《[[日本兵食论大意]]》,主张大米的营养超过面粉,反对高木的“面包肉食论”。因为森鸥外的坚持,日本陆军没有效仿海军,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
这种饮食上的差异,带来了非常直观的结果。甲午战争中,参战的3000余名日本海军士兵,只有30余人患了脚气病;而在约17万陆军当中,患脚气病者多达3.4万余人,约4000人死亡。<ref>[http://www.scicat.cn/dd/20211019/480343.html 瘟疫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科学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甲午之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1000h591%2F20171219%2F97f3-fypvuqc9557197.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1000h591%2F20171219%2F97f3-fypvuqc9557197.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甲午之战]]影响近代中国及东亚历史走向甚巨。但在[[日本]]历史学者藤村道生看来,如果只看陆军战场,甲午之战的军事规模,是可以用“微小”来形容的。<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25048.html 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故宫历史网] </ref>
藤村如此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日军的弹药消耗非常少: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所消耗的弹药为:步枪子弹一百二十四万一千八百发,炮弹三万四千零九十发。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看看十年后日俄战争中的南山战役,它以三个师团为骨干的第二军,在两天的时间内,就消耗了大约同等数量的弹药。如果仅限于同清国陆军作战,就可知日清战争的军事规模,是微小的。”
消耗步枪子弹者,主要是日本陆军士兵。他们在与清廷陆军的作战中,“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即取得了胜利,战争的规模确实不能说大。
第二个理由,是日军的伤亡虽大,但绝大部分非战争直接导致,而是来自疾病。藤村说:
“日本士兵的真正敌人是瘟疫。因为没有建立预防体制,卫生设备很差,所以许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间,入院治疗的达17万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国内的,约占派往海外士兵人数的三分之一,达六万七千六百人。在十七万入院患者中间,因战争而负伤的不过四千五百十九人。其余则是或患赤痢、疟疾、霍乱等传染病,或患脚气病。忽视卫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牺牲。”
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调动的总兵力,包括士兵24万余人、随军伕役15万余人,向海外派遣的军队总数约是17万余人(不包括伕役)。也就是说,在这场战争中,过半数士兵与随军伕役因病入院,超过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日军的医疗与后勤,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藤村此说并非虚言。比如,进攻澎湖岛时,日军的战斗伤亡甚少,但“我患瘟疫而死者达九百八十人,埋骨于马公城东南阳明门外,病者更不计其数。”再如,进攻台湾的日军合计3.7万余人,直接死于战事者为164人,间接死于疾病者却高达4642人。
下表是依据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一书提供的统计资料,制作的“甲午战争日军伤亡统计表”。由该表可知,战争直接导致的日军伤亡,主要发生在马关和谈(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前;瘟疫与疾病简介导致的日军伤亡,主要发生在马关和谈(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后。整个战争中,日军战伤而死者共计1417人,因疾病而死者共计11894人;后者是前者的8倍有余。
伤病员回国,自然也会把传染病带回日本国内。有统计称,开战初期,日本国内已出现霍乱,导致3.9万余人死亡。战争中期,日本国内又爆发了痢疾,共有15万余人患病,3.8万余人死亡。1895年进攻澎湖的军队染上霍乱,传回国内又造成4万余人死亡。政府与军方吸取教训,开始在战地、港口与火车站设立检疫所。
战争胜负已定后,为避免日军士兵集体归国造成更大规模的疫情,日本政府又决定对所有归国士兵进行检疫。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正遭受政治挫折的后藤新平被任命为“临时陆军检疫部事务官长”。后藤用两个月完成了检疫所的建设,用两个月完成了687艘舰船、23.2万余人的检疫工作。据说在这期间,后藤有43天没有上床休息。事后,后藤将自己的工作总结报告译成英文,分送英美各国,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继而也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
除了各种传染病,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脚气病,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疾病的症状是腿脚麻木无力,慢慢严重至感官衰退、全身虚脱,最后死于心脏机能不全,尤其常见于以精米为主要食物的地区。但以上关于脚气病的成因,是1901年之后才慢慢发现的,1894年的日本医学界对此尚一无所知,尽管日本天皇早在1878年,就资助成立了有陆军和东京大学医学部参与的专门机构,来研究脚气病——天皇的资助是有原因的,1878年日本海军有1485人患有脚气病,占到了全员的33%。不解决脚气病问题,日本海军很难有稳定的战斗力。
大略同期,海军军医高木兼宽,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从日本军舰的航海日志中有了一些发现:一艘名叫“龙骧号”的军舰,停泊于美国时,没有关于脚气病的报告。高木推测,这些士兵没有患病,有可能是吃了“洋食”的缘故。他艰难说服了海军方面在1882年做了一次实验,让一艘军舰远航数月,将舰上士兵的饮食由米饭变更为面包与肉类,实验结果是船上仅有数名船员患病。1894年,高木在日本海军推行新的食谱,变精米为米麦同食。不过,高木没有作出正确的解读,他推测是白米中可能含有某种毒素,需要摄入更多的蛋白质才能将其中和
陆军部的军医总监森鸥外不能认同高木的结论。他认为脚气病的源头是感染了某种细菌,这种意见得到了东京大学医学部的支持。森鸥外还写过一篇《[[日本兵食论大意]]》,主张大米的营养超过面粉,反对高木的“面包肉食论”。因为森鸥外的坚持,日本陆军没有效仿海军,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
这种饮食上的差异,带来了非常直观的结果。甲午战争中,参战的3000余名日本海军士兵,只有30余人患了脚气病;而在约17万陆军当中,患脚气病者多达3.4万余人,约4000人死亡。<ref>[http://www.scicat.cn/dd/20211019/480343.html 瘟疫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科学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