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5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刘禅</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刘禅</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3/e2538f9829694eea9362aee665df9bb3.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3/e2538f9829694eea9362aee665df9bb3.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蜀汉后主刘禅:被后人误读千年,并非“乐不思蜀'''说到[[刘禅]],或许世人眼中的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是乐不思蜀、不以亡国为耻的阿斗。可刘禅毕竟是刘备之子,身旁更有卧龙相辅,也曾在三国后期统御一方,他真的那么无能吗?其实不然,世人皆知孔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却不知16岁登基的刘禅也是如此。<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24028.html 蜀汉后主刘禅:被后人误读千年,并非“乐不思蜀” 故宫历史网] </ref>
==贵为少主,却曾年少遇险==
刘禅的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幼年时就经历了两场差一点丧命黄泉的危机。虽遭不测却又算柳暗花明,幼主有难忠臣犯险,却让蜀主得利。这一险在刘备那里看来没有白挨,毕竟在一场苦肉计之下,刘备真正赢得了赵云近50载的誓死追随。
生于斯则长于斯,命中即为皇室人,便学打理朝堂事。刘禅的学业从未落下,这一点一滴的勤奋里面即有刘备的严苛管教,又有一代名相的苦心相授。
在诸葛亮所写的《[[与杜微书]]》中对刘禅的评价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一生用计、绝顶聪明的诸葛孔明不会看走了眼,能获得卧龙如此高度赞美与认可的刘禅也注定不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
执一方政,满经朝堂风雨
年少可以轻狂,年少也可以无畏,对于刘禅而言也自当如此。少时就会有人为他承担着一切风险,用命守护着他的美满日子,但有些责任终究逃脱不掉,花有凋零日,太子有上位时。当刘备白帝城驾崩,刘禅登基,一切也就都变了。曾经的玩伴成了君臣,曾经的老师成了相父,曾经的玩乐之心也只能尽封心底,从此要学着做一个大人,像父亲一样逐克复中原梦。
但事愿人违,刘禅在执掌蜀汉之时,蜀汉之气运已是由鼎盛期在一路下滑,经刘备不惜一切豁命与东吴一战且惨败之后,就算有卧龙也已是无力回天。
虽地盘在、将在、卧龙在,但眼下蜀汉王朝之局已经似风烛残年的老者,刘禅接盘的不过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烂摊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外忧也就算了,内患此时也已到来。时的蜀汉王朝内部早已划分为两派,一派以诸葛孔明为首,另一派则是李严为首,互相视彼此为眼中钉。刘备在世时尚且还好,但玄德故去,幼主上位,一切也就都变了,将不和君主则受难,君臣不能一心,实现宏图大业就更是遥遥无期,夹在中间的刘禅见此状也只得是从中调和。他所能做的便是让两派的矛盾不至于彻底激化,于是也就不惜代价和成本的支持孔明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虽看似冒险却也透露着刘禅的聪慧,两派各领其事各守其责,矛盾也就会少很多。
但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两派之间的矛盾也岂能是互不见面就能简单解决的?刘禅让孔明掌管军队,统兵负责北伐之事,良相出征朝中也必然要有人辅佐。出师表中倾吐着两朝老臣对王朝及君主的忠贞不二之心,但纵观全文在论举荐名臣志士这一方面诸葛孔明未向刘禅多说李严一字,仅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相父的话刘禅听了,表中所涉人等一一提拔重用,但两派之争依然存在,孔明已掌兵权,此时若忽视李严,将其嫌弃一旁,则将有失衡之嫌。
无奈刘禅只得提李严为粮草使,统领后勤保障、押运粮草之事,这样看起来一人主外,一人主内,也算和谐。
但两派的争锋在北伐军事上也未能产生统一意见,未像刘禅所想的那样搁置争议,共同圆梦,刘禅设计好的一石二鸟之计也因李严的缓发粮草,以致诸葛孔明因粮草供应不济,五伐五败。连年的征战而无战果,成为压倒蜀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乐不思蜀,无奈求全之策?
无论刘禅多渴望想让在天之灵的父亲看到刘家人的梦能在自己手中实现,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此时的蜀国已经和吴国撕破脸皮,再言合作御魏已是痴人说梦。作为三国里面积最小,国力最弱的蜀国必定有随时被虎狼之师攻陷的风险。面对虎视眈眈的大魏之军,刘禅可以做的只能是撑的更久一些。
公元263年,魏君邀阿斗会餐,席间因司马昭测试刘禅是否有降服之心而故意安排蜀地歌舞以试之,刘禅尽数说:“我已快乐的不思念蜀地!”当真不思念蜀地吗?若席间刘禅真的如实回答我无时无刻不思念蜀地,想归故里,魏君会给这个机会?司马家族会给这个机会?如实回答那才是真的愚蠢。
历史并未记载,或许我们可以斗胆猜测刘禅在前往洛阳之时也曾有过这样的心里纠结吧:
若他不去,必会落人口舌,给魏君伐蜀找到合适的理由;若去,这明摆是一场鸿门宴,此去凶险万分。大势虽去,但蜀地百姓还在、基业还在,为了父亲,为了一直追随蜀汉的百姓免遭战火,刘禅不得不去。
刘禅面见魏君,甘愿自降一等,行跪拜之礼。无论魏君如何调侃讥讽,刘禅只是那传言中的阿斗。面对魏君与司马家族一次又一次的试探,装傻充愣、毫无斗志可谓是刘禅的武器,就是要用这可能会让自己留下一辈子骂名的付出来换取魏君施舍的最后生机,为蜀地的老百姓再做最后一次争取吧。
苦苦支撑,人力终有尽?时无奈,兵力就是不如人,魏君之野心早已是路人皆知。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苦心经营的蜀国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也丧失了唯一忠心支持他帮助他圆父梦的人。蜀国现在所面临的局面便是老将已老,少将仍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刘禅你当如何选择?最终,刘禅作出了让他一生乃至后世都要背负骂名的决定。公元263年,邓艾兵临城下,蜀国国都城门大开,蜀君降魏,蜀国亡!
我们不赞同刘禅主动开门受降的做法,却也不得不结合当时的处境来进行深思:蜀国真的还有一搏之力吗?
当时蜀国形势非常的不乐观,大魏早已是兵强马壮,更有司马家族在旁相助。无论大魏与司马家族之间有何矛盾,但在一同征服蜀国和吴国的这一问题上,两者是达成一致意见的。再反观蜀国国内还是无一大将可用,尽数是还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何拼的过?更重要的是大魏已得人心,吴国隔岸观火。面对着地盘越来越大,脚步越来越近的魏国,蜀地属实是大势已去,再苦苦纠缠下去只会是百姓遭殃、生灵涂炭。
刘禅在位是自公元223年至263年,共40载,这时间看似虽短,却已经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若阿斗平庸,怎会稳坐40余年的蜀君之位,而能从容的让蜀地不被魏吴吞并?虽见阿斗主动降服,迎魏军占蜀,又有何人曾想结过此或为明哲保身之计。此计不仅让刘禅有颐养天年之去处,还让蜀地百姓因蜀君的主动降服而免遭战火,直到后来三家归晋之后,蜀地百姓也仍能因此而得到晋国给予的减税去役待遇。
对于刘禅而言,这一世被扶上位,虽不是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之际,却也是恩辱皆受过。这一生高低起伏,命途多舛,前半生享尽荣华,见过最美,后半生追忆父亲,逐梦中原。虽后期主动降魏,世人不解,但我无怨亦无悔。面对磨难我不曾低头,深陷狼窝我亦无惧,只是觉得愧对父亲。我真的尽力了,阿斗只能将您的事业延续于此了,父亲您会原谅我的吧?<ref>[https://www.sohu.com/a/489884219_121046216 被误解千年的亡国之君:乐不思蜀非我意,阿斗之心无人懂 搜狐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刘禅</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3/e2538f9829694eea9362aee665df9bb3.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3/e2538f9829694eea9362aee665df9bb3.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蜀汉后主刘禅:被后人误读千年,并非“乐不思蜀'''说到[[刘禅]],或许世人眼中的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是乐不思蜀、不以亡国为耻的阿斗。可刘禅毕竟是刘备之子,身旁更有卧龙相辅,也曾在三国后期统御一方,他真的那么无能吗?其实不然,世人皆知孔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却不知16岁登基的刘禅也是如此。<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24028.html 蜀汉后主刘禅:被后人误读千年,并非“乐不思蜀” 故宫历史网] </ref>
==贵为少主,却曾年少遇险==
刘禅的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幼年时就经历了两场差一点丧命黄泉的危机。虽遭不测却又算柳暗花明,幼主有难忠臣犯险,却让蜀主得利。这一险在刘备那里看来没有白挨,毕竟在一场苦肉计之下,刘备真正赢得了赵云近50载的誓死追随。
生于斯则长于斯,命中即为皇室人,便学打理朝堂事。刘禅的学业从未落下,这一点一滴的勤奋里面即有刘备的严苛管教,又有一代名相的苦心相授。
在诸葛亮所写的《[[与杜微书]]》中对刘禅的评价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一生用计、绝顶聪明的诸葛孔明不会看走了眼,能获得卧龙如此高度赞美与认可的刘禅也注定不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
执一方政,满经朝堂风雨
年少可以轻狂,年少也可以无畏,对于刘禅而言也自当如此。少时就会有人为他承担着一切风险,用命守护着他的美满日子,但有些责任终究逃脱不掉,花有凋零日,太子有上位时。当刘备白帝城驾崩,刘禅登基,一切也就都变了。曾经的玩伴成了君臣,曾经的老师成了相父,曾经的玩乐之心也只能尽封心底,从此要学着做一个大人,像父亲一样逐克复中原梦。
但事愿人违,刘禅在执掌蜀汉之时,蜀汉之气运已是由鼎盛期在一路下滑,经刘备不惜一切豁命与东吴一战且惨败之后,就算有卧龙也已是无力回天。
虽地盘在、将在、卧龙在,但眼下蜀汉王朝之局已经似风烛残年的老者,刘禅接盘的不过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烂摊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外忧也就算了,内患此时也已到来。时的蜀汉王朝内部早已划分为两派,一派以诸葛孔明为首,另一派则是李严为首,互相视彼此为眼中钉。刘备在世时尚且还好,但玄德故去,幼主上位,一切也就都变了,将不和君主则受难,君臣不能一心,实现宏图大业就更是遥遥无期,夹在中间的刘禅见此状也只得是从中调和。他所能做的便是让两派的矛盾不至于彻底激化,于是也就不惜代价和成本的支持孔明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虽看似冒险却也透露着刘禅的聪慧,两派各领其事各守其责,矛盾也就会少很多。
但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两派之间的矛盾也岂能是互不见面就能简单解决的?刘禅让孔明掌管军队,统兵负责北伐之事,良相出征朝中也必然要有人辅佐。出师表中倾吐着两朝老臣对王朝及君主的忠贞不二之心,但纵观全文在论举荐名臣志士这一方面诸葛孔明未向刘禅多说李严一字,仅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相父的话刘禅听了,表中所涉人等一一提拔重用,但两派之争依然存在,孔明已掌兵权,此时若忽视李严,将其嫌弃一旁,则将有失衡之嫌。
无奈刘禅只得提李严为粮草使,统领后勤保障、押运粮草之事,这样看起来一人主外,一人主内,也算和谐。
但两派的争锋在北伐军事上也未能产生统一意见,未像刘禅所想的那样搁置争议,共同圆梦,刘禅设计好的一石二鸟之计也因李严的缓发粮草,以致诸葛孔明因粮草供应不济,五伐五败。连年的征战而无战果,成为压倒蜀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乐不思蜀,无奈求全之策?
无论刘禅多渴望想让在天之灵的父亲看到刘家人的梦能在自己手中实现,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此时的蜀国已经和吴国撕破脸皮,再言合作御魏已是痴人说梦。作为三国里面积最小,国力最弱的蜀国必定有随时被虎狼之师攻陷的风险。面对虎视眈眈的大魏之军,刘禅可以做的只能是撑的更久一些。
公元263年,魏君邀阿斗会餐,席间因司马昭测试刘禅是否有降服之心而故意安排蜀地歌舞以试之,刘禅尽数说:“我已快乐的不思念蜀地!”当真不思念蜀地吗?若席间刘禅真的如实回答我无时无刻不思念蜀地,想归故里,魏君会给这个机会?司马家族会给这个机会?如实回答那才是真的愚蠢。
历史并未记载,或许我们可以斗胆猜测刘禅在前往洛阳之时也曾有过这样的心里纠结吧:
若他不去,必会落人口舌,给魏君伐蜀找到合适的理由;若去,这明摆是一场鸿门宴,此去凶险万分。大势虽去,但蜀地百姓还在、基业还在,为了父亲,为了一直追随蜀汉的百姓免遭战火,刘禅不得不去。
刘禅面见魏君,甘愿自降一等,行跪拜之礼。无论魏君如何调侃讥讽,刘禅只是那传言中的阿斗。面对魏君与司马家族一次又一次的试探,装傻充愣、毫无斗志可谓是刘禅的武器,就是要用这可能会让自己留下一辈子骂名的付出来换取魏君施舍的最后生机,为蜀地的老百姓再做最后一次争取吧。
苦苦支撑,人力终有尽?时无奈,兵力就是不如人,魏君之野心早已是路人皆知。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苦心经营的蜀国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也丧失了唯一忠心支持他帮助他圆父梦的人。蜀国现在所面临的局面便是老将已老,少将仍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刘禅你当如何选择?最终,刘禅作出了让他一生乃至后世都要背负骂名的决定。公元263年,邓艾兵临城下,蜀国国都城门大开,蜀君降魏,蜀国亡!
我们不赞同刘禅主动开门受降的做法,却也不得不结合当时的处境来进行深思:蜀国真的还有一搏之力吗?
当时蜀国形势非常的不乐观,大魏早已是兵强马壮,更有司马家族在旁相助。无论大魏与司马家族之间有何矛盾,但在一同征服蜀国和吴国的这一问题上,两者是达成一致意见的。再反观蜀国国内还是无一大将可用,尽数是还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何拼的过?更重要的是大魏已得人心,吴国隔岸观火。面对着地盘越来越大,脚步越来越近的魏国,蜀地属实是大势已去,再苦苦纠缠下去只会是百姓遭殃、生灵涂炭。
刘禅在位是自公元223年至263年,共40载,这时间看似虽短,却已经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若阿斗平庸,怎会稳坐40余年的蜀君之位,而能从容的让蜀地不被魏吴吞并?虽见阿斗主动降服,迎魏军占蜀,又有何人曾想结过此或为明哲保身之计。此计不仅让刘禅有颐养天年之去处,还让蜀地百姓因蜀君的主动降服而免遭战火,直到后来三家归晋之后,蜀地百姓也仍能因此而得到晋国给予的减税去役待遇。
对于刘禅而言,这一世被扶上位,虽不是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之际,却也是恩辱皆受过。这一生高低起伏,命途多舛,前半生享尽荣华,见过最美,后半生追忆父亲,逐梦中原。虽后期主动降魏,世人不解,但我无怨亦无悔。面对磨难我不曾低头,深陷狼窝我亦无惧,只是觉得愧对父亲。我真的尽力了,阿斗只能将您的事业延续于此了,父亲您会原谅我的吧?<ref>[https://www.sohu.com/a/489884219_121046216 被误解千年的亡国之君:乐不思蜀非我意,阿斗之心无人懂 搜狐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