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69
次編輯
變更
增加图片,增加分类
[[File:高丽1.jpg|缩略图|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
'''高丽'''(标音|繁=高丽,简=高丽,拼音Gāolí,注音ㄍㄠㄌㄧ同音字,糕离}},常被误读为:标音|繁=高丽,简=高丽,拼音Gāolì,注音ㄍㄠㄌㄧ同音字,糕力}}<ref>[《[[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第5版,2007年]</ref>(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目前,学术界多称之为高丽王朝,但自1935年起,包括大陆台湾多地学者等人称之为王氏高丽。如1935年章赋浏编《东洋史》第49页标题“一七 王氏高丽的前期”、第52页标题“一八 王氏高丽的后期”,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ref>[http://art.zjol.com.cn/05art/system/2009/08/20/015763287.shtml 举世闻名的高丽青瓷],世纪美术</ref><ref>[http://liaoyang.nen.com.cn/76852590016462848/20090617/2130894.shtml 高丽青瓷镶嵌菊纹枕],辽阳新闻网</ref><ref>[http://gaoliqingci.net/html/pkrtu.html 高丽青瓷]{{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高丽青瓷</ref>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ref>{{cite web
| pages = 38 - 48
}}</ref>
[[File:高丽2.jpg|缩略图|左|高丽时代建筑——礼山修德寺大雄殿]]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朝鲜三国时代|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称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ref>[http://www.kcckp.net/ch/periodic/todaykorea/index.php?contents+4541+2009-07+129+23 高丽,朝鲜第一个统一国家]{{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ref>[http://www.yidudu.com/read_2711_277405.html 亚洲的黎明—新韩风云五十年]{{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有观点认为高丽国号取自“山高水丽”一语的缩写,但可能只是后人附会而已。<ref>安鼎福:《东史纲目》附卷上:如高丽之丽本平声,后人读作去声,谓为山高水丽之称耳。</ref>
[[File:高丽大藏经1.jpg|缩略图|雕版高丽大藏经。]]
== 历史 ==
=== 高丽建国 ===
9世纪以后,[[新罗]]国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及农民叛乱,国家统治机构趋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脾将[[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济]]国。 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泰封]]国。衰落的新罗、后百济和泰封国三国鼎立时期,成为韩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
弓裔称王建国后,[[高丽太祖|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高丽终于降伏[[新罗]]。不过,对[[后百济]]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是,后百济很快陷入内乱,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内乱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时代地方豪强的势力,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 对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辽朝]]灭亡的[[渤海国]]遗民,与中国五代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接受他们的册封。他还两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关系,但是为日本方面拒绝。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岁。他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统一的王氏高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统一后三国后,王建仅统治了7年他的儿子就继位了。由于王建娶了新罗王室的公主为妻,并维持了朝鲜半岛贵族以前的势力范围,因此新罗贵族在王建去世后也没有挑战高丽统治朝鲜半岛的合法性。<ref>《世界历史百科全书》卷II 高丽王朝,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I: P238 Koryo dynasty</ref>
此后太祖的儿子[[高丽惠宗]]、[[高丽定宗]]、[[高丽光宗]]先后统治。[[高丽穆宗]]时期,1009年,高丽文官[[金致阳]]火烧高丽皇宫后威胁要杀死穆宗篡位。穆宗于是传北部戍边将领[[康肇]]救驾。康兆到开城后,立刻处死了金致阳及其支持者。与康肇为敌的大臣们马上散布谣言说康兆要谋反篡位。穆宗得知后开始策划杀死康兆。康肇于是下令其部下杀死所有与他为敌的人,包括穆宗王讼。高丽显宗时因康肇立发动康肇政变而继承皇位。
[[File:姜民瞻1.jpg|缩略图|左|姜民瞻(963年—1021年),高丽王朝前期大臣、将领。他是高丽[[康州]](今[[韩国]][[庆尚南道]][[晋州市]])人,父亲是元尹甫能,相传祖先为高句丽抗隋名将[[姜以式]]。因在高丽[[契丹]]战争中作为副元帅配合[[姜邯赞]]大破契丹军而闻名。]]
=== 中期统治 ===
1022年,[[高丽文宗]]被封为[[乐浪君]],1033年被任命为[[内书令]]。[[高丽靖宗|靖宗]]死后继承王位。任内[[佛教]]、[[儒教]]、[[美术]]、[[工艺]]等[[文化|文化活动]]都得以大力发展。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兴王寺]]出家为僧,法号义天,封[[大觉国师]]。佛教在全国大盛,[[私学]]兴起,不论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参与发经及讲课的活动。[[高丽献宗]]在位之时由母亲摄政,但在1095年[[禅位]]给叔叔[[高丽肃宗]]。1096年正月肃宗下令饮食节俭。二月[[乙丑]]献宗请出居[[兴盛宫]](宣宗[[潜邸]]),[[女真|西女真]]多次来朝。1103年六月[[宋朝]]和[[辽朝]]分别来高丽欲册封高丽王,七月东女真太师[[完颜盈歌]]遣使去高丽。肃宗死后睿宗在位。
[[高丽睿宗]]升遐后,外戚[[李资谦|李资谦]]拥立睿宗之子[[高丽仁宗]]为王。王年幼仅14岁,加上意志不坚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为王之外祖父[[李资谦]]及其党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资谦为图继续巩固自身地位,复将三女与四女进献为仁宗之后妃,结党营私,安插亲族与部属担任朝中内外要职,并以权位之便乘机诬陷忠良,铲除异己。甚至唆使党羽与其奴婢夺人财务,占人土地,引发民情愤慨。民间里巷间流传“十八子(李)将王”,李资谦闻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图谋篡王位。李资谦成为幕后实质上握有权力的统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于行事过度专擅,致使朝臣义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厌恶。 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灿]]、[[安甫麟]]暗中窥知仁宗厌恶李资谦的擅权,于是伙同上将军[[崔卓]]、[[吴卓]]等人密议,在半夜引兵入宫诛杀李资谦的党羽拓俊京之子[[拓纯]]与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报后,连忙也引兵入宫将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烧至内殿,仁宗紧急徒步逃至后苑避难,仁宗甚至淮备下令让位与李资谦以结束纷乱,近臣连忙上谏阻止,仁宗这才作罢。于是李资谦派遣党羽到各地捕杀[[安甫麟]]等数十名朝中要员,将仁宗软禁在寝所,并先后数次进毒药企图杀害仁宗,幸好每次都为王妃用奇智所救。 不久后,李资谦与拓俊京之间因为双方各自奴婢间的争执而产生嫌隙,两人关系因此日渐恶化。此时,得到仁宗密旨的内医崔思全前往说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并决心效忠王室。于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资谦,并将之流配至今之[[灵光]],李资谦数个月后病死于流配地;李资谦的党羽也均被流配至远地,李资谦嫁与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罢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别得到丰厚的赏赐。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后,却仗着功勋而日益嚣张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堕岛]](今之[[今智岛]])。
1146年,仁宗驾崩,由太子王晛继位,是为[[高丽毅宗]]。毅宗在位期间,贪图游山玩水,亲近文臣,例如[[许洪材]]、[[李复基]]、[[韩赖]]、[[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宠信。相对地,武臣则受到了疏远甚至歧视。当时高丽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毅宗的行为更加激化了文臣与武臣之间的矛盾。
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君主列表|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征讨日本,史称[[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庆]]率兵三万,协助元朝的军事进攻。元朝、高丽联军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遭到[[台风]]的袭击而全军覆没。[[高丽蒙古战争]]后,元朝同意高丽保留其[[传统文化]]“从其国俗”。忠烈王成为元朝驸马后,为了讨好元朝,每年都重金向元朝朝贡,并献上[[贡女]]、[[宦官]]等。在1278年下达了[[胡服辫发]]之令,鼓励[[朝鲜人|高丽人]]采纳[[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著[[蒙古装]],留[[发辫]],吃蒙古食物。此后高丽的王世子都在元朝的宫廷里按照蒙古贵族的习俗抚养,并且同时拥有蒙古名字。此后,忠烈王又多次携王后前往元大都朝见,被忽必烈赐予“[[驸马高丽王]]”的金印。
1279年,忽必烈计划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并遣使到高丽的[[庆州市|庆州道]]检察兵器。在经历了一系列淮备之后,元朝、高丽联军于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称[[弘安之役]]。忠烈王亲自来到[[合浦]](今[[庆尚南道]][[昌原市]]马山合浦区)督战。不过最终联军又遭台风而惨败。忽必烈最终放弃了攻打日本的计划,并在1282年废除了[[征东行省]] 。1289 。 1289 年,元朝叛乱贵族[[乃颜]]的余党[[哈丹]]攻入高丽,忠烈王逃往[[江华岛]]避难,1291年回到[[开城|开京]]。1298年,庄穆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去世。由于有人怀疑庄穆王后是被谋杀,引发高丽宫廷争斗。忠烈王被迫让位给世子王璋(即[[高丽忠宣王]]),自己则被尊为[[太上王]],并接受了元朝逸寿王的封号。但由于忠宣王的夫人[[宝塔实怜公主]]和高丽王妃集团之间的争斗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让忠烈王复位。1290年,应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
1296年高丽忠宣王王璋与元朝宗室[[甘麻刺]]之女蓟国公主[[宝塔实怜]]成婚。在各种压力之下,忠宣王于1313年上表请求退位,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江陵大君王焘([[高丽忠肃王]]),并请求册封异母兄江阳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皓(蒙古名完泽秃)为沉阳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请求,封他为太尉王,但要求其返回高丽。忠宣王不得已携王后返回高丽,并让王皓以秃鲁花(人质)的身份留在元朝。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长期耽留元大都不归。
1317年,由于济州大护军[[张公允]]、济州副使张允和的贪婪和暴虐,岛民[[金成啸]]发动叛乱,驱逐了岛上的[[耽罗星主]]。星主逃往高丽,忠肃王派宋英前往安抚,随即叛党斩为首之人投降。1320年,[[元英宗]]欲推行[[汉法]],但被太皇太后[[答己]]阻挠。元英宗怀疑上王(忠宣王)是[[太皇太后]]的一党,以学习[[佛法]]为名,将上王流放到了[[吐蕃]]的[[萨思结]]。1322年,[[权汉功]]等人图谋拥立沉王[[王皓]]为高丽王,在[[慈云寺]]召集百官上书[[中书省]]请愿。随即忠肃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滞留无法归国。而就在此时,高丽的大臣[[柳清臣]]、[[吴潜]]也上书请求在高丽设置像[[内地]]一样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绝了 。1323 。 1323 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区]])。同年[[南坡之变|元英宗被暗杀]]。1324年,忠肃王被允许归国,并赐予国王之印章。忠肃王归国之后,将有在拥立沉王的请愿书上签名的大臣全部罢免官职。同时上王也被从朵思麻召回元大都。1327年,派遣世子王祯前往元大都充当宿卫。此时柳清臣、吴潜再次向元朝使者进谗,诡称忠肃王盲聋喑哑不理政事,要求元朝让他传位给所谓的王世子王皓,但元使通过与忠肃王的谈话消除了这个嫌疑。忠肃王大肆逮捕流放沉王之党,柳清臣也于1329年客死元朝。1330年,忠肃王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忠惠王王祯,自己则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于忠惠王贪于酒色不理政务,继任第二年就被元皇帝叫到元大都。1332年,元朝命令忠肃王复位。次年,忠肃王与沉王王皓在[[临江]][[卵山寨]]相会,又在[[大同江]]宴请沉王,达成和解 。 1330年,忠肃王要求退位后,元文宗让忠惠王返回高丽继承王位,并娶元关西王焦八之女[[德宁公主]]为妃。1340年,忠肃王去世。虽然忠肃王讨厌忠惠王,但在临终前仍然以其为继承人,并派李揆前往元朝,请求让[[忠惠王]]袭位,元廷最终让忠惠王再次继承了王位。忠惠王时期统治无道,高丽百姓见到忠惠王出行就纷纷逃避。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辙]]等上书中书省,称忠惠王荒淫无道,请立行省以安百姓 。
忠穆王继位后由德宁公主摄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将先王宠信的佞臣全部罢免。同时任命了一些贤臣,并将忠惠王建造的新宫拆毁,改建为崇文馆。对禄科田的制度的弊端进行改革,设立赈济都监救济百姓。闵渍等增修《编年纲目》,下令编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三代的实录。1346年又整治都监。由于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万非法夺占他人田地,被下狱死。元朝因此遣使前来调查,罢免了一些官员,并任命王煦为判事,下令整治都监。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将[[胡拔都]]深入到东女真地区,招抚当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进抵[[端州]],女真首领[[金同不花]]降附,高丽命令其大将[[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战于[[吉州平]],女真败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崔莹]]密议进攻[[辽东]],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反对无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东。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在[[威化岛]]回军,回师[[松都]],流放崔莹。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八月,都总中外诸军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图复辟,事败,李成桂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高丽恭让王|恭让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岛|江华]],十二月被诛。恭让王以李成桂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松都寿昌宫即位,时年五十八岁。高丽王朝灭亡。
== 对外关系 ==
=== 与辽朝 ===
[[契丹]]于926年灭[[渤海国]]后,[[高丽太祖]]吸纳渤海遗民并打算北伐。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但遭高丽太祖拒绝。 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万夫桥事件]])。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并与[[宋朝]]结盟。为了防止高丽与宋联合对付契丹,契丹先后于983年,985年,989年小规模偷袭高丽。<ref>《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二卷,高丽王朝,''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I, P238 Koryo Dynasty</ref> 993年,80万契丹大军越过[[鸭绿江]]大举入侵高丽西北部。高丽军队与契丹在凤山郡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将契丹大军阻挡在清川江。 契丹意识到以武力征服朝鲜半岛的代价较大,于是契丹开始与高丽进行谈判。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并臣服契丹后,契丹军撤退 。1009 。 1009 年高丽发生军变。主张抗辽的大将[[康肇]]杀死[[高丽穆宗]],拥立[[高丽显宗]]为王。 契丹趁机以平叛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入侵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契丹军占领开城后,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担心会受到高丽反击,开始撤退。高丽趁势反攻,给予契丹沉重打击。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双方之后议和,以后契丹再也没有入侵高丽。<ref>[http://www.cn1n.com/history/acn/2007628/18142723345.htm 宋辽时期辽与高丽的战争]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3222729/http://cn1n.com/history/acn/2007628/18142723345.htm |date=2007-10-13 }}, 中国在线. 2007年6月28日</ref>
=== 与女真 ===
高丽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930-1105年),高丽官学设立,后衰退,私学兴起。第二阶段(1106-1303年),官学得到复兴,高丽教育进入全盛期。第三阶段(1304-1392年),高丽从[[元朝]]引入了[[程朱理学]],促进了官学的复兴。{{r|韩文化|page=146}}
高丽官学由[[国子监]]、学堂和[[乡校]]构成{{r|韩文化|文化|page1=146|page2=291}}。太祖十三年(930年),西京[[平壤]]和一些地区出现了乡校。[[高丽成宗|成宗]]六年(987年),高丽开始向地方十二州派经学博士和义学博士,高丽中央开始管理地方教育。乡校作为高丽官学的地方教育机构也在这一时期在高丽得到普及。{{r|hist| page=108}}958年,高丽开始建立[[朝鲜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把儒学经典列为考试科目{{r|韩文化|page=146}}。成宗十一年(992年),高丽将国学改称为国子监。[[高丽文宗|文宗]]时期(1047-1083年),国子监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文学等儒家学部外,还增设了书学、算学、律学等技术学部,拥有完善的“京师六学”。 [[高丽睿宗|睿宗]]四年(1109年),国子监增设了“七斋”。一到六斋为儒学斋,即学习《[[周易]]》的丽泽斋、学习《[[尚书]]》的待聘斋、学习《[[毛诗]]》的轻德斋、学习《[[周礼]]》的求仁斋、学习《[[戴礼]]》的服膺斋、学习《[[春秋 (书)|春秋]]》的养正斋。第七斋为武学斋(讲艺斋)。忠烈王时期国子监被改名为“[[成均馆]]”。{{r|hist| page=107}}学堂是高丽中期在[[开京]]设立的中等教育机构,主要向私学[[书堂]]的进修者传授经典、技术、宗教等{{r|文化| page=291}}。
高丽私学兴起于[[高丽文宗|文宗]]时期(1047-1083年),由高丽重臣[[崔冲]]首创。文宗七年,崔冲辞去官职,后在松岳山下创建以九经三史为中心的九斋私学堂。其弟子在[[朝鲜科举制度|高丽科举]]考试表现不凡,颇具影响。文宗九年(1055年),开京先后又出现了11个由出身官僚文人设立的私学。这十二家私学被称为“十二功道”或“十二公徒”{{r|hist|page=108}}除了十二功道,高丽私学还有在高丽中期[[高丽仁宗|仁宗]]时出现的[[书堂]]。书堂是面对平民子女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专注于教育大众化。[[朝鲜王朝]]时期书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r|文化| page=291}}
==文学==
高丽是[[朝鲜文学史]]上各种文学体裁确立的时期。国语诗歌在新罗[[乡歌]]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改进、创作,最终形成了国语诗歌的正统体裁[[时调 (朝鲜)|时调]]。国语诗歌的创作群体由民间扩展到了上层文人。在汉文文学方面,古、近体诗、词、骚均有名作出现。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中的两位[[李奎报]]和[[李齐贤]]都是出自高丽时期。 高丽时期还首次出现了风格鲜明的诗歌流派“海左七贤”。散文方面也是古文、骈文、赋、应用文等凡中国有的散文文体无所不用,并且达到很高的水平。高丽官修正史《[[三国史记]]》的出现确立了史书的体式。传记文学在此基础上兴盛发展起来。高丽后期还出现了稗说体散文,为后世[[小说]]的出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高丽文学作品佚失严重,现存作品较少。现传有文集的或被后人编辑成集的文人约有30人,有作品传世的人有近400人,诗歌2万余首,文4000篇左右。不过,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高丽作品中,人们依然可以看到高丽文学的兴盛。{{r|通史|page =253-266}}
===诗歌===
====国语诗歌====
[[朝鲜三国时代|三国时期]]出现的[[乡歌]]在高丽前期得到继续的发展。高丽高僧[[均如]]为了用通俗语言向民众解说深奥佛理,在[[高丽光宗|光宗]]十八年以《[[华严经]]》中的“普贤十愿”为基础创作了《普贤十愿歌》。《普贤十愿歌》在当时的广为传唱,甚至被人们当成治病的咒语。其汉文译诗传人宋朝后,宋朝君臣甚至说“愿王歌主必是一佛出世。”{{r|通史|韦旭昇|page1=270-271|page2=136-137}}除了《普贤十愿歌》以外,高丽还有一些可能是[[乡歌]]的国语流传下来。据《高丽史·乐志》记载,有一首以[[乡札|乡札标记法]]刻在[[瑟]]底的国语歌《寒松亭》,被传入中国江南。虽然是汉字,但江南人却不能理解其意。江南人于是请教当时出访江南的高丽人张晋公。张晋公于是将其翻译成了一首汉诗流传了下来:“月白寒松夜,波安静浦秋。哀鸣来又去,有信一沙鸥。” 不过,该国语歌的原词已失传。此外,据《灵鹫山大慈恩玄化寺碑阴记》记载,1018年[[高丽显宗]]为给其母后祝福,修建玄化寺,并亲撰“国风体”,群臣也献上11首“词脑歌”以示祝贺。“国风体”取自《诗经·国风》,意为民歌体裁,应该也是“词脑歌”。此后,由于朝鲜语的变化和汉语在上层文人中的兴起,乡歌变得不适合时代要求。{{r|通史|page=274-275}} 高丽时期出现了一种朝鲜民族诗歌体裁长歌(“俗谣”、“别曲”)。长歌在形式上很自由,没有[[乡歌]]那样四句、八句或十句的固定模式。长歌的题材广泛。现存的高丽长歌有《西京别曲》、《青山别曲》、《双花店》、《动动》(咚咚)、《处容歌》、《满殿春》、《履霜曲》、《郑石歌》、《思母曲》、《嘎西里》、《井邑词》11首。 现存的高丽长歌的节奏、音律各不相同,仍保持着民歌自由的形式。除《思母曲》等少数长歌是单章外,大多数长歌都是联章体,分成许多结构比较统一的小章节的歌曲。这些小的章节围绕同一主题反复咏唱,因此得其名“长歌”。长歌最明显的特征是由感叹句和拟声词等组成的没有明确意义的衬词句。在乡歌中,感叹词只是作为一个乐句的组成部分。而在长歌中,感叹词则可以组成独立的乐句(因此被称为衬词句),而且反复出现。这也大大加强了长歌的抒情性。许多现存高丽民间长歌因被选入宫中为君王、士大夫们娱乐,而曾遭到宫廷乐官的删改,并非长歌之初的民间面貌。{{r|通史|page=279-288}} [[武臣政权|高丽武臣当权时期]],文人对政治失去兴趣,对文学的教化责任感也降低了。文人开始公开创作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在传统上,这是国语诗歌的内容)使汉诗与国语诗歌的界限变得模糊。景几体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将国语诗歌和汉诗相结合的探索性的尝试。13世纪的翰林学士共同创作的《翰林别曲》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首景几体歌。《翰林别曲》由反映的是高丽文人在武臣当权的情况下对政治绝望之余,饮酒赋诗,寄兴山水的闲适生活。它非汉诗,也不同于传统的国语诗歌,采用的是联章体,有着严格的格律,每章都以“为!某某景几何如”(意为“啊,某某的情况究竟怎么样”)结尾,因此被称为“景几体”歌。
====汉文诗歌====
高丽前期汉文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朴寅亮是高宗、文宗时期的文人。他曾在辽预入侵高丽时奉命撰写国表,平息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1080年朴寅亮随户部尚书柳洪奉使入宋。据《高丽史·朴寅亮传》记载:“宋人见寅亮及觐所著尺牍表状题咏,称叹不置,至刊二人诗文,号《小华集》。”《小华集》后散佚,不过朝鲜初期的《东文选》等文献中收录有部分朴寅亮在中国期间创作的作品{{r|通史|page=313-314}}。金富轼有文集20卷,但都已失传。现存的金富轼诗歌作品仅有《大东诗选》、《东文选》、《破闲集》等收录的十几首。他的五古作品《结绮宫》是朝鲜现存较早的古体诗之一。 金富轼的诗歌与[[郑知常]]齐名,两人都是高丽最早大力写[[七律]]的人,但两人风格很不同。金富轼的诗歌一般带有说教色彩,较为凝重。郑知常的诗歌则很灵活,[[唐诗]]韵味十足。在大多数高丽文人还在学习唐诗技巧的时候,郑知常已经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过他在妙清之乱时被金富轼以串通叛贼的罪名处死后,人们几十年里都不敢在正式场合提及他,因此他的作品没有被整理成集,大多失传。但仅从散见于《破闲集》、《补闲集》、《东文选》的十几首郑知常的作品,人民就可以看到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他的诗歌以七律为最佳,被朝鲜历代诗人推崇。他的七律是高丽近体诗成熟的标志。{{r|通史|韦旭昇|page1=316-323|page2=76-79}}。
高丽中期,由于[[武臣政权|武臣专政]],高丽文人纷纷隐居山林躲避迫害,并通过作诗表达对当时高丽政治的批判。明宗在位期间,高丽文坛出现了[[李仁老]]、[[林椿]]、吴世才、赵通、皇甫沆、咸淳、李湛之七人组成的文人团体“海左七贤”。这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汉诗流派。“海左七贤”的成员都是对武臣政权颇为不满的穷苦潦倒的下层文人,核心人物是李仁老。李仁老(1152-1221年)自幼就是孤儿,被一僧人抚养成人。他著有《银台集》20卷、《后集》4卷、《破闲集》3卷。其中《破闲集》是他在其它成员的建议下,为保护朝鲜民族诗歌遗产创作的[[朝鲜文学史]]上最早的诗话。{{r|通史|韦旭昇|page1=324-333|page2=80-82}}
高丽现实主义诗人[[李奎报]]与[[崔致远]]和[[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在他晚年期间,他的儿子李涵将其作品编辑整理成《东国李相国集》41卷。在他去世后,李涵又将遗稿编辑成《东国李相国集后集》12卷。这53卷作品共收录有2000余首诗,500多篇文章是现存最早的高丽个人诗文集,也是当时朝鲜文学史上作品数量最多的一部个人文集。不过据李涵在《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序》中说,李奎报的作品“仅存十之二三”{{r|通史|韦旭昇|page1=347-387|page2=86-98}}。 李奎报初期的诗歌主要是历史题材的浪漫主义作品,比如长篇叙事诗《[[东明王篇]]》、《开元天宝咏史诗》、《三百零二韵诗》。出任官职期间,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农民疾苦,批评腐败政治的现实主义作品,比如《代农夫吟》、《新谷行》、《孀妪叹》、《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自嘲入京后作》、《眼昏有感赠全履之》、《责猫》、《苦热》等。李奎报的晚年正值[[蒙古入侵高丽]],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爱国主义抒情诗,比如《闻官军与虏战捷》、《闻鞑靼人入江南》、《十月电》等{{r|韦旭昇|page=86-98}} 。 [[李齐贤]]是续李奎报后高丽的又一位大诗人,俩人被称为高丽汉诗双壁。迷恋[[元大都]]生活的[[高丽忠宣王|忠宣王]]退位给[[高丽忠宣王|忠宣王]]后,更加沉迷于诗酒,经常邀请中国名士,但有时却窘于元朝文人的提问,于是召李齐贤入元作他的侍臣。李齐贤在元期间,广交中国名士,游览大江南北,作了许多诗词。1321年,在[[元英宗]]即位后,忠宣王遭人陷害被元英宗逼迫削发为僧,以学[[佛教]]为名流放[[吐蕃]]。李齐贤全力救助忠宣王和挽救高丽的独立性,往返于高丽和元朝。经过多次上书元廷,他最终使设行省之事无疾而终,并使忠宣王返回元大都。李齐贤的诗很含蓄,他的爱国诗不像李奎报那样直抒对入侵者的憎恨,或是大肆宣扬祖国的历史文化,而是大多以婉转、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一方面这是由于他在元朝人在屋檐下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是他的风格。李齐贤是朝鲜文学史上为数很少的词人 。
[[李穑]]是高丽晚期汉文文学成就较大的最后一位诗人。他十四岁时科举及第,后随父亲赴元,就读于元大都的大学。1353年,他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中第二甲第二名,后被任命为翰林文学承仕郎。他回国后在高丽任要职,晚年曾一度遭流放。[[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他被封爵,受到极高的尊重。李穑是高丽留诗最多的诗人,他的文集《牧隐集》收录有6000余首诗歌和300余篇文章。[[权近]](1352-1409年)在《牧隐行状》中说他:“凡为文章,操笔即书,如风行水流,略无凝滞,而辞义精到,格律高古,浩浩滔滔如江河注海。”他的代表作品有《演福寺》、《高歌》、《蚕妇》、《骊江迷怀》、《浮碧楼》等。{{r|通史|韦旭昇|page1=341-343|page2=111-120}}
===散文===
传记是高丽散文中的重要文学遗产之一。高丽官修正史《[[三国史记]]》在体例和思想内容方面都是遵循正史的原则所修。但《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是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教化为原则,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淮,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淮。这使得《三国史记》有了其它一般正史所不能及的文学价值。《三国史记》的“列传”是最具文学价值的部分。其“本纪”部分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纪”部分中用于描写君主的文字占到了全书的9%,远高于中国正史的比例,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仁义的[[赫居世]]、儒雅的[[真兴王]]、先知的[[善德王]]等性格丰满、层次丰富的君主形象。其塑造方法很接近文学形象的方法{{r|通史|韦旭昇|page1=432-437|page2=149-150}}。 《三国史记》列传部分大多是有关[[朝鲜三国时期]]和[[统一新罗]]时期的政治或军事人物,主要有《金庾信传》、《乙支文德传》、《朴堤上传》等。《金庾信传》共三卷是《三国史记》中最长的列传。它是金富轼根据[[金庾信]]玄孙金长清所作的《金庾信行录》删减,整理而成,记录了在朝鲜三国统一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金庾信将军的一生事迹。《三国史记》的列传中也有些以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比如《[[都弥|都弥传]]》、《薛氏传》、《知恩传》等。《三国史记》中还有些包括《崔致远传》、《强首传》、《金生传》等有关于文人学者的传记,但这些传记只是提供若干历史资料,文学价值不大。{{r|韦旭昇|通史|page1=149-150|page2=432-437}} [[赋]]是高丽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使得写文作赋成为高丽文人的基本技能。高丽最为流行的赋体是骈赋。高丽的骈体文主要是应用文。许多高丽的表、状、书、铭等公文都是用骈文写成。高丽忠恵王年间,崔瀣即编纂的《东人之六四六》(1338年)收录了高丽中叶以前的骈文、骈赋。虽然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流传下来,但仅从现存的数十位作家的400余篇文章中就可看出高丽赋与骈文的兴盛。 金富轼是留有作品的最早高丽赋作家。他的《哑鸡赋》在描绘了一个肃杀的环境下,对鸡不按天性鸣叫发出了警告,使人感觉内有寓意。崔滋的《三都赋》是篇爱国大赋,存于《[[东文选]]》中。中国[[西晋]]文学家[[左思]]为了超越[[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出了名篇《[[三都赋]]》,引得当时的人们争相传抄,以致洛阳为之纸贵。《两都赋》、《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都是通过对比当朝和前朝的首都,来褒扬当朝的首都和政治制度。但崔滋的《三都赋》却具有更为复杂的内涵。 高丽时期,开京与西京之争由来已久,[[开京]]和[[平壤|西京]]出身的官员都有很强的地域概念。仁宗时期发生的妙清之乱就是因为妙清主张迁都西京未果而引发的。[[蒙古入侵高丽]]时期,[[江华岛]]成为高丽的临时国都,被称为江都。崔滋的《三都赋》创作于江都时期,通过西都辩生、开京谈叟和江都正议大夫三人的主客问答的方式展开描写。三人分别夸赞高丽的西京、开京和江都三个都城和相应的制度。崔滋在《三都赋》描绘了三都优美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并通过三人的相互辩驳,批判了三种错误,提出自己的立国主张。第一是批判“应谶立国”的观念,提出“祖圣龙兴,应天顺人,非以地理图谶之荒唐”的观点;第二是批判“以险立国”,提出“固国不以山河,在德不在险”;第三是批判沉醉宴乐的态度,提出“凡政理清平,皆由俭始”。这些观点都直接针对高丽统治者在蒙古入侵期间依仗江华岛天险消极应战,不顾民生疾苦横征暴敛以满足自己享乐的腐败行径,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r|通史|page=485-489}}。 拟传体是一种以物为主人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仿照正史列传的写法,为其立传的特殊散文形式。这种文体从中国传人朝鲜后,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朝鲜民族的性格有着风趣幽默的一面,在传统民间文学中,[[寓言]]很发达。拟传体散文很符合朝鲜民族的精神和艺术表达习惯。高丽时期史传文学的成熟也为拟体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此外,高丽散文一直热衷于学习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国散文,[[韩愈]]的拟体散文《毛颖传》因此对高丽拟体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高丽拟体散文多出现在高压的[[ 赋武臣政权|武臣执政时期]] 是高丽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使得写文作赋成为 , 高丽文人 的基本技能。高丽最为流行的赋体 对政治都 是 骈赋。高丽的骈 敢怒不敢言,拟 体 散 文 主要是应用文。许多 成了 高丽 的表、状、书、铭等公 文 都是用骈文写成。高丽忠恵王年间,崔瀣即编纂的《东 人 之六四六》(1338年)收录了高丽中叶以前 表达对社会不满 的 骈文、骈赋 一种方法 。 虽然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流 由于这些原因,拟 传 下来,但仅从现存的数十位作家的400余篇 体散 文 章中就可看出 在 高丽 赋与骈文的兴盛。金富轼是留有作品的最早高丽赋作家。他的《哑鸡赋》在描绘 出现 了 一个肃杀 蓬勃 的 环境下,对鸡不按天性鸣叫 发 出了警告,使人感觉内有寓意 展 。 崔滋的《三都赋》是篇爱国大赋,存于《[[东文选]]》中。中国[[西晋]]文学家[[左思]]为了超越[[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花了10年 林椿 的 时间创作出了名篇 《[[三都赋]]》,引得当时的人们争相 麴醇 传 抄,以致洛阳为之纸贵。《两都赋 》、《 二京赋 孔方传 》 和左思的《三都赋》都 是 通过对比当朝和前朝的首都,来褒扬当朝的首都和政治制度。但崔滋的《三都赋》却具有更为复杂的内涵。高丽时期,开京与西京之争由来已久,[[开京]]和[[平壤|西京]]出身的官员都 两篇 有很强 批判性和现实性 的 地域概念。仁宗时期发生的妙清之乱就是因为妙清主张迁都西京未果而引发的。作品,前者写[[ 蒙古入侵高丽酒]] 时期 ,后者写[[ 江华岛钱]] 成为 ,是现存 高丽 最早 的 临时国都,被称为江都 拟体散文 。 崔滋的《三都赋》创 作 于江都时期 者借物寓意 ,通过 西都辩生、开京谈叟 总结酒 和 江都正议大夫三人的主客问答的方式展开描写。三人分别夸赞高丽的西京、开京和江都三个都城和相应的制度。崔滋在《三都赋》描绘了三都优美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并通 钱历史功 过 三人的相互辩驳 , 批判 鞭挞 了 三种错误 统治者的贪婪无耻 , 提出 抒发 自己 的立国主张。第一是批判“应谶立国”的观念,提出“祖圣龙兴,应天顺人,非以地理图谶之荒唐”的观点;第二是批判“以险立国”,提出“固国不以山河,在德不在险”;第三是批判沉醉宴乐的态度,提出“凡政理清平,皆由俭始”。这些观点都直接针 对高丽 当时武臣 统治 者在蒙古入侵期间依仗江华岛天险消极应战 的愤恨。受这两篇文章的影响 , 不顾民 [[李奎报]]后来也仿作了一篇《麴先 生 疾苦横征暴敛以满足自己享乐的腐败行径,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r|通史|page=485-489}} 传》 。
[[稗说体散文]]是高丽后期出现的类似笔记类的文学体裁。稗说体散文围绕诗人、诗句,记述大量的逸闻趣事,传说,期间夹杂着作者的评论。稗说体散文为朝鲜后世小说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存高丽稗说体文集有[[李仁老]]的《破闲集》,[[崔滋]]的《补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四部。除了[[诗歌]]外,稗说体散文还记载了许多有关文、[[赋]]、[[对联]]、[[酒令]]等其它文学体裁,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轶事。{{r|通史|page=497-506}}
===民间文学===
传下来的高丽民间故事数量不多,主要被记载于历史地理文献和稗说体著作中。[[姜邯赞]]的故事是高丽广为流传的传说。崔滋的《补闲集》记录了[[高丽显宗|显宗]]称赞高丽抗辽名将姜邯赞的一首诗,并对姜邯赞的故事进行了描述,加入了民间有关姜邯赞的传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姜邯赞故事版本。民间传说中为了纪念姜邯赞,给他的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其实他的父亲是高丽开国功臣之一的弓珍。崔滋在《补闲集》中也对此作了说明。之后出现的姜邯赞故事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 比如朝鲜王朝初期成倪的《慵斋丛话》添加了姜邯赞用神力消除虎患的故事。在口头流传的故事中,姜邯赞的故事更为离奇,说姜邯赞的父亲原本有生100个儿子的命,姜邯赞是他在与99位女子结婚后,没有生下儿子的情况下,与狐女结合而生,是100个儿子合成的,因此拥有神力。还有故事说姜邯赞是星宿下凡,原本是位天下无双的美男子,但他认为太英俊难以成大事,就让麻神在他脸上刻了许多的麻子,成了丑陋的人。{{r|通史|page=520-521}}
高丽还有一则有关[[朴渊瀑布]]的民间故事,记载于《东国兴地胜览》中。朴渊瀑布是位于朝鲜[[开城]]北部的一处风景名胜,是“松都三绝”之一,与[[金刚山 (朝鲜)|金刚山]]的九龙瀑布和[[雪岳山]]的大胜瀑布一起被称为朝鲜半岛三大瀑布{{r|赵杨|page=58}}。据说有一位姓朴的进士在渊边吹笛。居住在渊低的龙王女儿,听到笛声后,被深深打动,于是浮出水面向朴进士表达爱意。龙女后将朴进士带入水中的龙宫。朴进士的母亲见儿子久出不归后,找到瀑布下,不见儿子,而痛哭失声,投身潭中而死。之后,人们把这个瀑布称为朴渊瀑布,称那个潭为姑母潭(老妪潭)。包括[[李奎报]]、[[李齐贤]]]等许多朝鲜文人都写过有关朴渊瀑布及其传说故事的诗歌。{{r|通史|page=521-522}}
建国初期,高丽设立了医学教育与行政机关体系。太医监主管全国医疗行政和医生教育及任用,尚药局负责王室的医疗事务,此外还有东宫医官、翰林医官、食医、军医、兽医、狱医等以及东西大悲院、济危宝、恵民局、救济都监等救疗机构。在医学教育方面,高丽在建国初设有医学院,主要邀请宋医教授医生。958年,高丽开始通过科举考试任用医官。[[高丽成宗|成宗]]和[[高丽穆宗|穆宗]]时期,高丽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r|车武|杨昭全|朱承宰|page1=9|page2=107}}
高丽中期在继承唐宋医学和综合[[阿育吠陀|印度]]及[[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医学的知识后,高丽医学开始创立。宋医带来的《太平圣恵方》、《圣济总录》、《[[证类本草]]》、《神医普救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学典籍得到普及。受宋医的影响,高丽改变了原始的治疗方法,开始以[[阴阳]][[五行]]为中心展开医学理论探讨,辩证论治的思想开始发展{{r|车武|page=9-10}}。 在本草方面,宋《本草要括》、《[[证类本草]]》的传人使高丽新药的知识更加丰富。高丽《乡草救急方*方中乡药目草部》记载有180余种药物。高丽与中国的医学交流达到空前水平。高丽使节来华大多有医官相随。中国医事制度、医药著作、药材大量输出到高丽。中国医生到高丽也不绝于途{{r|车武|page=10}}。1078年,翰林医官邢等去高丽带去100种药材,并赠送了[[龙脑]]、[[朱砂]]、[[麝香]]、[[牛黄]]等。1118年,曹谊率医官杨宗立、蓝茁、徐竞等7人携带药材赴高丽教授内外科。此后,高丽设立药局,置太医、医学、局生之职{{r|车武|page=11}} 。 高丽中后期的医学自主性得到增强,虽然依然遵循中医理、法、方,但在药物的使用上形成了使用乡药的风气。乡药的理论基础是“在本国发生的疾病应以本国药材进行治疗”的宜土性理论。相对于“乡药”,从中国输入的药材被称为“唐药”。高丽代表性的医学著作有金永锡的《济众立效方》(约1146-1166年)、崔宗俊的《御医撮要方》(1226年)。脉诊在高丽很被重视,但辨证论还不成熟,仍处于对症治疗的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 。
== 高丽行政区划 ==
高丽建国初期北边大概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与[[渤海国]]对峙。
| -- || -- || [[浿西道]] || [[北界]]([[东宁府]]) || [[平安道]]
|}
== 参考文献 ==
<ref name="朱承宰">{{cite journal |title=韩国医学史简介 |author=朱承宰 |journal=《世界科学技术》 |year = 1997年 |issue = 04期 }}</ref>
}}
== 外部链接 == == 参见 ===
* [[朝鲜半岛历史]]
* [[泰封]]、[[后三国]]
* [[千里长城]]
* [[高句丽]]
[[category:朝鲜王朝历史、后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