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移除 6,580 位元組, 5 年前
重定向页面至贝多芬
贝多芬
 {{Infobox person| 名字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路德維希·范·貝多芬</h4>| 圖片 = [[File:路德維希·范·貝多芬.jpg|200px|center|缩略图]]| 圖片簡介 = [https://i1.kknews.cc/SIG=3dvdcf5/ctp-vzntr/15389299238310pq92s6p3q.jpg 原圖連結] [https://kknews.cc/zh-mo/essay/9n5zo8q.html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原文名 = Ludwig van Beethoven | 国别 = 神聖罗马帝國|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770|12|17}}| 出生地 = [[神聖罗马帝國]][[科隆選侯國]][[波昂]](今[[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波恩)|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827|3|26|1770|12|32}}| 逝世地 = [[奧地利帝國|奧地利]][[維也納]]| 所屬樂派 =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 擅長作品類型 = [[弦樂四重奏]]、交響曲、鋼琴奏鳴曲| 代表作 = 9部有编號交響曲(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32首钢琴奏鸣曲、庄严彌撒、16首弦樂四重奏、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歌劇《费黛里奥》| 师从 = [[约瑟夫·海顿|海顿]]、REDIRECT [[ 安东尼奥·萨列里|萨列里]]、[[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茨 格|阿尔布雷希茨贝格]]| 学生 = [[卡尔·车尔尼|车尔尼]]、[[费迪南德·里斯]]| 官方網站 = }} '''路德維希·范·貝 多芬'''({{lang-de|'''Ludwig van Beethoven'''}},{{bd|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Beethoven}})是集[[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国]][[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 、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奏鳴曲]]、16首[[弦乐四重奏|弦樂四重奏]]、1部[[歌剧|歌劇]]及2部[[弥撒|彌撒]]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早年經歷==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臺演出。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利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裏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讚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于維也納。 ==維也納初期==1793年,貝多芬改向[[莫扎特]]摯友,作曲家與教師J•B•申克學習對位元法及音樂理論。 1794年,開始師從聖斯蒂芬大教堂阿爾布萊茲貝格學習對位元法,向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裏免費學習作曲;由於海頓忙於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創作準備,師生兩人性格不同又有音樂思想上的分歧,貝多芬向海頓的學習終於1794年中止。 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誌》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796至1797年創作完成《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並於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於年底將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予以出版 。 1800年4月,《第一交響曲》、《降E大調七重奏》在維也納皇家宮廷音樂會首演。 1801年,創作完成《升c小調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題獻給朱麗塔•吉米爾茨伯爵夫人;同年還完成了《弦樂五重奏》、《絃樂四重奏》。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成熟時期==1803年,神劇《基督在橄欖山》、《A大調克魯采小提琴奏鳴曲》首演;同年完成《第貝多芬畫像,作於1804-1805年 三鋼琴協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響曲》首演,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此作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時期的重要標誌;同年11月20日,歌劇《費德里奧》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 1806年,創作完成《拉茲莫夫斯基絃樂四重奏》、《第四鋼琴協奏曲》、《第四交響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園)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舉行了首演。1809年,《寇裏奧蘭序曲》、《第五(命運)交響曲》、《C大調彌撒》相繼問世。 1810年11月,《第五鋼琴協奏曲》在萊比錫首演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貝多芬因耳聾已與許多親友疏遠。 1812年,創作完成《第七交響曲》與《第八交響曲》;翌年夏天創作完成《戰爭交響曲》。 ==創作晚期==1814年2月—3月,《第七交響曲》、《戰爭交響曲》相繼再度上演,成為維也納狂熱事件。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響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創作完成《莊嚴彌撒曲》。 1826年,《降B大調絃樂四重奏》完成並公演,歌劇《費德里奧》最後版本予以發行。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 參考文獻 == {{Reflist}}
4,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