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9.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 較舊編輯
較新編輯 →
栗陆氏
移除 13,965 位元組
,
2 年前
以“栗陆氏即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栗战书。”替换内容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栗陆氏
</big>'''
|-
|<center><img src=图片地址 width="300"></center>
<small>[图片网址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栗陆氏,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首领]]。据《世本集贤》等古书的描述,栗陆氏生活年代距今8500年~8200年。
《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等大量古籍均有记载。《易·系辞下》"包牺氏没",唐孔颖达疏:"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
即第十九届
中央
氏、栗陆氏。"南朝梁何逊《七召·
政
治
化》:"何大庭之足竞
局常委
,
岂栗陆之能邻。"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洎乎尊卢、赫胥之代,骊连、栗陆之君,皇图始於中叶,莫不凭
第十
三
灵之宝位。"
栗陆氏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
届
全国
的[[农业]]和水利工作,被封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堪称水利始祖。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据《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中说,夏代,夏邑是有虞氏的分布范围;商代称栗国(《殷墟卜辞综述》记载有"栗");西周至春秋是宋国的栗邑;秦时,置栗县;西汉建栗侯国;北魏称"下邑";金元时期,改称"夏邑"。明嘉靖《夏邑县志》载,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栗城遗址"石碑。
==基本信息==
本名;
栗陆氏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夏邑
主要成就;
氏族部落首领
==文献记载==
栗陆氏,《汉书·古今
人
表》及《帝王世纪》等
大
量古籍均有记载。《易·系辞下》"包牺氏没",唐孔颖达疏:"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南朝梁何逊《七召·治化》:"何大庭之足竞,岂栗陆之能邻。"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洎乎尊卢、赫胥之代,骊连、栗陆之君,皇图始於中叶,莫不凭三灵之宝位。"据《世本集贤》等古书的描述,栗陆氏距今8500~8200年。
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伏羲氏逝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 。
栗陆氏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被封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堪称水利始祖。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畿辅通志》载:"太古之无为,庆华胥而蹈,栗陆顾皇上之谦抑,视至治为未足。以是降德音,播嘉惠,省刑罚,薄赋税,汰沉浊,旌廉吏,举贤才,擢俊义,发仓廪,赈贫匮,尊高年,而礼有德……四方万国无一民之失所,穷乡僻壤无一物之不遂,举陶于春风和煦之中,而乐于雍熙泰和之治。"这说明在栗陆氏时期,天下太平,一片和谐之景象。
栗树,俗称板栗树,果实包于多刺的壳内。甲骨文的栗字像一株树上长出了有刺的果实。因栗木可建房子,做柴薪;栗果可食,亦可作药,提供了栗陆氏5代定都100余年的安乐生活。栗陆氏部落以栗树为其氏族的神树,成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此命名氏族名和族徽。后族人以栗为姓。
据《河南文物名胜史迹》载,夏代,这里是有虞氏的分布范围;商代称栗国(《殷墟卜辞综述》记载有"栗");西周至春秋是宋国的栗邑;秦时,置栗县;西汉建栗侯国;北魏称"下邑";金元时期,改称"夏邑"。明嘉靖《夏邑县志》载,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栗城遗址"石碑。
在明嘉靖年间和民国时期的《夏邑县志》中,其县城图都标明,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一座栗王祠。栗王祠,是栗陆后人为纪念先祖而建,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栗陆氏是伏羲氏的宗支,以伏羲为祖,栗王是后人对其尊称。在华夏远古文明初期,并没有"帝"和"王"的称谓,只有"氏"的称号,"氏"最早的含义也并非指家族,而是指部族首领,相当于后来的"帝"、"王"。夏商周三代,人们认为王者为大,因此栗陆后裔将其先祖尊为栗王,并建造栗王祠。
栗陆氏作为伏羲氏的裔种,可能最早是由栗氏和陆氏世代为婚的两大部族合并而成,因为是世代为婚的血缘家族,故后来成为栗陆氏。
栗陆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第四代王位,传五世,子孙分为栗姓、陆姓、六姓、安姓、舒姓。夏邑,这座城池,早在8000多年前的伏羲时期就已经成为栗陆氏的建都之地。
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常委
会
委员
长
何光岳表示,隋唐时,黄河频频泛滥为灾,栗地首当其冲,大片栗树被淤泥深埋。估计在地下10~30米处应有大量栗木碳化成阴沉木及化石出现,蕴藏有大面积的焦煤
、
矽炭等。这从当地诸多文化遗址及毗邻的永城市煤矿亦得到验证。
根据古文献记载,栗陆氏在中国文字的形成方面也做出过贡献。据明代《广博物志》记载:"天生蒸民而树之以君,所以对扬天休,司牧黔首。摄提、合雒以前,栗陆、骊连之外,
党组
书
契不传,无得称也。"宋代《文苑英华》也
记
载:"混沌之世,
栗
陆、骊连之君赴起龙图文因鸟迹。"栗陆氏曾"因鸟迹"而"起龙图文",为传"书契",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考证==
栗陆氏与傈僳族
傈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曾有"栗粟""傈僳"等不同写法。现有人口58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等地。
傈僳族最早起源于东夷栗陆氏部落。中国伏羲研究会理事、历史学家王大有认为,栗陆氏是傈僳族族源源头,河南省夏邑县是傈僳族发源地。
2012年4月,王大有到夏邑实地考察栗城遗址、清凉山遗址、马头遗址、商汤祷雨处及县博物馆出土的大量文物,而后从栗陆氏出典、栗陆氏分化与合婚、栗广之野与栗氏、栗氏与栗邑等多个方面引经据典,考证分析,得出结论:栗陆氏是伏羲氏的裔种,上古帝王,位女娲氏后第4世,称栗王,传5世,子孙分为栗姓、陆姓、六姓、安姓、舒姓,并有傈僳族作为民族群体至今。
经考证,傈僳族是栗陆氏部落自商丘夏邑一带"东夷西迁"我国西部地区后,并再南迁金沙江、怒江等地,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上古栗地:栗陆氏族 傈僳先民
傈僳族,仅从族称上就与河南商丘关系颇深,体现了源于北方的族性。"傈"是这个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贵"之意。《正字通》载,"傈"本作"栗",是古代制作庙堂神主所用的栗木。"僳"则通"粟",即小米,原产于黄河流域,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万余年前的上古时期,豫东一带的气温平均高出现在2℃~3℃,今商丘夏邑一带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栗树林。居于山东半岛的东夷先民逐水草而居,因此地多栗果而在此栖息繁衍,以"栗"为地名,逐渐形成栗陆氏部落,并建都栗城。栗城即位于今夏邑县城关镇天龙湖北门一带。
商丘夏邑一带的先民,在远古至夏商周时期,即以粟、黍、麦、稻等为主要作物,并多见于甲骨文记载。夏邑位于黄河冲积扇的大前方,自古受黄河、淮河各支流丰厚的泥沙淤积,土层厚度二三十米,土地肥沃,最适于农业发展。可以说,黄河流域是粟的原产地,商丘俗称粟为谷子,脱粒后成为小米。粟除作食用和饲养外,还用于酿酒。夏朝国君少康即位之前居于纶城(今商丘夏邑),就以粟、秫等粮食酿酒,成为中国酿酒业先祖,"杜康酿酒"传为佳话。《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即位后"自纶归于夏邑"。可见,傈僳族中的"僳"乃源北方之"粟"。
栗,一个蕴含着悠长历史和古老传说的[[名字]]。夏邑有栗树,有粟酒,这是傈僳族族称形成的最早源流;上古帝王栗陆氏及其部落,是傈僳族最早的先民;古栗地,则是傈僳族的发源地。
傈僳结族:东夷西迁 南迁云南
在栗陆氏统治部落联盟的后期,当为第5世栗陆氏首领统治时,刚愎自用,滥杀无辜,导致了该政权的崩溃,以致使部落先民走上西迁之路。
《路史·禅通纪》云:"栗陆氏,是为栗睦,敖昏勤民,愎谏自用,於是乎民始携。东里子者,贤臣也,谏不行,而醳之,栗陆氏杀之。天下叛之,栗陆氏以亡。后有栗氏、睦氏。"邓析的《邓子·转辞篇》云:"至于栗陆氏杀东里子,宿沙氏戮箕文,桀诛龙逢,纣刳比干。四主者乱君,故其疾贤若仇。"宋人李昉等《太平御览·人事部》引邓析《书》曰:"栗陆氏杀东里子,宿沙君戮箕文,桀诛龙逢,纣刳比干。此四者,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所可为害之具,备置左右。即位未几,公卿已下至于仆隶,凡杀五百余人。"从杀贤臣东里子,到残杀公卿数百人,末代栗陆氏可谓残酷之至。据《路史》记载,东里子的后人复仇,杀了栗陆氏,而取得部族的领导权。栗陆氏被杀后,其族人一部分开始向西迁移。大约在夏商之际,也是东夷部族向西流动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鸟为图腾的赢秦,就是"东夷西迁"的结果。秦和少皞、高句丽等一样,原本都是东方的古部族,因此史载秦人对少皞的祀典特别隆重。《史记·秦本纪》所述秦的远祖从东方逐渐西迁的史实必为可信。
栗陆氏部族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陕西]]、四川一带定居下来,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成为氐羌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栗戈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极有可能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由于
战
乱灾害等原因,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迁移,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民国时,大致形成"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著述《蛮书》。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栗蛮"或"施蛮""顺蛮",均属"乌蛮"。樊绰《云南志》卷四载,四川西部有"栗粟两姓蛮",铁桥(今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一带有顺蛮、施蛮居住。又《云南志》卷六载,九赕川(今玉龙县巨甸镇)有施蛮、顺蛮部落。明朝以后,有关傈僳族的记载就比较多了,《景泰云南图志
书
》卷四载:"有栗粟者,亦倮倮之虽种也。"《南诏野史》提到:"力呰即栗粟。"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傈僳族,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1954年8月,在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将兰坪县划入建制
。
白云深处有人家。由于傈僳族多居住在各地的高山峡谷之中,部落与山寨之间交流不大,使得各个地方的傈僳族风俗甚至语言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到解放初期,仍有很多部落村寨生活在原始社会阶段,保存有明显的氏族残余。后经教育,便直接进入了科学时代。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傈僳族人民总要尽情歌舞。他们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群众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
历史价值
历史最是一部耐读的"大书"。远者若近,古者若今。2012年11月6日,夏邑县委、县政府与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商丘召开"中国·夏邑上古古都研讨会",深入探讨栗陆氏定都栗城及傈僳族族源等相关学术研究,在古文明的"化石"中寻觅可供放大的"蛛丝马迹",让层层叠叠的历史遗存诉说远古的神秘与底蕴,从中原到西南,民族情缘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为我们开阔了一个无限的视野,也给了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18/09/68607649_892850829.shtml 中古远古史—栗陆氏],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Imycd
14,5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