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俄罗斯族音乐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俄罗斯族音乐</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俄罗斯族音乐</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国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尔泰、乌鲁俄罗斯族最初是从18世纪起陆续从俄国迁居中国的。其民间音乐与苏联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木齐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及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有2935人(1982年统计)。俄罗斯族最初是从18世纪起陆续从俄国迁居中国的。其民间音乐与苏联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ref>[ ], , --</ref>
==音乐分类==
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流传在俄罗斯族中的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3类。
==民间歌曲==
俄罗斯族的民间歌曲有仪式歌曲、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①仪式歌曲主要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在婚丧仪式中所唱的歌。仪式歌是俄罗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与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相关,主要用于婚丧类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歌。传统的俄罗斯族婚礼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亲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并在女伴们为新娘梳洗打扮时唱歌送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怀着离别之情唱的,歌声充满着离愁别绪,令人伤感不已。《[[飞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礼歌。②抒情歌曲以反映爱情生活为内容,旋律优美,多采用二部、三部合唱,或1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手们自由地选择自己所乐于担任的声部,并即兴地为曲调配上和声。唱时各声部自由组合并随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平衡,如《[[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曲,高声部采用富于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低声部用旋律小音阶。并用拍节奏。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旋律具有抒情、深邃的特色。③ 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这类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叙事歌曲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的形式,和声浑厚,并有庄严、肃穆的色彩;有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如《[[被遗弃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叙事歌曲多为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常用多声部合唱形式。
==歌舞音乐==
在民间许多节日喜庆或娱乐晚会中,热烈奔放、活泼开朗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间乐器演奏的乐曲。俄罗斯民间流传的舞蹈歌曲数量很多,它们多内容诙谐、风趣,曲调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并可即兴填词,既适于伴奏舞蹈也可单独演唱;舞蹈音乐的曲调一般来源于民歌,但也有少量专门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尔卡]]》《[[阿金诺奇卡]]》等。歌舞音乐多是在喜庆娱乐的场合中所唱的短歌,数量很多,结构方整,宜于即兴填词。多用拍,音域在八度与十度以内,内容诙谐、风趣,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乐器歌曲==
俄罗斯族的器乐文化也比较发达,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乐器,民间常见的乐器有“巴扬”(手风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等。“巴拉莱卡”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因琴身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称。它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种,其中以高音巴拉莱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在民间流传最广。器乐曲多是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变奏手法发展而成,一般在晚会上与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乐手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变奏才能。著名的乐曲有《[[我亲爱的]]》《[[卡拉布什卡]]》等。俄罗斯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为巴扬和曼多林。器乐曲多以民歌或歌舞曲为素材,用旋律华彩的演奏手法予以变奏而成。
中国俄罗斯族由于长期与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歌中还常配上不同民族的语言进行演唱。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俄罗斯族音乐</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国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尔泰、乌鲁俄罗斯族最初是从18世纪起陆续从俄国迁居中国的。其民间音乐与苏联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木齐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及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有2935人(1982年统计)。俄罗斯族最初是从18世纪起陆续从俄国迁居中国的。其民间音乐与苏联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一直保存在人民生活中。<ref>[ ], , --</ref>
==音乐分类==
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流传在俄罗斯族中的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3类。
==民间歌曲==
俄罗斯族的民间歌曲有仪式歌曲、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①仪式歌曲主要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在婚丧仪式中所唱的歌。仪式歌是俄罗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与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相关,主要用于婚丧类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歌。传统的俄罗斯族婚礼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亲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并在女伴们为新娘梳洗打扮时唱歌送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怀着离别之情唱的,歌声充满着离愁别绪,令人伤感不已。《[[飞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礼歌。②抒情歌曲以反映爱情生活为内容,旋律优美,多采用二部、三部合唱,或1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手们自由地选择自己所乐于担任的声部,并即兴地为曲调配上和声。唱时各声部自由组合并随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平衡,如《[[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曲,高声部采用富于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低声部用旋律小音阶。并用拍节奏。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旋律具有抒情、深邃的特色。③ 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这类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叙事歌曲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的形式,和声浑厚,并有庄严、肃穆的色彩;有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如《[[被遗弃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叙事歌曲多为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常用多声部合唱形式。
==歌舞音乐==
在民间许多节日喜庆或娱乐晚会中,热烈奔放、活泼开朗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间乐器演奏的乐曲。俄罗斯民间流传的舞蹈歌曲数量很多,它们多内容诙谐、风趣,曲调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并可即兴填词,既适于伴奏舞蹈也可单独演唱;舞蹈音乐的曲调一般来源于民歌,但也有少量专门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尔卡]]》《[[阿金诺奇卡]]》等。歌舞音乐多是在喜庆娱乐的场合中所唱的短歌,数量很多,结构方整,宜于即兴填词。多用拍,音域在八度与十度以内,内容诙谐、风趣,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乐器歌曲==
俄罗斯族的器乐文化也比较发达,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乐器,民间常见的乐器有“巴扬”(手风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等。“巴拉莱卡”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因琴身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称。它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种,其中以高音巴拉莱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在民间流传最广。器乐曲多是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变奏手法发展而成,一般在晚会上与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乐手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变奏才能。著名的乐曲有《[[我亲爱的]]》《[[卡拉布什卡]]》等。俄罗斯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为巴扬和曼多林。器乐曲多以民歌或歌舞曲为素材,用旋律华彩的演奏手法予以变奏而成。
中国俄罗斯族由于长期与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歌中还常配上不同民族的语言进行演唱。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