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西汉书法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西汉 初年,在 书法 上仍沿袭秦代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9171e9cbbf746ae9.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209912&sid=2338362 来自 呢图网 的 传统,严肃庄重的宫廷器物铭文仍是沿用整饬规矩的小篆书体。西汉书法家吸取了秦代官定典范书体如《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等铭文结构谨严的优点,以及秦代隶书中笔道方折易刻易写的长处,综合为一种崭新的书体,称为汉篆。其整齐规矩胜于秦代诏版。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石刻隶书== 西汉传世石刻甚少,据近人徐森玉《西汉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的刻石计有10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鲁灵光殿址刻石》(公元前149年)、《霍去病墓石刻字》两石、《五凤刻石》(公元前56年)、《麃孝禹刻石》(公元前26年)、 《莱子侯刻石》:刻于王莽新朝天凤三年(公元16年) 等。其中《鲁灵光殿址刻石》的文字与秦代权量文字相近。霍去病墓前有二石[[刻字]] , 一石刻有 左司空 、另一石刻有 平原乐陵宿伯口 及霍去孟 等10字。 左司空 三字 属于 隶 篆 书, 共7行 雄健浑朴 , 每行5字 以豪气取胜 。 单 后10 字 结构取左斜扁方 介于古隶今隶 之 势 间 , 章法上纵 笔道沉稳 有 行 力 , 但 结体平正中也见变化出奇。两石刻字虽 不 尽拘于界格;上下字距宽 如秦泰山刻石谨严 , 左右行距略小 但活泼异趣 , 行距小于字距,开汉碑章法 朴茂自然。这种充分活力的新书体在同时代 的 简帛书 法 规;左右大体照 中得到了呼 应 ,但不过分追求横列 。 粗糙的绳纹边栏与不匀齐的界格,以及粗细有所变化的笔道 在西汉石刻中 , 在作品完整性 和 谐自然地融为一体,朴中 艺术性方面最 有 妍。清 [[ 代 杨守敬在 表]]性的是 《 平碑记 五凤刻石 》 中称赞此石 是 和《莱子侯 刻 苍劲简质 ,确为定评。此 石 是清乾隆年间于山东邹县卧虎山前发现的 》 。
西汉帛书、竹木简书迹虽出于无名书手,但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风格多样,是极珍贵的书法作品。重要的作品有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木牍和帛书、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1972年- 1976年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古称居延)发现的第二批居延汉简、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此外,还有1949年建国以前出土的流散国外的《流沙坠简》。下面择其要者予以介绍。
马王堆汉墓帛书:包括《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战国纵横家书》等。书体很接近湖北云梦秦简的秦隶,仍有篆意,同属 [[ 古隶 ]] ,但笔法中隶意更加显著。虽结体修长,但许多笔画的波挑十分突出。特别是《老子》乙本更接近今隶。其字体方正,取横势,点画安排均匀,波挑增多,同时还有楷书撇捺。为西汉初期的作品。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86年)的遗物,字体仍属古隶,与秦隶接近,仍存篆意。而江陵凤凰山木牍上的隶书已有明显的 [[ 变化 ]] ,结体更加趋简,笔画粗细变化较大,波挑已见飘逸之态。
西汉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的竹简证明,至迟在汉宣帝年间已有了带波势的 [[ 汉隶 ]] ,隶书已完成了从秦隶到汉隶的转变,篆笔基本消失,由纵势变成横势,结体扁方,用笔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大。西汉简牍帛书的隶书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字体具有不规范性,具有质朴率真的特点。用笔恣肆,有的非常 [[ 草率 ]] ,写法类似章草,有的则隐约可以看出楷书的先兆。在西汉《流沙坠简》、《居延汉简》等竹简上时常能看见类似今日行书的字体,这说明行书、章草、楷书等书体西汉已在孕育之中。汉隶到了东汉时期 [[ 发展 ]] 为今隶,又称 八分.之所以称八分 ,主要是因为隶书横势的笔画扩展,体势相背,字形很像 八 字分开。汉隶 八分 的出现 [[ 标志 ]] 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k0642lb19w1|480|270|qq}}<center>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精髓——书法:“汉”字的书写及运笔技巧</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