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201
次編輯
變更
南极底层水
,'''南极底层水'''是中国生态学里的一个名词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ref>[https://www.sohu.com/na/433723048_120596511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ref>渐渐发展到了小篆<ref>[https://www.sohu.com/a/146069760_301850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f>,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是南极海水深3000米之下低温高密度的底层流动水体。南极底层水的水温为0至-0.8°C,盐度为 34.6‰至34.7‰,密度约为27.88。由于密度很大,一般沿深海底部流动,活动范围可达太平洋的北纬50°、大西洋的北纬45°地区。
南极底层水因为威德尔海及罗斯海的表层水在冰沼湖(polynyas)内及冰架(ice shelf)下冷冻而成。海冰形成而令表层水含盐量丰富。表层水因此密度上升,向南极洲[[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底层流去,再而向北流。南极底层水为在[[自由]]的海洋中密度最高的水,南极绕极水(Antarctic Circumpolar Water,AACW)在1000至2000米深的地方压上,而威德尔海底层水(Weddell Sea Bottom Water,WSBW)在其他地点压上南极底层水。
大约三分一的南极底层水流向进入[[圭亚那]]盆地(Guiana Basin),主要经由西经35度的赤度海沟(Equatorial Channel)的南半部。另外的水流则再循环,一部分流出东大西洋的罗曼什海沟。在西经40度的圭亚那盆地,其斜度轮廓及强烈的东向深海西方边界流(western boundary current)可能防碍南极底层水向西流。所以南极底层水只能够在塞阿拉高地(Ceara Rise)的东面山坡转向北流。南极底层水在西经44度,即塞阿拉高地的北方在盆地内向西流。一大部分的南极底层水经过维玛断裂带(Vema Fracture Zone)进入东大西洋。
南极底层水对大洋盆地的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分布和地貌形态特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深海水团的充氧作用、生物和沉积物的氧化作用、底部沉积物的侵蚀和不整合的形成、沉积物的再沉积和特殊海底地形的塑造、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溶解以及锰结核沉积场所的形成过程均起重要作用。地质时期的南极底层水可能形成于中新世中期(14百万年),在南极冰盖形成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广大地区产生了中新世大规模的沉积间断。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