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

增加 8,517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 </big>''' |- |<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 </big>'''
|-
|<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imagev2.xmcdn.com/group4/M03/8D/02/wKgDs1PTGjawMTtFAAA_5QfUNFs471.jpg!op_type=5&amp;upload_type=album&amp;device_type=ios&amp;name=large_pop&amp;strip=0&amp;quality=7" style="opacity: 1;">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G%E5%A4%A7%E8%B0%83%E7%AC%AC%E4%B9%9D%E5%8D%81%E5%9B%9B%E4%BA%A4%E5%93%8D%E6%9B%B2&src=tab_www&correct=G%E5%A4%A7%E8%B0%83%E7%AC%AC%E4%B9%9D%E5%8D%81%E5%9B%9B%E4%BA%A4%E5%93%8D%E6%9B%B2&ancestor=list&cmsid=41fd3ab763af5d21b044c0aee7e312ca&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0#id=09fafec3d84412733372936a156301a6&currsn=0&ps=37&pc=37 来自360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G大调,Hob.1.94,作于1791年。其曲名是因为第二乐章突然出现全合奏,加上定音鼓的强奏。英国用感情名词"惊愕";德国则称为击鼓(Puakenschlag)。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
* 外文名称: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 歌曲时长:约23分钟
* 发行时间:首版LP 1970~1974年
* 谱曲:[[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编曲: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音乐风格:[[古典主义]]

==音乐故事==
海顿第94号交响曲(G大调第94号交响曲,Symphony No.94 in G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据说因为当时的观众聆听演奏会时,总是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因此海顿谱了这首曲子。演奏到第二乐章时,睡着的观众总是被这巨大的声响给吓醒,借此提醒观众不要睡着了。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 Surprise Symphony)。

[[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位,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乐章解析==
'''第一乐章'''
G大调,3/4拍,奏鸣曲式

序奏为如歌的慢板,由弦乐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问句始,低音弦反复应答动机,小提琴则以上行半音阶增加紧张度。主部为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仅两个动机构成的极单纯的乐句,而第二主题以只有4小节没有旋律的切分节奏音型始,再由这个节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长笛表现音形化音型。发展部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动机为重心,以D大调呈示主题旋律后,巧妙地完成转调,并有强烈的和声变化。再转入B小调,进入主题再现。终结部很庞大而充分显示出海顿的架构才能。

'''第二乐章'''
行板,C大调,2/4拍,变奏曲

单纯的C大调旋律,8小节各重复两次,第二次重复后,主和弦突然以主体管弦乐强奏出现。然后是它的4个变奏,最后再接12小节强奏的尾声。其第二变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开始,后半有长笛与双簧管隔六度的优美助奏。这个乐章的中间插入小调部分,使全乐章构成3段体。

该乐章最开始存在广泛争议,当一个响亮和弦突然奏响时,妇女们甚至说要逃离现场。而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维持秩序,不让听众在底下说话。

'''第三乐章'''
甚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体构成,后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一面重复单纯的动机,一面呈现由属调开始而回到同调并经过巧妙对比的和声。中段由8小节与19小节二段体构成。

'''第四乐章'''
急板,G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第一主题为G大调,开始弦乐的声音轻盈,紧接着爆发出一个响亮的和弦引出提琴的快速演奏,并预示着第二主题的进入。第二主题为D大调,与前面的风暴形成对比。第一主题第二次显现后,乐曲进入b小调发展阶段。之后主题暂时返回,但突然陷入g小调漩涡,使人情绪紧张。回转联动后两个主题同样以G大调再现,最后乐曲在明亮的主和弦上结束。

==乐队编制==
全曲采双管编制;为木管与铜管乐器,在各声部皆配以两支,弦乐器不适用双管编制。
'''木管组'''
2支长笛
2支单簧管
2支双簧管
2支大管
'''铜管组'''
2支圆号
2支小号
'''打击乐组'''
2个不同音高的定音鼓
'''弦乐组'''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全曲演奏时间约为23分钟左右。

==全曲赏析==
'''第一乐章'''
Adagio-Vivace assai(柔板-活泼的很快的快板)

奏鸣曲式。从一段如歌的柔板开始,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分别奏出,然后浪漫派似的渐弱。主部主题是舞曲般的音型和匈牙利吉普赛的曲调,由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题并不具备旋律性,只是弦乐上的节奏音型。发展部非常简练。整个乐章的性格是妩媚优雅而不深刻。
'''第二乐章'''
Andante(行板)

海顿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乐章。主题用最单纯的民歌风格,听起来像一首童谣,小提琴轻柔地奏出后,声音更轻地重复一遍,乐队突然爆发出一个响亮的和弦,让人猛地惊醒,这就是"惊愕"。这一乐章的曲式是主题和四段变奏。
'''第三乐章'''
Menuetto:Allegro molto(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

小步舞曲的速度极快,嬉戏幽默的性格使它完全不像宫廷式的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
Finale:Allegro di molto(终曲:很快的快板)

回旋奏鸣曲式,海顿喜欢把回旋曲的华丽活泼与奏鸣曲的复杂变化结合在一起。乐章以两个展翅飞翔,散发着活力的主题为基础,进行速度很迅猛。对于海顿时代的提琴演奏技术,这个乐章的难度很大,即使也不容易。

==乐曲版本==
这首交响曲的版本可选:

1.多拉蒂指挥匈牙利爱乐乐团版,Decca,CD编号452 256-2(93、94、97、100、103、104号交响曲,廉价小双张),《企鹅》评介三星。
2.科林戴维斯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Philips,CD编号442 614-2(93、94、97、99-101号,廉价小双张),《企鹅》评介三星带花。
3.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23 883-2(94、101号交响曲,金版),《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4.奎坎(Kuijken)指挥小乐队版,HM/BMG,CD编号 0547277275(93-95号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5.莱帕德指挥苏格兰室内乐团版,Erato,CD编号4509 91933-2(94、98、101、104号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6.约夫姆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23 883-2(94、101号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另外,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有1958年早期立体声录音,EMI,CMS7 64309一2(93-98号交响曲,两张),《企鹅》评介三星,而克纳佩茨布什(Knappertsbusch)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有1941年历史录音,PREI,CD编号90121(这张唱片上还有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ref>[https://www.ximalaya.com/yinyue/268757/ ], 喜马拉雅 ,</ref>
=='''参考文献'''==
14,2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