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箕子朝鲜

移除 4,634 位元組, 1 年前
清空页面
[[File:箕子朝鲜.jpeg|有框|右|<big>箕子朝鲜</big>[https://img.mingrenw.cn/2019/10/03/05105341110.png 原图链接][https://www.mingrenw.cn/gushi/5/4624.html 来自 名人网 的图片]]]
'''箕子朝鲜'''(韩语:기자조선)是一个关于古朝鲜建国的[[神话]][[传说]]。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期间由商朝宗室箕子及中原地区移民在[[朝鲜半岛]]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建立的一个国家。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该国原为箕氏侯国,在辽西的喀左县一带,与孤竹国相邻;在[[战国]]时代为燕国将领秦开所败,其国君被迫率百姓遁入朝鲜半岛。
 
虽然箕子被朝鲜半岛历代王朝的慕华者所推崇。但目前箕子朝鲜已被朝韩主流所否定。有人甚至认为箕子朝鲜是汉四郡时期的汉人或是后世慕华者编造出来的。1993年10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挖掘研究檀君陵后,宣称檀君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非神话,并将其正式列为朝鲜历史上首个[[国家]]古朝鲜的开国始祖。2007年2月,[[韩国]]亦开始将檀君朝鲜作为历史上的首个朝代写入[[历史]]教科书<ref>[https://kuaibao.qq.com/s/20200712A0F39T00?refer=spider_map 传说檀君是朝鲜韩国第一个君主,朝鲜韩国写入教科书的历史人物],天天快报,2020-7-12</ref>。也有[[学者]]认为:朝韩学者对这两者的不同态度,可能都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而不仅是纯[[学术]]的研讨。
 
==史料记述==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根据《尚书大传·卷二》记载:“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尚书大传]]》还记载:“西方者何也?鲜方也。”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被纣王囚禁的大臣箕子(又名胥余,子姓)从监狱中释放。[[箕子]]不愿臣服于周朝,率商朝遗民出走东方的“朝鲜”。[[周武王]]听说之后,便以“朝鲜”之地封之,成为朝鲜侯。
 
在之后的《[[史记]]》、《[[汉书]]》中也记载了箕子出走朝鲜的事件。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仪、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还定下“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的法律条文(出自《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鲜人民的生活<ref>[http://lishi.xuexila.com/chaoxianlishi/19278.html 箕子朝鲜的基本简介],学习啦, 2017-2-28</ref>。
 
《汉书·地理志》记载有“犯禁八条”的三条:
 
*“相杀,以当时偿杀”。
 
*“相伤,以谷偿”。
 
*“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仇,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
 
中国[[史料]]中还记载着朝鲜后来称王,被[[燕国]]将领秦开侵略而丧失了两千多里土地,从此一蹶不振的事件。《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中记载:“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两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
 
《史记·朝鲜列传》以及《[[后汉书]]》记载了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篡夺的历史事件:[[西汉]]初年,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其臣卫满亦一同出走,并带同千余人进入朝鲜。朝鲜王箕准信任卫满,让他守卫西部边疆。但卫满却发兵篡位,占据了箕子朝鲜都城王险城,箕准率领残部数千人泛海逃往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视频==
===<center> 箕子朝鲜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箕子朝鲜</center>
<center>{{#iDisplay:u0194i67al3|560|390|qq}}</center>
 
<center>太阳的后裔之箕子朝鲜</center>
<center>{{#iDisplay:y0309orm1l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14,62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