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6
次編輯
變更
网络浏览器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网络浏览器'''<br><img src="https:xxxxx.jpg" width="280"></cen…”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网络浏览器'''<br><img src="https:xxxxx.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tml 圖片來自OOO]</small>
|}'''网络浏览器'''是个显示网页服务器或档案系统内的文件,并让用户与此些文件互动的一种软件。它用来显示在万维网或局部局域网路等内的文字、影像及其他资讯。
网络浏览器这些文字或影像,可以是连接其他网址的超连结,用户可迅速及轻易地浏览各种资讯。网页一般是超文本标记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的格式。有些网页是需使用特定的浏览器才能正确显示。个人电脑上常见的网页浏览器包括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和edge、Opera、Mozilla的Firefox、Maxthon和Safari,以及Google的Chrome。浏览器是最经常使用到的客户端程序。万维网是全球最大的连结文件网络文库。
==简史==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是第一个使用超文本来分享资讯的人。他于1990年发明了首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在1991年3月,他把这发明介绍给了给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从那时起,浏览器的发展就和网络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网页浏览器被视为能够处理CERN庞大电话簿的实用工具。在与用户互动的前提下,网页浏览器根据gopher和telnet协议,允许所有用户能轻易地浏览别人所编写的网站。可是,其后加插图像进浏览器的举动,使之成为了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
NCSA Mosaic使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它最初是一个只在Unix运行的图像浏览器;很快便发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运行。1993年9月发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项目的负责人Marc Andreesen辞职并建立了网景通讯公司。
网景公司在1994年10月发布了他们的旗舰产品网景导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优势就被削弱了。错失了互联网浪潮的微软在这个时候匆促的购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术,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软件巨头微软和网景之间的浏览器大战。这同时加快了万维网发展。
这场战争把网络带到了千百万普罗电脑用户面前,但同时显露了互联网商业化如何妨碍统一标准的制定。微软和网景都在他们的产品中加入了许多互不相容的HTML扩展代码,试图以这些特点来取胜。1998年,网景公司承认其市场占有率已无法挽回,这场战争便随之而结束。微软能取胜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它把浏览器与其操作系统一并出售(OEM,原始设备制造);这亦使它面对反垄断诉讼。
网景公司以开放源代码迎战,创造了Mozilla,但此举未能挽回Netscape的市场占有率。在1998年底美国线上收购了网景公司。在发展初期,Mozilla计划为著吸引开发者而挣扎;但至2002年,它已发展成一个稳定而强大的互联网套件。Mozilla 1.0的出现被视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Phoenix(后改名Firebird,最后又改为Firefox)。Firefox 1.0于2004年发表。及至2008年,Mozilla及其衍生产品约占20%网络交通量。
Opera是一个灵巧的浏览器。它发布于1996年。它在手持电脑上十分流行。它在个人电脑网络浏览器市场上的占有率则稍微较小。
Lynx浏览器仍然是Linux市场上十分流行的浏览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浏览器,视觉上并不讨好。还有一些有着进阶功能的同类型浏览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Konqueror是一个由KDE开发的浏览器,KDE开发人员在开发KDE2时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桌面环境必须搭配一个良好的网络浏览器及档案管理员,便投入不少力量开发了Konqueror,这个浏览器使用了自家开发的排版引擎KHTML,由于Konqueror是属于KDE的一员,并只常见于Unix-like下的KDE桌面环境,所以Konqueror并未普及。
纵然Macintosh的浏览器市场被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占据,但未来有可能会是苹果电脑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于Konqueror这个开放源代码浏览器的KHTML排版引擎而制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默认浏览器。
2003年,微软宣布不会再推出的独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会变成视窗平台的一部分;同时也不会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过,于2005年初,微软却改变了计划,并宣布将会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快将发表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内核==
Trident:Internet Explorer所使用
Gecko:Netscape6以后版本以及Firefox所使用
KHTML:KDE开发团队所开发,主要由Konqueror所使用。
Presto:Opera7开始采用
WebCore:苹果电脑修改KHTML而来,主要由Safari所使用。
chromium:由Google主导开发的浏览器内核,主要用于Chrome
==功能==
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功能,现时浏览器和网页会有很多功能和技术是以往没有的。如之前提到的,因为浏览器战的出现,浏览器和万维网得以迅速但混乱地扩展。
以下是较为人熟悉的功能列表:
===支援标准===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TPS
HTML(超文本连结标记语言),XHTML(可扩展的超文本标记语言)及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图形档案格式如GIF、PNG、JPEG、SVG
CSS(层叠样式表)
JavaScript(动态网页DHTML)
Cookie让网站可以追踪浏览者
===电子证书===
Macromedia Flash
Java applet
Favicons
无线应用协议
基本功能
书签管理
下载管理
网页内容快取
透过第三方插件(plugins)支援多媒体
附加功能
网址和表单资料自动完成
分页浏览
禁止弹出式广告
广告过滤
==手机浏览器==
Opera Mini:支持WAP及万维网浏览的免费浏览器,市场占有率较大。
Opera Mobile:收费的手机浏览器。
UCWEB:支持WAP及WEB网站的显示,支持doc, pdf, ppt, xls, zip, rar, txt, html, eml等多种文件格式。
星际Gorilia手机浏览器
Fennec:Firefox Mobile。
ibis Browser DX :日本人开发的一款移动浏览器。
航海家浏览器(Tribe Voyager)
NetFront
Safari:Apple 推出的网络浏览器, 有MAC版本, iPhone版本和Windows版本
==参考文献==
|<center>'''网络浏览器'''<br><img src="https:xxxxx.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tml 圖片來自OOO]</small>
|}'''网络浏览器'''是个显示网页服务器或档案系统内的文件,并让用户与此些文件互动的一种软件。它用来显示在万维网或局部局域网路等内的文字、影像及其他资讯。
网络浏览器这些文字或影像,可以是连接其他网址的超连结,用户可迅速及轻易地浏览各种资讯。网页一般是超文本标记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的格式。有些网页是需使用特定的浏览器才能正确显示。个人电脑上常见的网页浏览器包括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和edge、Opera、Mozilla的Firefox、Maxthon和Safari,以及Google的Chrome。浏览器是最经常使用到的客户端程序。万维网是全球最大的连结文件网络文库。
==简史==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是第一个使用超文本来分享资讯的人。他于1990年发明了首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在1991年3月,他把这发明介绍给了给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从那时起,浏览器的发展就和网络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网页浏览器被视为能够处理CERN庞大电话簿的实用工具。在与用户互动的前提下,网页浏览器根据gopher和telnet协议,允许所有用户能轻易地浏览别人所编写的网站。可是,其后加插图像进浏览器的举动,使之成为了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
NCSA Mosaic使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它最初是一个只在Unix运行的图像浏览器;很快便发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运行。1993年9月发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项目的负责人Marc Andreesen辞职并建立了网景通讯公司。
网景公司在1994年10月发布了他们的旗舰产品网景导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优势就被削弱了。错失了互联网浪潮的微软在这个时候匆促的购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术,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软件巨头微软和网景之间的浏览器大战。这同时加快了万维网发展。
这场战争把网络带到了千百万普罗电脑用户面前,但同时显露了互联网商业化如何妨碍统一标准的制定。微软和网景都在他们的产品中加入了许多互不相容的HTML扩展代码,试图以这些特点来取胜。1998年,网景公司承认其市场占有率已无法挽回,这场战争便随之而结束。微软能取胜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它把浏览器与其操作系统一并出售(OEM,原始设备制造);这亦使它面对反垄断诉讼。
网景公司以开放源代码迎战,创造了Mozilla,但此举未能挽回Netscape的市场占有率。在1998年底美国线上收购了网景公司。在发展初期,Mozilla计划为著吸引开发者而挣扎;但至2002年,它已发展成一个稳定而强大的互联网套件。Mozilla 1.0的出现被视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Phoenix(后改名Firebird,最后又改为Firefox)。Firefox 1.0于2004年发表。及至2008年,Mozilla及其衍生产品约占20%网络交通量。
Opera是一个灵巧的浏览器。它发布于1996年。它在手持电脑上十分流行。它在个人电脑网络浏览器市场上的占有率则稍微较小。
Lynx浏览器仍然是Linux市场上十分流行的浏览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浏览器,视觉上并不讨好。还有一些有着进阶功能的同类型浏览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Konqueror是一个由KDE开发的浏览器,KDE开发人员在开发KDE2时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桌面环境必须搭配一个良好的网络浏览器及档案管理员,便投入不少力量开发了Konqueror,这个浏览器使用了自家开发的排版引擎KHTML,由于Konqueror是属于KDE的一员,并只常见于Unix-like下的KDE桌面环境,所以Konqueror并未普及。
纵然Macintosh的浏览器市场被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占据,但未来有可能会是苹果电脑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于Konqueror这个开放源代码浏览器的KHTML排版引擎而制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默认浏览器。
2003年,微软宣布不会再推出的独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会变成视窗平台的一部分;同时也不会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过,于2005年初,微软却改变了计划,并宣布将会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快将发表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内核==
Trident:Internet Explorer所使用
Gecko:Netscape6以后版本以及Firefox所使用
KHTML:KDE开发团队所开发,主要由Konqueror所使用。
Presto:Opera7开始采用
WebCore:苹果电脑修改KHTML而来,主要由Safari所使用。
chromium:由Google主导开发的浏览器内核,主要用于Chrome
==功能==
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功能,现时浏览器和网页会有很多功能和技术是以往没有的。如之前提到的,因为浏览器战的出现,浏览器和万维网得以迅速但混乱地扩展。
以下是较为人熟悉的功能列表:
===支援标准===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TPS
HTML(超文本连结标记语言),XHTML(可扩展的超文本标记语言)及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图形档案格式如GIF、PNG、JPEG、SVG
CSS(层叠样式表)
JavaScript(动态网页DHTML)
Cookie让网站可以追踪浏览者
===电子证书===
Macromedia Flash
Java applet
Favicons
无线应用协议
基本功能
书签管理
下载管理
网页内容快取
透过第三方插件(plugins)支援多媒体
附加功能
网址和表单资料自动完成
分页浏览
禁止弹出式广告
广告过滤
==手机浏览器==
Opera Mini:支持WAP及万维网浏览的免费浏览器,市场占有率较大。
Opera Mobile:收费的手机浏览器。
UCWEB:支持WAP及WEB网站的显示,支持doc, pdf, ppt, xls, zip, rar, txt, html, eml等多种文件格式。
星际Gorilia手机浏览器
Fennec:Firefox Mobile。
ibis Browser DX :日本人开发的一款移动浏览器。
航海家浏览器(Tribe Voyager)
NetFront
Safari:Apple 推出的网络浏览器, 有MAC版本, iPhone版本和Windows版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