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515
次編輯
變更
基因打靶
,创建页面,内容为“ '''基因打靶'''是一个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ref>[https://www.sohu.com/a/576642268_12114…”
'''基因打靶'''是一个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ref>[https://www.sohu.com/a/576642268_121145181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有多少个嘛?],搜狐,2022-08-14</ref>》(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ref>[https://www.sohu.com/a/500696857_121089534?_trans_=000019_wzwza 汉语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会说汉语吗?],搜狐,2021-11-12</ref>,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基因靶向(英语:gene targeting,又称为基因打靶)是一种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改变生物体某一内源[[基因]]的遗传学技术。这一技术可以用于删除某一基因、去除外显子或导入点突变,从而可以对此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基因打靶的效果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条件化的。例如,条件可以是[[生物]]体发育或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刻,或将效应限制在某一特定组织中。基因打靶的优点在于可以应用于任何基因,无需考虑其大小和转录活性。
2013年10月和11月分别获得世界首例经过CRISPR/Cas9基因靶向修饰及TALENs基因靶向修饰的两只小猴。
“基因靶向”技术,通常被称作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他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上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技术发展
基因打靶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对同源重组不断了解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以酵母这种较为简单的真核模式生物为基础,来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随着外源DNA导入酵母细胞方法的建立、标记基因有效选择的利用、同源重组转化子筛选系统的建立、载体同源序列DNA(靶标)双链断裂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利用,使得基因打靶技术逐渐成熟起来。而对于哺乳动物细胞,由于其基因组比酵母细胞要大且复杂,基因打靶的成功率很低。因此要将基因打靶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还需要新的策略。1989年,利用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与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将基因打靶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小鼠;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2013年3月,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利用目前世界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和TALENs实现猕猴和食蟹猴两个物种的靶向基因修饰,同年10月和11月分别获得世界首例经过CRISPR/Cas9基因靶向修饰及TALENs基因靶向修饰的两只小猴。
原理方法
将外源DNA导入靶细胞后,利用基因重组,将外源DNA与靶细胞内染色体上同源DNA间进行重组,从而将外源DNA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
对于不同的生物体,所使用的基因打靶的方法也不用。对于小鼠来说,大致的流程如下:
从小鼠胚胎上提取干细胞;
同时,构建靶载体,靶载体中含有与靶基因同源的DNA片段;
将靶载体转染到干细胞中;
将筛选后获得的含有靶载体的干细胞进行扩增;
将含有靶载体的干细胞注入小鼠胚胎;
胚胎发育为嵌合体小鼠(部分器官为该改造后的干细胞发育而成)后,通过选择性培育(将嵌合体小鼠与正常小鼠交配,在下一代中进行筛选),获得基因敲除小鼠(全部器官为该改造后的干细胞发育而成)。
修改后的方法还可用于其他哺乳动物,如牛、羊、猪等。
基因打靶技术还被用于一些植物,特别是小立碗藓的研究。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