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7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較新編輯 →
渭城览古(郑剑)
增加 18,678 位元組
,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渭城览古'''<br><img src="http" width="280"></center><small>[ht…”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渭城览古'''<br><img src="http"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渭城览古》'''是[[中国]]当代作家郑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渭城览古===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潇潇,杨柳青青。渭城客舍,离别的诗句写了又写,从遥远的秦汉,一直到迷离的现代。读过的诗句都化作似水柔情,饮下的美酒都融入铮铮铁骨。而渭城到底是哪座城池,我却从不曾细究。直到有一天,收到去咸阳学习的通知,看到咸阳师院的备注——渭城校区,我才猛然醒悟,渭城原来就是咸阳。又从网上搜索得知,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项羽一把火把咸阳城烧为灰烬,刘邦又修新城,汉武帝时因新城临近渭水,改新城为渭城。我曾几次途经咸阳,却未曾有片刻停留,深为遗憾,这一次,定要一览渭城风貌。
一
车进咸阳。高楼,天桥,处处显示着一座都市的现代气息。
入师范,报名,注册。时间尚早,搜索高德地图。地图显示,咸阳博物馆离师院三公里有余,途中有凤凰台,附近有廊桥古渡。还有半日时间,后面学习紧张,未必有闲。于是,我便决定步行前往博物馆。
循着导航所指示,我一路向南。
到北平街,一座高大的牌楼横亘路口,蓝绿为色,斗拱雕梁,绚丽雄伟,车辆从牌楼下穿梭而过,现代都市平增了一份古意。
转入谷家巷,向前走了二百多米,一座高台赫然横亘面前,顶上约略看到飞檐翘角,琉璃碧瓦。转过高台,有一石碑,上书“凤凰台”。背面有简介,说是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弄玉与萧史,这对神仙眷侣,以音乐相识,以音乐相伴,成为天下夫妻的典范。向东二百余里的华山西峰,有玉女峰,也是他们吹箫引凤的地方。东有玉女峰,西有凤凰台,这一东一西,相互呼应,应和的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
来到一扇铁门口,有人正拉门出来,询问能否一观。他回答,现在正在整修,整修之后,再择日开放。
只能悻悻离开。
往南转出小巷,店面皆仿古建筑,我想,大概到博物馆了。行不到百米,便看到斗拱飞檐的牌楼上书写着“文庙”两个大字,竖挂的门牌写着“咸阳博物馆”的字样,旁边还有一个牌子,写着“今日闭馆”。一位老人坐在门边,询问今日可否参观,老人很热情地说:“今天不行。星期一闭馆,星期二到星期天正常开馆。”真是不幸。
幸运的是,廊桥古渡就在街对面。只是导航把我引到南阳楼,出南阳楼,对面是古渡遗址博物馆,可惜又是闭馆。博物馆后面,就是渭河。
来到水边。碧水荡漾,杨柳轻拂。西边,廊桥横跨渭水两岸。桥上,青檐灰瓦,楼阁耸立,似乎是阿房宫挺立水上。古朴,典雅,雄伟,恢宏,这正是秦建筑的风格。秦崇尚水德,以黑为尊,帝王着黑衣,台榭楼阁也以黑、深灰为主。
从北面上桥,一组雕塑列于桥端。商鞅、张仪、范睢、白起、蒙恬、蒙骜、王翦、王贲、宣太后、巴寡妇清,都是为秦奉献心力和才智,为秦之强大和开拓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雕像于此,是世人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与颂扬。那么,那些胸怀大志,横扫六合的秦国君王,也一定在这座桥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桥北到桥南,楼阁馆藏皆关闭静休,只有阳光从西边斜射过来,映在河面,投射在楼阁之上。桥南,并不见其他雕像,我有些诧异。毕竟,从偏狭一隅的小诸侯国到统一天下的大帝国,这些秦国君王功不可没。不必说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秦孝公,不必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单说一下秦惠文王,我们就不能不佩服秦国国君的胸怀和气魄。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商鞅变法,这位公子是反对的,他甚至故意触犯新法,结果连累师父割鼻刺面,自己也被贬为庶民,流放民间。流落民间的公子终于看到了新法带给国家的巨大好处。秦孝公去世,公子继位,这就是秦惠文王。他延续商鞅之法,励精图治,使秦国日益强大。而后来的各位国君,沿用商鞅之法,使秦国国内政令畅通,国富兵强,最终统一天下,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大帝国。廊桥古渡之上,没有为他们立像,多少有点遗憾。
东面,渭河之上,廊桥正对着一座现代化的桥梁,是渭城桥。车辆来往,络绎不绝。廊桥厚朴典雅,古意盎然;渭桥缆绳深吊,钢筋铁骨,彰显时代气息。一东一西,两座桥梁,昭示千年秦都的时代风华。
静水深流,廊桥横卧,楼阁高耸。
在渭城水边,两千年前与两千年后似乎重叠,分不清是秦的古渡,还是唐代的客舍,抑或是现代公园。
当然,不见秦装汉服,不见送别的酒,不见征尘漫漫。小孩子和妈妈嬉戏着,玩得正开心;年轻人相依相偎,你侬我侬;老人们在水边,在桥上走过,步履轻快而矫健。
古渡新气象,这是时代的变迁,这也是文化的叠加。秦建筑的风格,现代的钢筋铁骨,永恒的情感交融,赋于廊桥古渡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侠骨柔情。
渭河静水柔波,高楼栉比鳞次,夕阳余晖落在水面,明亮而深沉。
二
忙里偷闲,趁着学习间歇,我去了圆明寺。
圆明寺,在渭城区塔尔坡,其前身是唐代的“资善院”,金朝时更名为“圆明寺”。
姜子牙、王昭君、慈禧太后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传说。
清末战乱频仍,寺内古迹被全部烧毁。民国二十年,热爱佛教的信徒出资在原址上修了一座小庙,命名为“台台庙”,后来,因诸多原因,台台庙也沦为杂草丛生的废墟。
一九九七年冬天,当地居民在建房时挖出了圆明寺的寺碑。咸阳的三宝弟子发愿重建圆明寺,他们的至诚之心感动了性空法师。当时,性空法师在陕西乾县铁佛寺出家,他拥有中央美术学院与广州佛学院双重学历,佛学造诣与美学造诣都极高。一九九八年农历正月初九,性空法师被佛家弟子迎入咸阳,开始了圆明寺的筹备重建工作。
在圆明寺原址上,性空法师亲自设计、修建了一座崭新而古老的圆明寺。说它“崭新”,因为它的确是新修的。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呈现的是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气派。
如果没有了解圆明寺的历史,站在圆明寺的大殿前,我还以为这是几百年前修建的古寺。
整个寺庙建在一个高台之上,占地并不广大。寺庙座北朝南,前面有民居阻隔,另辟东门。
我从东门而入,沿台阶升至寺门。地域狭小,寺门也不宽大。
寺门内,钟鼓楼,分列两侧。向内,东西两边是配殿,分别是堂房客房。寺门正对的是大雄宝殿。殿前两边卧着两个石狮,中间是圆形宝鼎。大殿门口,供奉一尊弥勒佛,笑口常开。
大殿内佛像高峻,俯视众生。殿内安寂,蒲团上并无僧人礼佛,但大佛庄严,让人不敢仰视。
出大殿向后,沿台阶而上,是另一层院落,一座两层楼阁赫然耸立。第一层是三圣宝殿,第二层是万佛宝殿。殿门关闭上锁,不能入内一观。通过窗格,约略可见三圣殿内佛家宝相。万佛殿内的万佛之相,只能暗自揣想了。
在高台之上,宝殿雄伟,布局紧凑,却层次分明,足见设计者的匠心。灰瓦,飞檐,红柱,蓝绿绘墙,建筑宏大,绘图精美,佛相华严。这是佛家建筑的一处胜景,凝聚着性空法师的智慧与虔诚。
只看外形,你或许会和我一样,还以为这是几百年前的建筑遗存,但细细抚摸端详,你就会发现这是现代钢筋水泥的结晶。这是把古建筑艺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建筑范本。木质建构的楼阁寺庙经不起风雨侵蚀,更经不起战火焚烧。在中国大地上,有哪一座保留下来的楼阁,不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岳阳楼、鹳雀楼、滕王阁,无一不是。能长久地保存,千年不倒的,恐怕只有那些石头雕刻或者垒积而成的古迹。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至今仍在风沙山野间挺立着,接受世人的膜拜。
圆明寺,用现代技术与材料承载古建筑艺术,应该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三
学习结束,还有半日可消磨,我便去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咸阳古文化一条街——中山街中段,由明洪武四年所建的文庙改造而成。建筑规模宏大,巍峨壮观,是研究明清建筑的范本。博物馆占地面积约8531平方米,四进院落,坐北面南,主要建筑有牌楼、献殿(一殿)、东西两庑、大成殿(二殿)、三殿、小牌楼、偏院正殿等。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秦汉历史文物为主,共九个展厅,馆藏文物 1万余件,主要陈列着秦咸阳历史文物、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咸阳碑石、宗教文物、以及咸阳出土的历代兵马俑珍品。
留连于馆舍廊亭之间,瞻仰秦汉古物,追念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秦汉历史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我的面前。
从非子开始,秦才有了自已的历史。
公元前897年,非子居住犬丘(今甘肃天水一带),在汧渭之间为周王室养马。公元前770年,秦襄王护送周平王东迁,赐岐、丰之地,被封诸侯,开始立国。其后秦八次迁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建都咸阳。秦国历经变法图强,向东过黄河,出函谷关,横扫六合,吞并六国,最终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个半世纪分封割据、混战纷争的局面。
秦在立国以前,还是一支游牧部落,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还明显地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比起齐、晋等国落后很多。自秦文公四年秦国的势力发展到“汧渭之会”以后,农业代替牧畜业成为秦的主要经济形态。定居关中以后,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到穆公时代,秦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东方诸国。先进的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246年以后,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筑,更使秦的农业资源大为充足,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秦人的学习与包容精神为自己赢得了进步与发展。
秦人向比自己先进的周人[[学习]];向与自己作战的草原部落——戎狄学习;向东的征战中,又与六国文化融合,完成了对原有区域文化的超越。蒜头扁壶、双耳铜釜,是向北方草原民族学习的证明,塔尔坡秦墓葬区出土的楚式玉佩、兰池安遗址中的齐式树枝双兽纹和燕式兽面纹瓦当,是仿建六国宫殿的明证。
而对人才的吸纳和包容,才是秦国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是卫国人;张仪首创“连横”之策,以“横”破“纵”,为秦国夺得汉中巴蜀之地,而他是魏国人;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是[[韩国]]人,据说还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范睢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孤立赵国,为白起攻下赵国助了一臂之力,范睢也是魏国人;百里奚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这些人并非秦人,却被秦人所用,为秦君或出谋划策,或修渠沃野,为秦国的强大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二、三号展厅中,楼阁宏伟,剑气峥嵘,玉佩温润,陶罐朴拙,铜壶[[精致]],更有地下管道的巧妙,这一切,都彰显了大秦的灿烂与辉煌。
四
在咸阳博物馆,让人震撼的,莫过于西汉兵马俑。
玉兰花开,阳光正落在酒杯一样的花朵上,宁静清雅。在偏院小牌楼上,是醒目的“西汉兵马俑”的五个大字。穿过牌楼,进入展厅,三千兵俑整齐排列。
战马昂首,骑兵端坐其上,整装待发。步兵站立,目光前视,服饰仍可见出鲜亮之色。士兵皆空手作持握状,据说,他们的兵器大多以木为柄。历经千年,木柄都已化为泥土。
这些兵马俑,1965年出土于杨家湾附近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区。埋藏兵马俑的竖穴土洞式陪葬坑,7座一穴一洞,3座一穴二洞,形成13个方阵,东西相对,排成两列。陵墓内共清理出士兵俑1965件,骑马俑583件,盾版模型410件,号称“三千人马”。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从皇家的陵寝中,走出一支雄纠纠气昂昂的大汉雄兵。站在兵马阵前,虽隔两千年的时光,我仍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斗志与雄风。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在西去的大路上,在远古的战场上,大漠,落日,旌旗,骑兵,是[[永恒]]的意象。西出阳关,或许无故人,但从未缺少刀剑铮铮的激越,从不缺少战马嘶鸣的悲壮。我[[分明]]看到[[古代]]将士的雄心与豪情。“犯我中华,虽远必诛。”驰骋疆场,奋战九州,大汉雄风在中华大地猎猎飞扬。卫青、霍去病、周亚夫,带领汉家兵团,出武关,出大散关,去玉门关,向更远的远方进军。封狼居胥,勒石纪功,一腔豪情,化作赫赫功绩。
在咸阳博物馆,玉兰花正在开放,秦风汉韵,荡气回肠。
五
在渭水边,古渡遗址博物馆也正在开放。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在渭河“咸阳古渡”原址上修建,通过古渡遗址展示、120余件[[文物]]陈列和模拟场景再现等[[方式]],[[真实]]展现咸阳古渡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馆中展出了在渡口出土的历代文物,錾花金执壶、三彩单峰驼、三彩胡人牵马瓷、铜蜡台、透雕莲蛙歙砚、天青釉双耳三足炉,与西域文化融合的玉高脚杯、海兽葡萄镜……这些文物直观地展现了古渡昔日的繁华。
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博物馆让我读到关于渭水,关于古渡的[[故事]]与[[历史]]。文王迎亲、渭水访贤,渭桥惊马、唐太宗与颉利可汗便桥结盟,帝王的故事总是流传得更久远。
而追溯古渡历史,同样久远的还有桥。秦代时,渭水北有咸阳宫,南有兴乐宫,为了连接两宫,在渭水上修建中渭桥。汉武帝修建茂陵,因为道路曲折,诸多不便,就在长安西门外渭水上修建了西渭桥,也叫便民桥,就是咸阳桥。咸阳桥不仅直通茂陵,而且成为汉唐通往[[西域]]、南达巴蜀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踏上咸阳桥,就算来到了丝路的终点长安;走过咸阳桥,即踏上去西域的[[旅途]]。征战的将士跨过咸阳桥,便走向黄沙漫漫、刀光剑影的边关;踏上咸阳桥,便回到歌舞升平、温柔富贵的长安城。这座桥连接渭水两岸,连接了[[长安]]与西域,连接中原与边关,连接东西贸易,也连接了战争与和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咸阳桥上,朋友伤别,泪湿衣襟。杜甫曾有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烽火狼烟,生离死别,这里有建功扬名的豪迈,也有骨肉分别的悲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这里远去的身影坚定、昂扬,浩气长存。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杨国忠害怕叛军来追,便放火烧毁了咸阳桥。宋元时期,咸阳桥损毁[[严重]],无法使用,渡口作为南北交往的形式更加繁盛。明洪武年间,依城南河堤,修建咸阳古渡。明嘉靖年间,重修河堤,构建码头,以舟为浮桥,[[冬天]]走桥,[[夏天]]乘船。从张飞庙到清渭楼,店铺林立,人流如潮,车马喧闹,贷物集散,热闹非凡,不减隋唐。
咸阳桥,在历史的影像中模糊又[[清晰]];咸阳古渡,在诗歌里,在水光桨影里余韵悠长。古渡的繁华景象在现有的图片中依稀可见,历代诗人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当年的景象。关于咸阳古渡最早的文字记载《诗经·大雅·大明》:“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 ”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最负盛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一唱三叹,离愁别绪,依依之情,宛若渭水长流。清人郭唐藩的《渡头欸乃》写道:“渭水黄花古渡头,表里山河几千秋。临流不见蹇裳客,冬自桥梁夏自舟。”诗句犹在耳畔回响,而古渡却已[[遥远]]。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渭水依旧流淌,摆渡的船只,长蒿短浆,桅杆帆影,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如今的渭河之上,现代化桥梁飞架两岸,车来车往,穿流不息,络绎不绝。汽艇在水中滑过,小火车在岸边奔跑,古渡以另一种风貌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走出古渡博物馆,我像走出深邃的[[历史]]。对面的南阳楼宏伟壮美,城门下车流如潮。[[阳光]]下,咸阳城一派祥和景象。
结束渭城之行,沿着渭河,驱车向东,清渭楼从车窗外一闪而过,雄伟之姿却在我的心头荡漾。只是,清渭楼在我的身后越来越远,千年秦都也越来越远。而阳光依旧热烈而奔放,渭水依旧浩荡而悠长。<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郑剑,中学教师,[[陕西]]省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潘多拉
waters
27,0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