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非常感激那段时期的“冷落”和“选择”。许多朋友赠寄来自己“待出”或“已出”的集子,或校对、或写评、或交流,一种“ 局外人”的角色让我产生了许多从前未曾有过的新鲜意识和特殊审美!放弃矜持,静心的学习更为宽泛、更加多样的诗歌、哲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新构架——“没有灵感时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时必须有哲理”。“冷落的痛”蝶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喜悦。<ref>[http://www.zgshige.com/c/2017-12-06/4883923.shtml 诗人王澎的主页,中国诗歌网]</ref>
==王澎的爷爷王老九简介==
[[王老九]],原名'''王建禄''',[[陕西]][[临潼]]人,因在弟兄中排行第九,人称老九。出生于1894年2月23日,去世于1969年2月14日,享年76岁。1960年6月1日至11日,他作为农民诗人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同于“全国劳动模范”。
对王老九曾经当过“全国劳动模范”这件事,包括他孙辈在内的很多人,早已印象模糊。然而提起农民诗人王老九,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周边村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老九研究专家、国学学者、文化史学者[[刘荣庆]]介绍说,在中国,说农民诗人就是指王老九,王老九就是中国农民诗人的代表。
王老九之孙王澎先生自豪地说:“我爷爷曾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周恩来]]总理还给他敬过酒。[[郭沫若]]也与他和过诗,老一辈文坛大家[[柯仲平]]、[[郑伯奇]]、[[老舍]]、[[臧克家]]、[[艾青]]、[[胡采]]等都和他有过密切来往。”
给丈人拜寿说起王老九写诗,有这样一个故事。1925年的一天,他陪老婆去给丈人拜寿,大女婿和二女婿送的都是点心和好酒,而王老九夫妻拿的是四个麦面做的寿桃。王老九老婆觉得失了体面,心里不高兴。在回家的路上,老婆埋怨王老九:“跟上你,一辈子都甭想洋火。”王老九即兴给老婆编唱了一段口歌:你骂媒人把媒说,把你说的嫁给我。你父你母打听过,说我是个好小伙。老九好比[[薛平贵]],你是寒窑[[王宝钏]]。夫妻恩爱结因缘,你爱老九庄稼汉。贺大寿,走丈人,老九手里没分文。美酒点心买不起,媳妇一路骂女婿。娃他妈,莫生气,不用骂我骂财神。年年月月把它敬,为啥光叫咱受贫。嫌贫爱富理不正,叫我老九落骂名。唱个乱弹大家听,叫上众人把理评。
老婆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心头的怨气慢慢消了。
这段口歌后来被命名为快板诗《怨财神》,也是王老九创作的第一首诗歌。
王老九的得意门生、《王老九诗社》社长,今年已经88岁的[[贺丙丁]],在与记者交流时也谈到了这段佳话,并向记者回忆了他对王老九的点滴。
王老九自幼在家耕作,16岁时读过一年私塾,因家贫辍学,当过学徒,18岁起做农活,曾逃荒要饭。他自幼爱听戏、看唱本,顺着戏里听来的唱词对照着戏本念,就能将一本戏全记下来。
从1926年到1949年3月当地解放,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王老九,从开始编顺口溜到初期编的快板诗,大都是些劝人戒烟、戒赌和诅咒土匪等方面的内容,后来主要通过快板诗来讽喻时事,劝善惩恶,锋芒指向封建军阀和恶霸地主。这时的诗歌,具有民间歌谣口头性、流传性的典型特色。
比如,当年[[胡宗南]]任命横行无忌的[[秦颂丞]]为渭北“剿匪”总司令。一次,秦颂丞为催粮将王老九毒打了一顿。他便在心底编歌唱道:“秦颂丞,胡蛮蛮,上下磨扇转得鑱,磨得百姓骨头碎,血榨净来汗抽干。有朝一日天睁眼,砸烂磨扇搁河滩。”
刘荣庆认为,这是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
中国农民诗人临潼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相桥开大会,批斗恶霸秦颂丞的侄子[[秦世俭]]。王老九当即上台,将他从前编的关于秦颂丞的诗歌全都即兴说了出来。
王老九在前面说,却不知时任中共临潼县委书记的[[董实丰]]也在现场听着。会后不久,董书记就派人把他过去创作的诗歌抄了下来。三天后,一首署名“王老九”的诗作《秦颂丞的画像》刊发在了《群众日报》上,在全国开始引起反响。
此后,王老九的诗歌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同时通过学习和多方请教,作品陆续在全国报刊发表。从1950到1957年,他的诗作不断地登上“大雅之堂”,如《七一颂歌》:
一颗珍珠土里埋,满身光彩难出来。一声炸雷天地动,挤出土来把花开。
[[常智奇]]评论说,这首诗一出手,就把他推到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的高度。
在这期间,接二连三创作发表的诗作,如《除了肚里大疙瘩》、《想起毛主席》等,当时都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并且因此奠定和树立了他在中国第一个农民诗人的地位。1951年,王老九应邀出席了西北文代会,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会议;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刘荣庆称,这个时期是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他刚健豪放、隽永清新的诗风基调得到充分表现,诗风臻于成熟,达到创作的旺盛时期。
脍炙人口的《[[张玉婵]]》4月初,记者在临潼区相桥街道办北王村,见到今年已经85岁的孟美蓉。提及公公王老九,她说:“大人活着的时候,能下苦,晚上迟迟早早看他点着清油灯在炕上写诗,平时随口都是诗。”
记者问孟美蓉老人:“你知不知道《张玉婵》这首诗写的是你?”“咋不知道,大人写时就说给听哩,‘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在王老九的眼里,儿媳孟美蓉心灵手巧、贤惠能干、吃苦耐劳、孝顺父母,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好儿媳。碰巧,当年《陕西日报》的山川同志到他家约稿,要他写一段表扬农村劳动模范的快板。他当天晚上睡在炕上一段一段编,记在心里,早起后经过几番修改就大功告成。这就是至今在临潼乃至关中农村还广泛流传的《张玉婵》这首诗:
张玉婵,张玉婵,上炕剪子下炕镰;头发剪成“短帽盖”,大脚“活洒”一溜烟。又能挑来,又能担,纺线车子拧得欢,……王老九这首描写女性的诗,不仅成为了他的代表诗作,更在全国脍炙人口。
从头顶光环到悲剧人生今年52岁的王老九之孙王澎回忆,爷爷写诗的确是顺手拈来,出口成章。他的小名叫王仓仓,小时候喜欢吃玉米秆的甜味,但又分不清玉米秆和高粱秆,而爷爷取笑他用的都是诗歌的形式:“王仓仓不要脸,成天爱吃包谷秆。见了稻黍(高粱)红了眼,压倒就拿舌头舔。”写诗给了王老九和家人快乐,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与光环。1958年到1962年,被刘荣庆划分为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三阶段。王老九在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当选为理事;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写诗给王老九的家庭带来了不幸,加之“采风”、“赛诗”频繁,浮夸风盛行,诗人一度犹疑困惑,止步不前,其高亢奔放、幽默风趣的风格受到某种程度损害。1963年到1966年5月,被刘荣庆划分为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四阶段。那时,王老九看到经济迅速恢复,“左”的错误得到某些纠正,重新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抒情短诗,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12章、4000多行的自传体叙事诗《泪海波涛》。
而从1966年5月起的第五阶段,正当王老九思想上和艺术上更趋成熟时,文化大革命给诗人带来了更大创伤。王老九四肢瘫痪,祖坟遭掘,两子被关入“牛棚”,妻、女忧郁而亡,孙子孙女均因“黑五类”身份而辍学。王老九写诗的空间被剥夺,在1969年初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对此,刘荣庆表示,王老九取得了非凡的农民诗歌成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悲剧。
“庄稼汉诗派”著名文学评论家、原陕西文学院院长[[常智奇]]在《陕西农民诗歌的记忆》一文中说,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从延安到西安,到北京,一路踏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进行曲,走来两支队伍:一路是臧克家、郭沫若、艾青等人;一路是王老九、李有源、韩起祥等人。这两支队伍,汇聚成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陕西当代农民诗歌创作水平,代表着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水平。
王老九,是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奠基人、先行者、旗手。当时,乃至其后,受王老九农民诗歌创作影响的诗人有:[[辽宁]]的[[霍满生]]、[[青海]]的[[韩友鹿]]、[[安徽]]的[[殷光兰]]、[[湖南]]的[[刘勇]]、[[河北]]的[[刘章]],还有[[马秉书]]、[[李永红]]等人。在陕西境内,受他诗歌创作影响的有:[[长安]]的[[庞惠农]]、[[蓝田]]的[[张凤翔]],还有[[周维新]]、[[刘玉明]]、[[穆志远]]、[[何成海]]等人。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流派,有人把这个流派叫做“庄稼汉诗派”。
王老九是“庄稼汉诗派”的创始人,是新中国农民诗歌创作的开拓者。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在临潼区油槐街道办海王村看到,王老九诗社的牌子依旧鲜亮,诗社办的《[[庄稼汉]]》已累计出刊一百二十多期。
刘荣庆说,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贺丙丁把王老九诗社这个旗帜坚持扛到今天,并在继续发挥着影响力,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以苏国全为社长的骊山诗社,也坚持弘扬农民诗人王老九精神,是一支活跃在临潼社员众多、富有活力的群众文化社团。
今年是农民诗人王老九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刘荣庆]]和王澎等人发起,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的“中国农民诗人王老九文学馆”,将会在临潼勾勒出一个中国文学的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Category:文學家]]][[category: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