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葛天氏传说

增加 86 位元組, 6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align= light|
|}
''' 葛天氏 ''', 是中国古代 [[ 神话 ]]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皇”之一,是与“ [[ 燧人氏 ]] ”、“ [[ 伏羲氏 ]] ”等相齐名的人物。无论古代典籍中关于葛天氏的身份的记载有怎样的差异,但有三点是完全一致的:一、他是上古时期对人类文明造肇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二、他是以 [[ 汉族 ]]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上古系统乐舞的发明者、集大成者;三、他是个善于治理社会,能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优秀 [[ 政治家 ]]
葛天氏创造了我国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并首创了道德规范“礼”。同时,葛天氏还是葛姓的得姓始祖。从地方史书、现存碑刻、民间传说、考古遗迹来看,葛天氏故里今有河南宁陵说与河南长葛说,2007年葛天氏传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申报国家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项目。
=='''名号来源'''==
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他的发明创造有关。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 [[ 神农氏 ]] 发明种植五谷、 [[ 有巢氏 ]] 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唯被后人尊为乐神的葛天氏名号来源一直是困惑人们的一个话题。如果说葛天氏单单是发明乐舞的话,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对舞乐没有丝毫含义。读《诗经》,使人猛有所悟。原来,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诗经·采葛》记载
二十年以前,我同老城镇(旧时古县城)文化站长张水祥收集民歌时,一位久居长葛旧城的高寿老人曾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县城南城墙上长有一棵葛滕东西长二三十丈,覆盖城墙面积有半亩大,每值春季枝叶茂盛,7-9月开米黄色小花儿,香气浸人。他还说“长葛”的名子是由这棵葛滕而得来泥呢。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 [[ 西北大学 ]][[ 教授 ]][[ 强云 ]] 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上古时候,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 [[ 本草纲目 ]] 》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 lobata Ohwi。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葛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莫大功用:一,葛花期7—9月,为长夏之精神振奋;二,花序、块根,富含营养,可食用果腹;三,块根、花序入药,味甘辛平,入脾胃经,具有解肌发表、升阳透疹、退热生冿、杀毒止泻之功效;四、茎皮纤维可以纺织,遮羞御寒;五,叶为家畜优良伺草;六,种子可以食用、榨油。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 新石器时代 ]] 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其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 [[ 吕氏春秋 ]] 》训解:“<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帝王。”《辞源》:“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经绳、编篮筐、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 [[ 说文解字 ]] 》曰:“葛,絺綌。”《本草纲目》:“<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絺綌”。《诗经》中有“为絺为綌”,“絺兮綌兮,凄其当风”的诗句,《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絺綌”的圣语。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葛天氏时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
《竹窗词·阮郞归山寺樵歌》:“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史记·司马相如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经专家考析,“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葛天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从旧石器走向新石器时代。也就是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 [1] ) 制进入父系(人类社会进入了知道父亲的时代)制社会。从母系氏族制演变成父系制氏族部落联盟(氏族部落与氏族部落联盟管理社会制度)葛天氏是从母系制后期脱颖而出。是从母系风姓氏族部落分离出来(葛天氏),葛天氏然后葛天氏氏族,葛天氏部族,葛天氏部落族。远古联盟制时代葛天氏被推举为联盟共主(就是相当于今国家最高领导人)经历四世纪被阴康氏取而代之。葛天氏部落经历过渡到炎黄时代,葛天氏族部进入了葛天国(联盟国家制度在当时管理方法成型,葛天国是炎黄以后的相当一个省或地区级)。在五帝时,颛顼时代封为嬴姓联盟管辖的葛国(当吋也叫葛天国)。舜帝时代同样是联盟禅让制度社会管理方式,封为赢姓管辖的葛国(相当于当今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其中一个省)。然后到大禹时代又封爵成为诸侯奴隶制度夏国管辖的葛国,第一任葛国国王(“葛伯”世袭)延续夏商周三代东周列国(史学家把它分成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是奴隶制瓦解期战国是封建制形成期)公元前六百年上下葛国被宋国(春秋十二奴隶国之一)吞并西周朝以后到今天史称世俗民间传说叫葛伯国。葛姓的来历就一目了然,失国后传葛姓。
根据葛赞栋三十余年执着探讨研究寻根,走了全国很多省、市、县、乡、葛氏历代家谱、家乘、宗谱、族谱等国家很多历史书籍记载葛氏发源于河南省[[宁陵县]]。西周有一支系葛姓(所谓的少数民族是当时没有管辖到的地方称为少数民族)从扶风郡迁往四川,葛伯国成为鲁的附属国时其中一支系迁往长社邑(长社邑春秋时代宋国灭郑国围长社邑今长葛市东北十五里<葛伯国国王葛伯王把权力交给侄子后,自己带着家眷迁居到此地建立葛城繻葛。秦汉以后国家实行郡县制,(梁郡、梁国郡、顿丘郡、扶风郡、颍川郡)葛氏在秦汉时期主要在梁国郡居住,还有迁往琅琊郡、顿丘郡、颖川郡、句容郡等。
=='''一代明圣'''==
据传,以葛为图腾的葛部族的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吕氏春秋》、《中国人名大辞典》、《 [[ 辞源 ]] 》、《帝王世纪》均有记载,分别为“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上古帝王”、“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这些都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一方君主。
葛天氏发现葛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时,还推广用葛搓绳、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葛天氏还号召族人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葛部落的人告别了靠兽皮、树叶遮体御寒的历史。因此,葛天氏又被称为“编织鼻祖”、“穿衣始祖”。同时,葛天氏利用葛藤搭建“葛天草庐”,以遮风雨、挡野兽,让有巢氏时代在树上的居巢转变为地面上的草庐,使人类结束了为避禽兽在树上居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开创意义。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路史》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见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路史》卷七在说明葛天氏名号后曰:“及其乐也,八土捉介操尾叩角乱之,而歌八终。块瓦缶,武躁从之,是谓‘广乐’。”由上可知,“葛天氏之乐”又叫“‘广乐”,其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少则三人,多则八人;其道具是头饰牛角,手挥牛尾;其舞蹈则是祭祀、劳动、捕猎等生活情景的再现;其音乐是敲击乐器块椨瓦击缶等产生的声响和节奏;其观众也随着音乐节奏踏步唱歌;其编排是按内容分为八部分,形成了完整的音乐歌舞剧目。汉代还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由这些记载可见,古老的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是由操牛尾的3人共同完成,内容有8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复杂程度来看,已相当完整,可以完全称之为“歌舞”。这种歌舞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它与历朝代的诗、词、歌、赋一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古琴协会会长吴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李玉洁 ]] 等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后认为: “葛天氏之乐”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支音乐歌舞,故它是中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的重要源头;袭伏羲之号的古代帝王“葛天氏”则是我国音乐、歌舞的始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宁陵县则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葛天氏之乐”至帝尧时变为“大章”,帝舜时为“韶乐”,帝禹时为“夏乐”;以至后来的官方武舞干戚、文舞羽旎、民间散乐、夷乐等等。“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在今天的宁陵,经过数千年流传已不够完整、濒临灭绝;但宁陵民间一些音乐、歌舞中仍保留有许多“葛天氏之乐”的痕迹。进一步研究、挖掘、恢复我国这一音乐、舞蹈的“活化石”,拯救民族音乐、歌舞之根、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状'''==
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国书法家协会 ]] [[ 复旦大学 ]] [[ 香港中文大学 ]] 、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ref>[https://www.docin.com/p-2294038525.html   葛天氏传说],搜狗, 2020-01-0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98,6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