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
次編輯
變更
陇西行 王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陇西行'''<br><img src="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cfb86355…”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陇西行'''<br><img src="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cfb8635531d.aspx"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eihai.dzwww.com/shxw/201607/t20160728_14693168.htm 圖片來自大众网]</small>
|}
'''陇西行'''是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此诗描画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勾勒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语言利落,节奏短促,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 原文 ==
王维〔唐代〕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 译文 ==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 赏析 ==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 创作背景 ==
此诗当作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 简析 ==
《陇西行》是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此诗描画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勾勒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语言利落,节奏短促,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 王维 ==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cfb8635531d.aspx 陇西行]</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陇西行'''<br><img src="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cfb8635531d.aspx"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eihai.dzwww.com/shxw/201607/t20160728_14693168.htm 圖片來自大众网]</small>
|}
'''陇西行'''是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此诗描画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勾勒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语言利落,节奏短促,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 原文 ==
王维〔唐代〕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 译文 ==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 赏析 ==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 创作背景 ==
此诗当作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 简析 ==
《陇西行》是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此诗描画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勾勒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语言利落,节奏短促,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 王维 ==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cfb8635531d.aspx 陇西行]</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