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次編輯
變更
股骨粗隆间骨折
,创建页面,内容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较多。<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29928289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法整复及固定]知乎</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9a203df8b65f37df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预防 ==
⒈骨折未达到临床愈合时,应注意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
⒉粗隆间骨折愈合快、病程短,极少有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现象。
⒊非手术治疗时易产生髋内翻畸形,注意矫正缩短畸形以恢复颈干角。将患肢固定在外展中立位。
⒋牵引时要注意牵引重量,量过多易[[分离]],量不足易造成大粗隆上移,应准确控制。
⒌负重不易过早,否则易致再移位的发生,造成髋内翻。
⒍鼓励病人练功,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 定义 ==
疾病名称: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所属部位:下肢
就诊科室:骨科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 病因 ==
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老年人骨折疏松,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引起髋内翻畸形。
== 临床表现 ==
1.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伤后患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
2.大粗隆部肿胀、压痛、伤肢有短缩,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还可伴有内收畸形。
== 检查化验 ==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影象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
1、X线检查:
本病的检查常规使用X线检查,一般可以查见骨折的情况,但在一些特殊的骨折类型中,如不完全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由于骨折无移位,仅有不规则裂隙,X 线片上不能显示。另外X 线片重叠了股骨大、小转子、转子间线、嵴等骨褶皱影、及软组织影,骨折极易漏诊。
2、CT检查:
CT 明显降低了股骨颈基底或转子及粗隆间裂隙骨折的漏诊率,能显示骨皮质连续性及骨断层层面内部结构,但由于股骨颈基底或转子及粗隆间骨不规则,滋养血管影干扰,漏扫层面等因素,也给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3、MRI检查:
MRI 扫描明显优于X 线及CT。股骨颈基底或转子及粗隆间裂隙骨折中不完全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等无法为X 线显示的骨折类型,MRI 检查具有明显优越性。X线不能显示的轻微骨折,MRI 显示的是骨髓变化。敏感性高。但要注意轻微损伤,局部渗出导致类似骨折信号影。T1 、T2 骨折线低信号,脂肪抑制可提高诊断率。但要注意容积效应伪影,可用薄层扫描避免,勿将骺线当骨折线。
== 诊断 ==
1.有外伤史。
2.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压痛、[[外旋畸形]]等。
3.X线摄片可见骨折。
== 鉴别诊断 ==
本病最重要的要与骨颈骨折相鉴别:
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一般说来,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瘀斑明显,疼痛亦较剧烈,都比股骨颈骨折严重;前者的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向韧带中点的外下方。X线片可帮助鉴别。
== 并发症 ==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是术后并发症,由于在治疗上,以往多行牵引保守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达到骨折愈合,但长时期的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褥疮、泌尿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伤残率及病死率较高。
在手术方面,采用内固定的患者,常常会并发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髋内翻等并发症。
== 治疗措施 ==
患者多为高龄老人,首先注意全身情况,预防由于骨折后卧床不起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等。骨折治疗目的是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患者年龄和全身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方法。
1.牵引疗法
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尤其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内脏疾患不适合手术者。牵引的优点是可控制患肢外旋,对I、II型稳定性骨折,牵引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待12周骨折愈合坚实之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
对不稳定性骨折牵引的要求是:
a.牵引重量,约占体重1/7;
b.一旦髋内翻畸形矫正后,需保持占体重1/7~1/10的牵引重量,以防髋内翻畸形再发;
c.牵引应维持足够时间,一般均应超过8~12周,骨折愈合初步坚实后去牵引。
2.闭合经距多根斯氏针内固定
先行胫骨结节牵引,进行复位,行全身系统检查,伤后3~7d内在骨折台上手术。用4枚直径3.5mm斯氏针同股骨颈骨折多根斯氏针固定术。
3.钉-板类内固定
本方法适用于成人各种类型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有DHS(动力性髋螺钉)和Charnley滑动加压钉等。
4.Ender钉固定
钉从股骨内髁上2cm处凿孔,在X线电视荧光屏上观察Ender针,穿过骨折部直达股骨头关节面下0.5cm左右。使数根钉端呈扇形或鱼叉样散开,以固定近端骨块。术后施皮牵引或防外旋鞋。
5.Gamma钉固定
90年代初,一些国家采用Gamma钉,即一根带锁髓内针,斜穿一根通过股骨头颈部粗螺丝钉,因主钉通过髓腔,从生物力学分析,力线离股骨头中心近,因此,Gamma钉股骨内侧可承受较大应力,可达到早期下地负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9a203df8b65f37df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预防 ==
⒈骨折未达到临床愈合时,应注意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
⒉粗隆间骨折愈合快、病程短,极少有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现象。
⒊非手术治疗时易产生髋内翻畸形,注意矫正缩短畸形以恢复颈干角。将患肢固定在外展中立位。
⒋牵引时要注意牵引重量,量过多易[[分离]],量不足易造成大粗隆上移,应准确控制。
⒌负重不易过早,否则易致再移位的发生,造成髋内翻。
⒍鼓励病人练功,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 定义 ==
疾病名称: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所属部位:下肢
就诊科室:骨科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 病因 ==
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老年人骨折疏松,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引起髋内翻畸形。
== 临床表现 ==
1.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伤后患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
2.大粗隆部肿胀、压痛、伤肢有短缩,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还可伴有内收畸形。
== 检查化验 ==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影象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
1、X线检查:
本病的检查常规使用X线检查,一般可以查见骨折的情况,但在一些特殊的骨折类型中,如不完全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由于骨折无移位,仅有不规则裂隙,X 线片上不能显示。另外X 线片重叠了股骨大、小转子、转子间线、嵴等骨褶皱影、及软组织影,骨折极易漏诊。
2、CT检查:
CT 明显降低了股骨颈基底或转子及粗隆间裂隙骨折的漏诊率,能显示骨皮质连续性及骨断层层面内部结构,但由于股骨颈基底或转子及粗隆间骨不规则,滋养血管影干扰,漏扫层面等因素,也给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3、MRI检查:
MRI 扫描明显优于X 线及CT。股骨颈基底或转子及粗隆间裂隙骨折中不完全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等无法为X 线显示的骨折类型,MRI 检查具有明显优越性。X线不能显示的轻微骨折,MRI 显示的是骨髓变化。敏感性高。但要注意轻微损伤,局部渗出导致类似骨折信号影。T1 、T2 骨折线低信号,脂肪抑制可提高诊断率。但要注意容积效应伪影,可用薄层扫描避免,勿将骺线当骨折线。
== 诊断 ==
1.有外伤史。
2.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压痛、[[外旋畸形]]等。
3.X线摄片可见骨折。
== 鉴别诊断 ==
本病最重要的要与骨颈骨折相鉴别:
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一般说来,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瘀斑明显,疼痛亦较剧烈,都比股骨颈骨折严重;前者的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向韧带中点的外下方。X线片可帮助鉴别。
== 并发症 ==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是术后并发症,由于在治疗上,以往多行牵引保守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达到骨折愈合,但长时期的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褥疮、泌尿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伤残率及病死率较高。
在手术方面,采用内固定的患者,常常会并发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髋内翻等并发症。
== 治疗措施 ==
患者多为高龄老人,首先注意全身情况,预防由于骨折后卧床不起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等。骨折治疗目的是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患者年龄和全身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方法。
1.牵引疗法
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尤其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内脏疾患不适合手术者。牵引的优点是可控制患肢外旋,对I、II型稳定性骨折,牵引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待12周骨折愈合坚实之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
对不稳定性骨折牵引的要求是:
a.牵引重量,约占体重1/7;
b.一旦髋内翻畸形矫正后,需保持占体重1/7~1/10的牵引重量,以防髋内翻畸形再发;
c.牵引应维持足够时间,一般均应超过8~12周,骨折愈合初步坚实后去牵引。
2.闭合经距多根斯氏针内固定
先行胫骨结节牵引,进行复位,行全身系统检查,伤后3~7d内在骨折台上手术。用4枚直径3.5mm斯氏针同股骨颈骨折多根斯氏针固定术。
3.钉-板类内固定
本方法适用于成人各种类型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有DHS(动力性髋螺钉)和Charnley滑动加压钉等。
4.Ender钉固定
钉从股骨内髁上2cm处凿孔,在X线电视荧光屏上观察Ender针,穿过骨折部直达股骨头关节面下0.5cm左右。使数根钉端呈扇形或鱼叉样散开,以固定近端骨块。术后施皮牵引或防外旋鞋。
5.Gamma钉固定
90年代初,一些国家采用Gamma钉,即一根带锁髓内针,斜穿一根通过股骨头颈部粗螺丝钉,因主钉通过髓腔,从生物力学分析,力线离股骨头中心近,因此,Gamma钉股骨内侧可承受较大应力,可达到早期下地负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