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6
次編輯
變更
拔萃男书院
,無編輯摘要
'''拔萃男 书 書 院'''( 英语:Diocesan {{lang-en|Diocesan Boys' School }} , 简称 [[簡稱]] 男拔萃、男拔和DBS)是[[基督教]] [[ 香港 圣 聖 公 会东 會]][[香港聖公會東 九 龙 龍 教 区 區|東九龍教區]] 所 设办 設辦 的一所 [[ 全日制 ]][[ 男子 学 學 校 ]] 。拔萃男 书 書 院成立 于1869 於1868 年, 设 設 有[[ 中 学]] 學 部及[[ 小 学]] 學 部, 为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补助学校议会辖 轄 下22所 补 補 助 学 學 校之一 ,被视为香港传统名校,在学术、音乐和体育各方面均有卓越表现。学校位处九龙加多利山,邻近亚皆老街和嘉道理道,校园面积为全港第三大 。<ref>[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160926-%E9%A6%99%E6%B8%AF%E6%8B%94%E8%90%83%E7%94%B7%E6%9B%B8%E9%99%A2%E5%9C%8B%E6%98%AF%E5%AD%B8%E6%9C%83%E5%85%AC%E9%96%8B%E6%A8%99%E6%A6%9C%E6%8E%A8%E5%8B%95%E9%A6%99%E6%B8%AF%E7%8D%A8%E7%AB%8B 拔萃男書院],rfi</ref>
== 简 介紹==拔萃男書院前稱為'''曰字樓孤子院'''({{lang-en|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書室'''({{lang-en|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書室'''({{lang-en|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香港島]][[西營盤]][[般咸道]](後輾轉用作[[羅富國教育學院]]與[[聯合書院]]校舍,現為[[般咸道官立小學]]),後於1926年遷至[[亞皆老街]]現址。遷校初期,曾經於1927年短暫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不久,該校引致社會非議,陷入了經濟困境。視學官[[歐德理]]博士致函[[輔政司]][[ 十九世纪史釗域 (香港輔政司)|史釗活]] 中叶 (Frederick Stewart)道:「1865年 , 英国圣公会 當發現幾乎每個 在 香港成立那裡學過[[ 维多利亚英文]] 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 的 “教区本地 女 子训练学 學生離 校 ”或后来第二建 後都成為[[涉外婚婦]](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這所學 校 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 只好被迫暫停 。 该 」學 校 于1869年创立时 未幾重開 ,英文 校 名 “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 稱 改 为“Diocesan 為「Diocesan Female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 」 , 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 但經濟環境絲毫未有改善 。 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ys' School” 非僅如此 , 大约在1930 當時的華人並不希望讓自己的女兒接受西式教育。1868 年 代 ,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要求直接掌管該校。這標誌著「第一建校期」的終結 。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拔萃男書院顯示出對[[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團」在當時校長[[舒展 (1906年)|舒展]]牧師的俞允下成立。團員奔走港九,為國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長[[葛賓]]委任一日籍[[臺灣]]學生為首席學生長,甚至導致集體罷課。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葛賓及大部分教職員皆遭遣往[[集中營]],校舍改為日軍醫院之用。
====戰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戰]]終結。同年11月,佔據校舍的最後一批日軍被俘。校舍在英軍視察、清理後,由資深教師楊俊成(J. L. Youngsaye)於1946年3月21日負責接收。校長之職先後由[[張奧偉]]與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賓休假完畢,由英國返港。隨後的[[聖誕]]假期中,學校開始大幅度維修。1949年,設立俾士挑戰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長命名。1950年代初,學校計畫增建體育館、美術室、科學翼等設施。
1955年,葛賓先生宣佈離職,[[施玉麒]]牧師接任校長。作為首位擔任校長的本地校友,施牧師發動了多項改革。首先,他積極向社會中下階層招生,淡除了該校傳統的[[貴族化]]形象。其次,他強調中華文化教育,削減了該校的[[殖民主義]]色彩。施牧師還於1955年首次舉辦了賣物會(Garden Fete),其後定於每年十一月第二個星期日持續舉辦。
1961年,在職教師[[郭慎墀]]擔任校長,學校進入[[田徑]]運動興盛期。郭氏重組行政機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師。1969年,拔萃小學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請辭,資深教師[[黎澤倫]]繼任,是該校之首位華人校長。該校於體育、音樂、朗誦、辯論、戲劇等比賽中屢獲殊榮,課外活動得到長足發展。此外,語言實驗室、示範室得以設立,全校實施電腦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張灼祥]]接任校長。
====21世紀====
2011年9月1日,校監徐贊生主教在學生開學禮早會上宣佈當時任校長的[[張灼祥]]將於2012-2013學年提早退休,結束其十二年(2000-2012)的校長任期。
2012年1月13日,校董會代表在學校年度畢業典禮上宣佈1983年校友及當時任副校長兼音樂部主管的[[鄭基恩]]將於2012-2013學年開始繼任校長。
2015年,拔萃男書院委託承辦商化驗校內食水樣本,分別在音樂廳大樓及宮川美智子大樓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較世衛標準超出一倍。校方已要求承辦商8月24日在受影響大樓安裝可過濾鉛的濾水器,並再抽水辦化驗,在證實食水可安全飲用前會關閉有關大樓。<ref>{{cite web|url=http://news.tvb.com/local/55e001326db28c942a000002/|title=拔萃男書院鉛水超標 將裝濾水器徹查成因|work=[[無綫新聞]]|date=2015年8月28日|access-date=2015年9月2日|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50828102722/http://news.tvb.com/local/55e001326db28c942a000002/|archive-date=2015年8月28日|dead-url=yes}}{{zh-yue}}</ref>
==校園==
校園由多個部份組成,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全港佔地面積第三大的中學,[[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及[[北區 (香港)|北區]]的[[鳳溪第一中學]]。校園位於[[加多利山]]山麓,鄰近[[亞皆老街]]和[[嘉道理道]],地理位置雖然臨近喧鬧繁忙的[[旺角]]市中心,事實上,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旺角[[MOKO 新世紀廣場]]僅以圍牆分隔。
校園主建築早於1920年代建成,於1950年代增建體育館和新翼,並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學效能。踏入21世紀,校董會決定進一步推行學校的千禧擴建規劃,新一代的建築全部由同是拔萃舊生的建築師周德年負責設計,包括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學樓(2005年落成)、李德義大樓(2008年落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2011年落成)、音樂廳大樓(2012年落成)、以及已擱置興建的停車場大樓。不過,因應近年的大規模擴建,校方在過程中砍伐了大量樹木,引起眾舊生不滿,認為破壞了原來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
===石階===
由於校園位於山巔,學校自1920年代自港島遷址時已建立石階,連接校園及[[旺角]][[太子道|太子道西]]出口。此後三十多年間,石階為步行者往來校園的唯一出入口。石階設有開放時間限制。石階頂端曾有一石階園,供生物課及興趣社團作種植實驗之用。目前之李德義大樓即為石階園舊址,興建於2000年後。
===車道/施玉麒徑===
除石階外,1920年代還興建了一條車道,連接校園與[[何文田]][[亞皆老街]]。1950年代後期,施玉麒校長始在車道旁的斜坡建立石板小徑,學生從亞皆老街正門沿小徑步行10-15分鐘即可到達校舍。2010年,校方收到舊生張作鑫一筆捐款,一度將小徑命名為「靜思小徑」,後因學生群起反對作罷。2012年,施玉麒社在校友推動下成立。鑑於小徑乃施校長任內所建,為配合紀念,遂重新命名為「施玉麒徑」。揭幕之日,張作鑫指求學時期,同學們常隨施校長徘徊小徑,思考人生,此即其原本提議「靜思小徑」一名的理由。
此外,車道入口處左側原來尚有一校長車道,連接大門及校長住宅(蝦餃屋),人稱「蝦餃徑」。2000年後,原址興建小學部,「蝦餃徑」今已不存。
===大草地===
大草地位處主樓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學部大樓以北,是拔萃男書院自1924年遷校至旺角以來最主要的兩項設施之一(另一為主樓)。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學生進行足球等球類活動,而該校在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中亦有部分的攤位設在大草地靠近中學主樓的一邊。2006年,由一舊生在大草地捐贈修建的一條田徑跑道啟用,並命名為“智晴徑”。另外,大草地近小學部的一邊建有一樹屋供小學部學生使用。該樹屋由中學部歷史悠久的禮堂長木椅經加工製作,環保之餘亦可作為紀念。此外,由於該校體育活動發展迅速,校方於大草地外圍興建了跳遠練習場、鏈球和鐵餅護籠、室外游泳池、高爾夫球活動區及射箭場等體育練習設施。
===小草地===
在主樓南座外面,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以便與大草地區分。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銅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為紀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於2019年在孫中山銅像對面修築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亭,其中設有綠、深藍、棕、黃、紅、淺藍、橙、紫八色之照明燈,以代表拔萃的八個社堂,及其所紀念的八位校長/代理校長。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VmOhoTiB4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拔萃男書院|賣物會開放日|虎爸虎媽參觀傳統名校好時機~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524 中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