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送驾北征

增加 4,990 位元組, 11 天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送驾北征'''》是一首明代古诗。明代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产物,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许多明代诗人通过诗歌…”


《'''送驾北征'''》是一首明代[[古诗]]。明代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产物,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许多明代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在明初,一些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的退隐情怀。而在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渐渐不满前七子诗风、尚能卓然自立的诗人,如[[杨慎]]<ref>[https://www.sohu.com/a/337096049_120227005 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搜狐,2019-08-28</ref>、高叔嗣、薛蕙、王廷陈等,他们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center>送驾北征</center>
{{Cquote|
正统十四年,秋七月甲午,皇帝提大兵,亲行讨北虏。

其晨日旁气,中黑外如火。

北风转旗脚,猎猎不停舞。

此行为宗社,仓卒出未预。

虏人方恃骄,况复值秋暑。

文臣虽表留,奏上不蒙可。

留之恨不力,苟力必中阻。

小臣从百官,拜送伏道左。

悬绝不得言,徒有泪如雨。

前驱至榆河,营垒乱旗橹。

后队复踉跄,不复辨什伍。

挽车避泥潦,前后相接轲。

裸身走中道,车驾从傍过。

纷纭无纪律,将臣殊莽卤。

既蹈不测渊,可不严为矩。

忆昔虏单弱,款附来塞下。

岁贡马万疋,未敢设钩距。

皇眷来意勤,赏赍特过厚。

一时失防隙,遂得肆强圉。

毡衣易龙锦,皮帽变珠朵。

束腰金匾绦,编贝五色缕。

玉剑悬辘轳,雕弓插文笴。

黄沙白草间,金银耀樽俎。

鞍鞯画麒麟,旌旗绣飞虎。

供具与乐器,事事无不有。

一年复一年,屡有望外取。

岂但不知感,其心竟包祸。

勾连并众力,绐以骄诸部。

罕东兀良哈,久矣被饮羽。

迩来虽纳贡,其意则狎侮。

吾皇天地量,垢秽悉容受。

今来犯我疆,我往非过举。

剿此违天贼,岂为拓疆土。

戎狄无人性,尧舜不亲附。

秦有长城筑,汉有和亲许。

云扰东西晋,厥后极凶丑。

李唐纳婚姻,石晋甘饵诱。

宋初论金币,中败青城旅。

分裂已不堪,未复遭蒙古。

历年九十三,夷风洽华夏。

乾坤合清宁,笃生我太祖。

圣德克肖天,飞龙起淮右。

长驱扫腥毡,直出古北口。

净洗历代羞,日月开天宇。

太宗龙凤姿,丕承奋英武。

天戈时一指,残孽窜他所。

漠南无王庭,漠北走穷狗。

于今已不然,信非朝夕故。

必欲罗奔鲸,在众密网罟。

胡乃劳圣躬,执政何以处。

臣闻千金子,尚不垂堂坐。

虏罪诚可诛,持重慎勿苟。

稽首早回銮,天位要有主。

钦哉祖宗业,正拟磐石固。
|[明代]刘溥}}

==明代诗词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

明代诗词是[[明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才情和情感,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明代诗词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明代社会存在着诸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农民起义等。文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例如,有些诗作描写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农民起义的原因,表现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 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

明代的官场存在着许多腐败现象,如贪污受贿、官僚作风等[[问题]]。文人们通过诗歌来揭露这些不公现象,对官场的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有些诗作通过对官员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

3. 反映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

明代社会经历了许多变迁,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等。文人们通过诗歌来记录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例如,有些诗作描写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生活状态。

4. 表达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明代文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这些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综上所述,明代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们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表达了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f>[https://www.sohu.com/a/140146545_498060 第九讲:明代文学],搜狐,2017-05-12</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45,40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