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9
次編輯
變更
客中夜坐 袁凯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客中夜坐'''<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客中夜坐'''<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c098b489df124e65a10b1a5bc0ee4dff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客中夜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诗人因回家路漫漫而百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
== 原文 ==
袁凯〔明代〕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 译文 ==
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 赏析 ==
这首诗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漓尽致。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合二为一。杜诗作于四川夔州,袁诗作于南京,但都在长江边,情境俱切。
在这句所写的萧瑟景象中,已透出伤感的气氛,接着点出伤感的原因:“故园归路更茫茫”。“更”字比较的基础是前句的“江水长”。长江滔滔数千里,在南京一带,江面辽阔迷茫。而回到故园的道路,比它更为漫长,渺渺不可见。细心的读者马上会发现:从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远,交通又十分方便,这样说是不合道理,但正是从这不合理的表述中,隐约透露真情。原来故园隔绝的原因,并不是天遥地远,而是身不由己,羁縻朝廷。况且又处处危险,弄不好就要送命。这样的处境中,遥望归乡之路是“茫茫”无尽头,此意闪烁,一点即止,下面转写,“夜坐”情怀。
在思乡的焦虑中,听到南飞雁群的鸣声,想到人竟不如雁儿自由,可以往来高空,无所阻遏。说“一声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现出思归的急切。但终究是无可奈何,长夜枯坐,不能入眠,听那淅淅沥沥的秋雨,飘洒到三更。不用多说,“三更雨”已经从侧面描绘出诗人百无聊赖的、沉闷的心情。结句不从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层的抒发,却眺开一步,说此情此景,令离乡之人,无不哀痛欲绝。这也是吞吞吐吐的笔法,避免对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时也隐含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这诗字面很陈旧,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新意。但仔细地读,才感觉到种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沉痛,表述其实是很用心。选用陈旧的语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锐的情绪掩盖起来。
== 创作背景 ==
这诗大约作于明初的首都南京。当时袁凯以布衣身份被朱元璋召为御史,照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可是朱元璋对江南士大夫拖有深刻的忌恨,动辄加以罪名,处以极刑,许多名流冤死刀下,袁凯也屡遭危险。这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官宦生活,实在是令人畏惧。袁凯一心想离开这凶险的漩涡,回到家乡华亭(今上海松江)而写下这首诗。
== 简析 ==
《客中夜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诗人因回家路漫漫而百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隐含着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沉痛意绪。
== 袁凯 ==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8730ea545b0c.aspx 客中夜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客中夜坐'''<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c098b489df124e65a10b1a5bc0ee4dff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客中夜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诗人因回家路漫漫而百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
== 原文 ==
袁凯〔明代〕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 译文 ==
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 赏析 ==
这首诗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漓尽致。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合二为一。杜诗作于四川夔州,袁诗作于南京,但都在长江边,情境俱切。
在这句所写的萧瑟景象中,已透出伤感的气氛,接着点出伤感的原因:“故园归路更茫茫”。“更”字比较的基础是前句的“江水长”。长江滔滔数千里,在南京一带,江面辽阔迷茫。而回到故园的道路,比它更为漫长,渺渺不可见。细心的读者马上会发现:从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远,交通又十分方便,这样说是不合道理,但正是从这不合理的表述中,隐约透露真情。原来故园隔绝的原因,并不是天遥地远,而是身不由己,羁縻朝廷。况且又处处危险,弄不好就要送命。这样的处境中,遥望归乡之路是“茫茫”无尽头,此意闪烁,一点即止,下面转写,“夜坐”情怀。
在思乡的焦虑中,听到南飞雁群的鸣声,想到人竟不如雁儿自由,可以往来高空,无所阻遏。说“一声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现出思归的急切。但终究是无可奈何,长夜枯坐,不能入眠,听那淅淅沥沥的秋雨,飘洒到三更。不用多说,“三更雨”已经从侧面描绘出诗人百无聊赖的、沉闷的心情。结句不从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层的抒发,却眺开一步,说此情此景,令离乡之人,无不哀痛欲绝。这也是吞吞吐吐的笔法,避免对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时也隐含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这诗字面很陈旧,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新意。但仔细地读,才感觉到种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沉痛,表述其实是很用心。选用陈旧的语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锐的情绪掩盖起来。
== 创作背景 ==
这诗大约作于明初的首都南京。当时袁凯以布衣身份被朱元璋召为御史,照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可是朱元璋对江南士大夫拖有深刻的忌恨,动辄加以罪名,处以极刑,许多名流冤死刀下,袁凯也屡遭危险。这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官宦生活,实在是令人畏惧。袁凯一心想离开这凶险的漩涡,回到家乡华亭(今上海松江)而写下这首诗。
== 简析 ==
《客中夜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诗人因回家路漫漫而百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隐含着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沉痛意绪。
== 袁凯 ==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8730ea545b0c.aspx 客中夜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