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朗索瓦·基佐

增加 8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improve|time=2019-09-03T04:03:38+00:0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朗索瓦·基佐
| 圖像 = [[File:弗朗索瓦·基佐.jpg|缩略图|居中|[http://i.qulishi.com/static/2018/6/5b42ef386d8dc 原图链接]]]}}
弗朗索瓦·皮埃尔·吉尧姆·基佐(Franç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是一名政治家,他在1847年——1848年间任法国首相,是法国第二十二位的首相。他是一名保守派的人,在任期间,他未能留心民间的疾苦,对内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内则主张成立法比关税同盟,以对抗当时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但这些措施均令到国内和国外的不满。1848年的[[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被推翻,基佐也因而落台。<ref name=" 博雅 简历物网">{{cite web |url=http://wwwmren.gerenjianlibytravel.comcn/Mingrenhistory/107/ril5tm6gggjizuo.html |title= 顾宏伯弗朗索瓦·基佐| accessdate=2019-03-20}}</ref>
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Francois PierreGuillaume Guizot(1787-1874)系法国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尼姆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着名律师,在法国大革命时死于断头台上。他随母-[[瑞士]],1805年回到巴黎学习法律,并同反[[拿破仑]]的文学团体有往来。1812年任[[巴黎大学]]历史教授,同年与女作家宝莲娜·德·梅兰结婚,从此结识了保皇党头面人物而进入政界,曾参加第一次波旁复辟(1814),成为君主立宪制的鼓吹者和“空论派”团体的成员,并在其1816年写的《[[论代议制政府及法国现状]]》一文中解释该团体的政纲。1820-1830年,他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着有:近代史课本《欧洲代议制起源史》(1822)、《[[法国史概论]]》(1823)、《[[有关英国革命回忆录集]]》(1823)、《[[英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在位时期英国革命史]]》(1827-1828)、《[[欧洲文明史]]》(1828)和《[[法国文明史]]》(1829-1832)等书。在七月王朝(1830-1848)期间他是君主立宪派首领之一,在法国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1832-1837年,他任教育大臣,提出“基佐法”,确立了所有公民均可接受初等教育的原则。在一度任驻英大使(1840)后,他出任外交大臣,此后八年他的外交政策颇为成功。1847年,他出任首相。1848年的法国革命结束了基佐的政治生涯。
1805年,基佐去巴黎,以家庭教师身份住在前瑞士驻法公使斯塔普费尔家中。原来想研究法律,但不久即转向文学批评和历史着述。一些巴黎的新教徒使他有机会出入于文学沙龙,得以同[[拿破仑帝国]]的反对派发生交往。他的处女作发表在《记者报》上,通过该刊结识了比他大14岁的[[波利娜·德·默朗]]小姐(1773—1827)。此后两人经常合作写稿,并于1812年结婚。1827年波利娜去世后,基佐同她的侄女[[埃利莎·狄龙]]结婚。
立宪党人:基佐在1812年评注了英国着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引起社会注意。 <ref name="历史学科网">{{cite web |url=http://ls.zxxk.com/Article/308801.html |title=1794年1月16日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逝世| accessdate=2019-09-3}}</ref> 经教育大臣 [[ 路易吉·丰塔 ]] 内介绍,他受聘为巴黎大学近代史教授。任教期间,基佐没有参加公开的政治活动,但同哲学教授、温和保守派领袖鲁瓦耶-科拉尔过往甚密,抨击拿破仑-统治,赞成波旁王朝复辟,以建立君主立-体。
1814年4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经科拉尔推荐,基佐就任内政部秘书长,受到[[路易十八]]的器重,参与了1814年宪章的起草工作。拿破仑百日政变时,路易十八逃亡根特。基佐曾前往谒见, 劝说国王公开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以保持君主政体的生存。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 基佐曾短期出任-秘书长(1815—1816)和内政部督察(1819—1820),两次都在极端保皇派的压力下被免职。
1830年1月,基佐作为利济厄地区的代表选入议会(从此以后,在他政治活动时期一直是众议员)。他立即投入反对极端保皇派[[波利尼亚克]]内阁的斗争。3月,参加签署了《[[221人宣言]]》,要求查理十世把波利尼亚克内阁免职。结果,国王解散了议会。6月,基佐再度当选众议员。7月,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7月27日,即革命0时,基佐应友人卡西米尔-帕里尔、拉菲特等的请求,起草了63名议员抗议书,抗议查理十世于26日颁布的“七月敕令”。但他极力控制革命的发展,拥戴波旁支系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登上王位。
1830年[[七月革命]]的成果被金融资产阶级所0。这时,基佐同复辟时期大多数自由主义分子一样,认为新的君主立-体的建立,标志着自1789年革命开始的演变过程已告结束。他参加了1830年宪章的制定工作,加入以路易·菲力浦本人为首的“抵抗派”,竭力抵制对该宪章作任何改革的意图。此后的18年中,他官运亨通,位极人臣,同时也越来越保守,成了民主制度的顽固敌人。<ref name="E书联盟">{{cite web |ur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1101/28301880.shtm |title=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空论派政治思想探析| accessdate=2019-09-3}}</ref>
七月王朝刚建立,基佐即出任内政大臣(1830,8—11),继而又任[[国民教育大臣]](1832,10—1836,2;1836,9—1837,4)。 1833年6月28日,他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即着名的“基佐法”。该法规定,世俗的初等教育应当是全体公民所容易接受的;每个市镇都要办一所公共的初级学校,每个省都要办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该法对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但作为统治阶级狭隘观念的产物,其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它限制了穷人的免费教育,坚持把小学教员置于世俗和宗教名流的严密监视之下。
在外交方面,基佐的宗旨是保持对外和平,实现法英和善,甚至不惜以[[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遭受-作为代价。他说:“我们不想谈论征服、战争和0。让法国繁荣吧,让它自由、富裕、聪明起来和无忧无虑吧——我们不会因为它对世界大事不发生影响而惋惜的。”
基佐的内外政策曾在他执政的前半期获得成功。法英之间保持着良好关系,以退让的办法较顺利地处理了同英国发生的若干外交争执和[[殖民地]]纠纷。国内政局也相对稳定,经济一度繁荣,工人运动和共和派运动暂时低落。基佐得意忘形地说: “起义完蛋了,俱乐部完蛋了,革命宣传、革命精神这个仿佛突然控制了整个民族的盲目斗争精神也完蛋了。”但是,在他执政的后半期,农业危机和工商业危机接踵而至;政府高级官员-受贿的丑闻相继被揭露;人民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选举改革运动再度高涨。基佐政府却仍然顽固地拒绝任何改革,终于酿成了1848年的二月革命。1848年2月22日,巴黎人民拥上街头,高呼“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冲向基佐的官邸,执政达八年之久的基佐最后被轰下了台。<ref name="道客巴巴">{{cite web |url=https://www.doc88.com/p-9925441170064.html |title=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accessdate=2019-09-3}}</ref>
===着述等身===
被革命赶下台的基佐,取道比利时避居英国,在那里埋头研究英国档案。一年后返回法国,蛰居于[[诺曼底半岛]]利济厄附近的瓦尔里歇庄园中。晚年专心致力于历史着述工作,除了1849年曾企图纠集-和国的力量和1870年企图重返政治舞台而俱告失败之外,基本上是在政治孤立状态中度过余生的。晚期的主要着作有:《英吉利共和国和克伦威尔时期史》(1854)、《克伦威尔的护国政府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史》(1856)、《法国议会史》(1863)、《为当代史提供的回忆录》(1868—1868)、《为我的孩子们讲述的法国史》(1872—1876)。此外,在他死后又陆续出版了他的书信集,如《基佐先生和他的家属及朋友》(1880)、《基佐先生给他的家属及朋友的信》(1884)、《弗朗索瓦·基佐和列文公主通信集》。
他编写了许多历史着作,整理了大批史料,建立了历史学术团体。1833年,他创设法国历史学会,罗致了一批着名的历史学家。该协会出版原始资料累计达350多卷。他还劝路易·菲力浦同意在国民教育部之下设立一个附属委员会,从事法国史原始资料的公布工作。自1836年起,该委员会公布出版的《有关法国历史的未公布的文件集》达290卷之多。 有的史学史家把基佐在史料整理方面的贡献比作德国的冯·斯泰因,把他对法国史学的影响则比作德国的[[冯·兰克]](兰克学派),恐怕不能不说是有根据的。
=着作简介=
《[[欧洲文明史]]》系作者[[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本书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ref name="豆瓣">{{cite web |ur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328388/ |title=法国文明史(第一卷)| accessdate=2019-09-3}}</ref>
=译版=
本书出版后不久即有英译本和俄文译本问世。中译本根据1908年George Bell and Sons出版社英译本译出(英译者[[William Hazlitt]])。英译本把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合订在一起,分为三卷。中译本则把这两本书分开译出,单独出版。
前[[欧洲文明]]则与此不同:“社会组织的一切形式、一切原则都在其中并存着;宗教的和世俗的势力…这些各色各样的势力原则和制度和思想感情处于一种互相不断斗争的状态,然而没有一个能消灭其他势力而占有整个社会。” 基佐看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文明的“单一性”和“多样性”,基佐认为单一的文明只能使文明最终走向死亡,而文明只能在多样中才能发展。
===欧洲文明===
其次,基佐认为欧洲文明具有统一性和特殊性。“在欧洲文明的历史里有一种真实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只有在一些一般的事实里,在一些巨大的结果里显示出来,” 这种统一性就在于社会状态的发展、精神状态的进展要相互联合,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社会和人类的完善。然而, [[ 欧洲 ]] 各国文明在发展0现了不完善,表现出很多特殊性。基佐认为英国“文明一直是特别向着社会的完善,……向着不仅是物质条件而且也是精神条件的改良,……但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比起人性的发展来是更为广泛、更为辉煌的;”英国文明的面貌和力量就在于“到处占压倒优势的是功利和应用的原则。” “而纯粹的智力活动则是德国文明的主要特征”意大利文明是介于英国和德国之间的,但它的文明的弱点就在于文明的两个要素没有很好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基佐基于他对文明的定义: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进步对英、德、意各国文明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两方面是最优秀的,它的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是并驾齐驱的,紧密配合发展的,因此,基佐最推崇法国文明,认为“它的文明比任何其他国家更为忠实地重现了文明的普遍的典型和基本思想。这是最完全、最真实,也可以说是最有教养的文明。”最后,基佐认识到文明具有传承性,辐射性。欧洲文明的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因素:罗马世界、基督教世界和日耳曼世界,亦或古代、基督教和原始风尚。这些因素在长期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中同样也孕育了法国文明。
===法国文明===
欧洲文明和法国文明在各自的发展中是一脉相承的。法国文明更具有辐射性,“……每当法国在文化事业方面比其他国家跑得更快时,她总能唤起新的活力,以一股新的冲力跃向前去,并很快就与其他国家并驾齐驱或跑在他们前面。这是法国的特殊的命运。不仅如此,而且我们已经看到,当这些已在其他地方崛起的文明思想和文明制度力图扩大其领域成为丰富而普遍的思想和制度,以便为欧洲文明的共同利益而运作时,它们必需在某种程度上在法国经受一次新的预习,然后从法国这个第二故乡出发去征服欧洲。在它扩散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伟大的文明思想、任何伟大的文明原则不是按照这种方式通过法国的”。
评价基佐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吸取了[[圣西门]]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学说。在他早期的历史着作中试图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法国革命、英国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目的是要论证资产阶级有权管理国家。在《 [[ 欧洲文明史 ]] 》和《 [[ 法国文明史 ]] 》等书中,他发展了第三等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乃是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的论点。但1848年法国革命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当他看到在这场革命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起来反对中产阶级时惊恐万状,从而攻击阶级斗争学说“是与我们时代不相容的祸害和耻辱”。1848年的法国革命不但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彻底放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ref name="知网空间">{{cite web |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GYJ198404006.htm |title=基佐阶级斗争历史思想的演变| accessdate=2019-09-3}}</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