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5
次編輯
變更
大隅良典
,無編輯摘要
然後,同年(2009)轉至[[東京工業大學]]綜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機構擔任特聘教授至今。因此,他曾感慨地說,當初若沒有離開[[東京大學]],也許無法完成這些有關「[[細胞自噬]]」重要的發現。<ref name="Yoshinori-12"></ref><ref name="Yoshinori-13"></ref><ref name="Yoshinori-21">[https://kknews.cc/zh-tw/science/ma9j6oz.html 大隅良典:大器晚成者 ]</ref>
=='''做冷門研究,竟 獲諾貝爾醫學獎 是劃時代 的 青睞「細胞自噬」'''==
==='''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File: Yoshinori_in_Office.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kknews.cc/science/vnggk4.html 圖片來源:大隅良典:「要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而非人人都想湊熱鬧的事 ! 」 ] ]]
1977年,大隅從美國回到日本跟隨Anraku教授開始從事研究之後,他就決心要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他曾說:「在Anraku教授實驗室工作,我選擇了'''酵母液泡'''作為我的研究項目,因為還沒有人研究它。」<ref name="Yoshinori-31">[https://kknews.cc/science/vnggk4.html 那麼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細胞自噬,為何只有大隅良典獨得諾獎?]</ref>
==='''開始觀察酵母菌'''===
[[File: Yoshinori_in_Lab_v2.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news.ebc.net.tw/News/world/37774 圖片來源:在實驗室的大隅良典 ] ]]
1988年,大隅升任助理教授後,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他主要致力於觀察酵母菌,做關於細胞液泡與囊泡內的蛋白質降解(degradation)的研究。液泡也是一種細胞器,它在酵母中的地位和人體中溶酶體的地位類似,而酵母細胞相對比較容易開展研究,因此[[科學家]]們常拿酵母細胞當作人類細胞模型來做實驗。
==='''証明自體吞噬過程存在於酵母細胞中'''===
後來,大隅推論,如果能在[[自噬行為]]發生的時候阻斷液泡中蛋白質分解的過程,那麼[[自噬體]]就會在液泡中累積,這樣就容易在顯微鏡下看見這些自噬體。因此,他培育出因突變而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細胞,並通過使細胞飢餓激發自噬。結果,實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幾個小時內,液泡中就充滿了細小的、未被降解的囊泡,這些囊泡就是自噬體。他的實驗證明酵母細胞中存在自噬現象。<ref name-="Yoshinori-34">[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3/n8362436.htm 大隅良典為何獲得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 ?]</ref>
==='''找到與自噬作用有關的關鍵基因'''===
1997年,大隅良典實驗室克隆了第一個自噬基因apgl(apg 是 autophagy 的縮寫)。他後續研究了數千酵母突變體,並確定了自噬過程必不可少的15個基因。<ref name="Yoshinori-31"></ref><ref name="Yoshinori-34"></ref>
==='''發表在不起眼的期刊'''===
1993年,大隅 良典海選 將他發現的 自噬基因這篇 劃時代的 文章悄悄發 表 到了不起眼《FEBS Letters》上。這個研究在當時真 的 沒人 關 注 意 , 誰敢說這 沒人認為 是劃時代 的發現,因為那時大家都認為 , 這人肯定是瘋子!而且 酵母即 便是 使 缺了自噬,在正常條件下也活蹦亂跳, 挺樂呵似的, 所以「 自噬 的重要性似乎 」 也沒什麼 重要性 。 原文網址:https<ref name="Yoshinori-35">[https://kknews.cc/science/ajkmnj.html 曾經有一個糾錯的機會擺在本屆諾獎評委面前 ]</ref>
* [[細胞自噬]]利用清除和回收細胞內的物質機制,去調控重要的生理功能。[[細胞自噬]]若受到干擾,可能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 和 其他在老年好發的疾病。[[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亦可能會造成[[遺傳疾病]]。而不正常的[[細胞自噬]]機制也與[[癌症]]有關。如今有許多研究正在研發以[[細胞自噬]]為標的的藥物以對抗許多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