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
次編輯
變更
刘英俊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英俊 | 图像 = File:300.jpg刘英俊.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cc4d04c0b7987dbc.jp…”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英俊
| 图像 =
[[File:300.jpg刘英俊.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cc4d04c0b7987dbc.jpg 图片地址 [http://tupian.baike.com/7899/5.html?prd=zutu_thumbs 来自互动百科网]]]
| 出生日期 = 1945
| 逝世日期 = 1966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军人
}}
'''<big>刘英俊</big>'''
== 人物经历 ==
1945年,刘英俊生于长春市东郊八里铺一个破砖窑里。1960年东站小学毕业进入长春市十八中学读书。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驻黑龙江佳木斯市的23军67师200团重炮连任战士。
入伍后,他处处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为连队、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甘当无名英雄。他工作积极,先后受到营、团6次奖励。
1966年3月15日早晨,他和战友们驾着3辆马拉炮车外出训练,在佳木斯公共汽车站附近,他驾的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声所惊,突然向人群冲去,这时有6个儿童吓呆了,孩子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几道,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紧接着他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手撑辕杆,从辕杆下面用双脚猛跺马的后腿,马突然倒下,车翻了,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马底下,身负重伤。目睹这场舍己救人英雄行为的群众,一拥而上,急忙将他救起,把他抬送到附近的职工医院抢救。这时,许多候车的乘客、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学生,都被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关心地紧跟在后面。几百名群众和战士,纷纷要求为他献血。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他光荣牺牲。
刘英俊(1945~1966) ,解放军战士,拦惊马救儿童壮烈牺牲的著名烈士[1]。1945年生于吉林长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主要荣耀 ==
主要荣誉编辑
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1次。1966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向他学习的通知。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的好儿子》的社论,把学习活动推向全国。
为了永久纪念,吉林省将其家乡改名为"长春市郊区英俊人民公社"(现为二道区英俊镇[3])、英俊生产大队(现名英俊村)。烈士生前就读的长春市十八中学命名为“英俊中学”。
刘英俊纪念邮票
刘英俊纪念邮票
长春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设有刘英俊烈士事迹陈列室。英雄的牺牲地佳木斯市 为纪念“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烈士牺牲30周年,1996年3月前,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倡议,在烈士牺牲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刘英俊重塑雕像。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
== 人物评价 ==
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社论以热烈赞颂的口吻和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写道:
“毛泽东同志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种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种精神,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需要,一辈子埋头工作,任劳任怨,不求名,不为利,安于当螺丝钉,安于做人民革命事业的普通一兵。
这种精神,就是为人民,为革命,不怕苦,也不怕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谁有了这样的精神,谁就能够经受一切严峻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考验,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在人民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就可以成为董存瑞、黄继光、司马义买买提、罗光燮、麦贤得。
在敌人的铡刀、老虎凳前面,就可以成为刘胡兰、江竹筠。
在紧急的危险关头,就可以成为向秀丽、欧阳海、王杰、刘英俊。
== 后世影响 ==在紧张的工作和致命的疾病面前,就可以成为焦裕禄。
在日常的平凡工作中,就可以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人物……”
社论的结尾是一句非凡的口号:“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同志万岁!”
刘英俊是建国以来,继雷锋之后,我们军区出现的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在刘英俊成为全国性的英模大规模宣传开始之时,我有幸成为沈阳军区刘英俊创作组5人中的一名成员,另4位成员是陈宝琮、常安、刘福林、安文庆。我们5人被军区文艺科长李英华派到刘英俊所在部队采访了一两个月的时间。
刘英俊
刘英俊(4)
采访期间,我就住在刘英俊生前所在的重炮连三班。我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与刘英俊有着密切联系的首长、战友和当地的许多乡亲,得到了刘英俊事迹活鲜鲜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刘英俊的班长李洪记赠送给我一份刘英俊保存的剪报和一份最早报道刘英俊事迹的1966年4月2日的《合江日报》;刘英俊的战友魏吉华告诉我,刘英俊赠给他的剪报里,有一份是我在《前进报》上发表的散文诗《火红的青春》……[5]
| 姓名 = 刘英俊
| 图像 =
[[File:300.jpg刘英俊.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cc4d04c0b7987dbc.jpg 图片地址 [http://tupian.baike.com/7899/5.html?prd=zutu_thumbs 来自互动百科网]]]
| 出生日期 = 1945
| 逝世日期 = 1966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军人
}}
'''<big>刘英俊</big>'''
== 人物经历 ==
1945年,刘英俊生于长春市东郊八里铺一个破砖窑里。1960年东站小学毕业进入长春市十八中学读书。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驻黑龙江佳木斯市的23军67师200团重炮连任战士。
入伍后,他处处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为连队、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甘当无名英雄。他工作积极,先后受到营、团6次奖励。
1966年3月15日早晨,他和战友们驾着3辆马拉炮车外出训练,在佳木斯公共汽车站附近,他驾的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声所惊,突然向人群冲去,这时有6个儿童吓呆了,孩子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几道,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紧接着他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手撑辕杆,从辕杆下面用双脚猛跺马的后腿,马突然倒下,车翻了,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马底下,身负重伤。目睹这场舍己救人英雄行为的群众,一拥而上,急忙将他救起,把他抬送到附近的职工医院抢救。这时,许多候车的乘客、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学生,都被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关心地紧跟在后面。几百名群众和战士,纷纷要求为他献血。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他光荣牺牲。
刘英俊(1945~1966) ,解放军战士,拦惊马救儿童壮烈牺牲的著名烈士[1]。1945年生于吉林长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主要荣耀 ==
主要荣誉编辑
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1次。1966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向他学习的通知。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的好儿子》的社论,把学习活动推向全国。
为了永久纪念,吉林省将其家乡改名为"长春市郊区英俊人民公社"(现为二道区英俊镇[3])、英俊生产大队(现名英俊村)。烈士生前就读的长春市十八中学命名为“英俊中学”。
刘英俊纪念邮票
刘英俊纪念邮票
长春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设有刘英俊烈士事迹陈列室。英雄的牺牲地佳木斯市 为纪念“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烈士牺牲30周年,1996年3月前,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倡议,在烈士牺牲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刘英俊重塑雕像。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
== 人物评价 ==
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社论以热烈赞颂的口吻和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写道:
“毛泽东同志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种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种精神,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需要,一辈子埋头工作,任劳任怨,不求名,不为利,安于当螺丝钉,安于做人民革命事业的普通一兵。
这种精神,就是为人民,为革命,不怕苦,也不怕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谁有了这样的精神,谁就能够经受一切严峻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考验,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在人民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就可以成为董存瑞、黄继光、司马义买买提、罗光燮、麦贤得。
在敌人的铡刀、老虎凳前面,就可以成为刘胡兰、江竹筠。
在紧急的危险关头,就可以成为向秀丽、欧阳海、王杰、刘英俊。
== 后世影响 ==在紧张的工作和致命的疾病面前,就可以成为焦裕禄。
在日常的平凡工作中,就可以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人物……”
社论的结尾是一句非凡的口号:“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同志万岁!”
刘英俊是建国以来,继雷锋之后,我们军区出现的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在刘英俊成为全国性的英模大规模宣传开始之时,我有幸成为沈阳军区刘英俊创作组5人中的一名成员,另4位成员是陈宝琮、常安、刘福林、安文庆。我们5人被军区文艺科长李英华派到刘英俊所在部队采访了一两个月的时间。
刘英俊
刘英俊(4)
采访期间,我就住在刘英俊生前所在的重炮连三班。我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与刘英俊有着密切联系的首长、战友和当地的许多乡亲,得到了刘英俊事迹活鲜鲜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刘英俊的班长李洪记赠送给我一份刘英俊保存的剪报和一份最早报道刘英俊事迹的1966年4月2日的《合江日报》;刘英俊的战友魏吉华告诉我,刘英俊赠给他的剪报里,有一份是我在《前进报》上发表的散文诗《火红的青春》……[5]